- 年份
- 2024(4102)
- 2023(6240)
- 2022(5037)
- 2021(5177)
- 2020(4125)
- 2019(9604)
- 2018(9977)
- 2017(15756)
- 2016(10397)
- 2015(12311)
- 2014(13024)
- 2013(11444)
- 2012(10884)
- 2011(9812)
- 2010(10427)
- 2009(9240)
- 2008(9527)
- 2007(9436)
- 2006(8525)
- 2005(7599)
- 学科
- 管理(23897)
- 济(23775)
- 经济(23743)
- 教育(22412)
- 业(16649)
- 中国(16106)
- 企(14012)
- 企业(14012)
- 理论(11594)
- 教学(11039)
- 农(9082)
- 学(8929)
- 财(7521)
- 方法(7121)
- 地方(6901)
- 业经(6518)
- 制(6440)
- 学校(6325)
- 发(6282)
- 学法(6061)
- 教学法(6061)
- 研究(6023)
- 工作(5810)
- 农业(5558)
- 和(5368)
- 发展(5243)
- 思想(5207)
- 政治(5147)
- 展(5118)
- 技术(4953)
- 机构
- 大学(134246)
- 学院(128931)
- 研究(45704)
- 管理(36796)
- 济(33478)
- 教育(33334)
- 京(31965)
- 经济(31905)
- 范(31332)
- 师范(31133)
- 中国(30105)
- 理学(29065)
- 理学院(28536)
- 科学(28146)
- 管理学(27451)
- 管理学院(27177)
- 江(25245)
- 师范大学(24763)
- 所(23213)
- 技术(22056)
- 北京(21544)
- 职业(21195)
- 中心(21147)
- 州(20675)
- 研究所(20322)
- 财(20151)
- 农(18097)
- 院(16720)
- 业大(16297)
- 省(15178)
- 基金
- 项目(71063)
- 研究(64434)
- 科学(54168)
- 基金(41779)
- 教育(40298)
- 家(34449)
- 国家(33874)
- 社会(32962)
- 编号(32640)
- 成果(32457)
- 省(31333)
- 社会科(30415)
- 社会科学(30406)
- 划(27410)
- 科学基金(27331)
- 课题(27071)
- 年(24300)
- 基金项目(20512)
- 项目编号(19728)
- 规划(18407)
- 研究成果(17888)
- 性(17778)
- 重点(17562)
- 资助(17473)
- 度(16818)
- 部(16329)
- 发(16287)
- 一(16088)
- 阶(15906)
- 段(15873)
- 期刊
- 教育(63906)
- 研究(52568)
- 济(49604)
- 经济(49604)
- 中国(46880)
- 学报(19384)
- 财(18057)
- 技术(17915)
- 农(17226)
- 职业(16473)
- 大学(16370)
- 图书(15631)
- 科学(15120)
- 管理(14853)
- 学学(12094)
- 书馆(11994)
- 图书馆(11994)
- 农业(11637)
- 技术教育(10274)
- 职业技术(10274)
- 职业技术教育(10274)
- 融(10094)
- 金融(10094)
- 坛(10013)
- 论坛(10013)
- 高等(9221)
- 业经(8405)
- 发(8042)
- 高等教育(7854)
- 成人(7811)
共检索到233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邓莹 陆志伟
文章从民族团结在主渠道建设中的内容、途径、方法三个层面,阐述了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民族团结教育因素,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的相互配合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探究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自愿维护民族团结。
关键词:
高校主渠道 民族团结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蔡虹
新疆高职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叉性、形式具有重合性,若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利于促进新疆高职院校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两者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新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须注意的几个新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即以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为切入点、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以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创新为结合点、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性,以现代文化引领为落脚点、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
新疆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民族团结 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来仪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我国民族高校是各民族人才、多元文化汇集之地,让学生们拥有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60多年来,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已经成为民族高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路径。当前,进一步提升这种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民族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直面的问题。
关键词:
民族高校 大学生 民族观 民族团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欧以克 刘妍
促进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教育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培养民族治理人才、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倡导主流的民族价值观、增强"五个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民族间"三交"等方面来体现。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推进多元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独特功能。广西的实践探索表明:扶持民族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保障,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内容,推进多元文化教育是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孙晓倩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美术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积极践行素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构建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从美术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美术教学课程中。在艺术教育中,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动手动脑操作,有效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伍淑花
民族团结是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是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民族高等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志伟 吴艳梅
德国高校通过跨文化教育模式推进民族团结事业的经验,对于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面对由复杂的少数族裔群体所构成的社会环境时,德国主要通过高校作为跨文化教育的介质,依靠高校开发和建构自身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课程、政府部门及机构依托高校实施跨文化教育项目、社会机构为高等教育构建民族团结的人文环境等三项措施和手段,较好地满足了在德少数族裔彼此间文化理解和交流的需求,从而维护了整体族群结构的稳定和团结。其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所形成的启示和借鉴主要在于:可从开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增强公共资金支持下的民族团结教育项目、营造社会集体氛围下的民族团结意识等三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高校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
德国 高校 跨文化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万明钢 杨金香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国家明确规定的学校专题教育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存在形式化、以宣传和活动代替教育等困境。从核心素养的视野探讨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为何提出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何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问题的论述,提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四个核心素养。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中华文化认同是学校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核心素养的基础;团结信念是学校生活中各族学生交往交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焦敏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整体观、差异观和底线思维,丰富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着力加强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严庆 梅丽 李志刚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兰明
民族团结教育逻辑包括认知逻辑、过程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认知逻辑层面上看,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逻辑起点是单一民族文化认同,进而拓展为区域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升华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逻辑。交往主要是人员交往,交流主要是情感交流,交融主要是文化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种递进逻辑关系,人员交往是情感交流的基础,情感交流的积累奠定文化交融的根基,文化交融牢固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的认知逻辑和过程逻辑生发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逻辑。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应该以民族文化交融为逻辑主线,从心理、教育、管理维度构架民族团结教育运行机制,打通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师资整合和方法整合等"四项整合"的实践路径,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 逻辑 认知 过程 实践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岳涵
文章致力于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就业优先政策相结合,梳理回顾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背景,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与就业优先政策结合的重要意义,论述结合就业优先政策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内容,对新时代就业优先政策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团结 就业优先 各民族大学生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东亮 普同庆
慕课教育模式贯通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是全方位育人理念在网络时代的重要体现。5G技术为民族团结慕课带来教育数据扩容与教育内涵扩展两个层面的教改空间。新时代相关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在知识传授方面以理服人、在情感沟通方面以情动人,体现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传播民族理论知识与促进民族团结情感信念的双重属性。5G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慕课教学改革需要考虑一般慕课教改的普遍问题与民族团结教育慕课教改的特殊挑战,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统领,在引入"5G+民族团结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团队构成模式、打造交互性立体性教学素材与案例库、重视并利用课程衍生数据等方面开展先期探索,利用5G技术更为顺利地打通慕课教学的知识线与情感线,使高科技红利顺利转化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韦兰明
微课的引入能有效缓解当下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师资缺乏、教育教辅资源不足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学时间受到挤压等现实问题。开发民族团结教育微课资源,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微课实施路径,评估民族团结微课实施效果,是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与内容。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小学 民族团结教育 微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毅 王艳
在正式课程之外,能使学习者获取非预期、非计划中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活动,即隐性课程。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是国家以及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学校的各个层面,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纳入课程建设范畴。民族团结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必须突出民族高校民族特征、团结特征、高校特征。根据隐性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民族高校的特点,民族团结隐性课程建设体系应该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三个层面。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民族团结 隐性课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