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27)
- 2023(10736)
- 2022(9203)
- 2021(8480)
- 2020(7453)
- 2019(17030)
- 2018(17085)
- 2017(32729)
- 2016(18495)
- 2015(20948)
- 2014(21246)
- 2013(20693)
- 2012(19237)
- 2011(17441)
- 2010(17580)
- 2009(16528)
- 2008(16779)
- 2007(15557)
- 2006(13224)
- 2005(12116)
- 学科
- 济(70306)
- 经济(70200)
- 管理(56225)
- 业(50945)
- 企(42498)
- 企业(42498)
- 方法(33886)
- 数学(29914)
- 数学方法(29587)
- 财(22790)
- 制(18980)
- 农(18755)
- 中国(18405)
- 学(15507)
- 业经(14847)
- 务(14276)
- 财务(14241)
- 财务管理(14201)
- 企业财务(13522)
- 贸(13213)
- 贸易(13210)
- 易(12864)
- 银(12770)
- 体(12753)
- 银行(12740)
- 地方(12277)
- 行(12082)
- 融(11995)
- 金融(11991)
- 农业(11973)
- 机构
- 大学(268658)
- 学院(263830)
- 济(106372)
- 经济(103976)
- 管理(97656)
- 研究(87846)
- 理学(83934)
- 理学院(82958)
- 管理学(81351)
- 管理学院(80851)
- 中国(66368)
- 京(55824)
- 科学(54286)
- 财(53492)
- 农(46739)
- 所(45345)
- 财经(41692)
- 江(41151)
- 研究所(40960)
- 中心(40813)
- 业大(40630)
- 经(37689)
- 农业(36910)
- 范(34909)
- 北京(34880)
- 师范(34529)
- 经济学(33478)
- 州(32380)
- 院(31362)
- 财经大学(30937)
- 基金
- 项目(173290)
- 科学(135475)
- 研究(125987)
- 基金(125141)
- 家(109152)
- 国家(108267)
- 科学基金(91987)
- 社会(79214)
- 社会科(75045)
- 社会科学(75021)
- 省(68282)
- 基金项目(66373)
- 教育(59918)
- 自然(59516)
- 自然科(58127)
- 自然科学(58106)
- 划(57418)
- 自然科学基金(57117)
- 资助(51306)
- 编号(51011)
- 成果(43664)
- 重点(39537)
- 部(39243)
- 发(36156)
- 创(36036)
- 课题(36034)
- 制(35309)
- 性(33953)
- 科研(33831)
- 创新(33735)
- 期刊
- 济(115655)
- 经济(115655)
- 研究(77490)
- 中国(55535)
- 财(44675)
- 学报(44463)
- 农(41729)
- 科学(38772)
- 管理(35328)
- 大学(33841)
- 教育(32101)
- 学学(31306)
- 农业(27421)
- 融(24536)
- 金融(24536)
- 技术(21725)
- 财经(21582)
- 经(18468)
- 经济研究(18351)
- 业经(17855)
- 问题(15578)
- 业(14868)
- 版(13832)
- 图书(13613)
- 技术经济(12750)
- 贸(12726)
- 理论(12671)
- 财会(12263)
- 统计(12074)
- 科技(11859)
共检索到394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顾天安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非升即走"制度的研究已成为大学改革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回顾以往的研究,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归纳"非升即走"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其利弊,并力图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不同角度揭示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高校的适用性问题仍众说纷纭,争议多于共识。"非升即走"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丰富的学理基础,而国内对于这一制度的研究存在着学理基础欠缺、研究问题模糊,忽视"意涵"变化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优化应以改善基础制度环境为原则,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整合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以推动"非升即走"制度的发展和完...
关键词:
大学教师 非升即走 适用性 争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娄宇
高校教师聘任"非升即走"制度是美国劳资博弈的结果。非终身教职聘任的法理依据是所在国高校法律地位理论及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理论。"非升即走"制度移植到我国面临合法性障碍。应根据能否由市场调配资源,将公立高校定位为公法社团和公营造物类法人,将教师与高校的法律关系区分为劳动关系和勤务关系,立法规范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平衡校方与教师方权利与义务,完善立法和健全纠纷解决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海怡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推动高校质量建设的力量源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非升即走"制度改革现状的分析,总结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关键词: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非升即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玉成
非升即走近年来成为高校争相借鉴并引发学界热议的政策热点,但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制度移植存在耦合障碍,局部借鉴导致不规范的非升即走;合同修订缺少劳资博弈,青年教师议价能力较差;非升即走发挥筛选作用有余,提供支持作用不足;高校重视对教师"进"的管理,忽视对"出"的保障;审计激增引发无边界工作文化,发表还是出局文化蔓延;量化万能挤压共同体评价,国际期刊至上导致主体性失落。对策包括:慎定实施范围,以增量改革平衡老人新人利益;健全劳资博弈,提高教师议价能力;兼顾选优培优,强化资源倾斜与培养支持;筑牢兜底保障,使落聘教师从容他谋;淡化锦标赛特征,健全代表作和同行评议制度;优化评价标准,矫正学术主体性的失落。
关键词:
高校教师 预聘长聘制 非升即走 终身教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丽 刘焱 裘指挥
充裕而优质的教职来源、强有力的专业化成长支撑、完善的学术自觉、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和多元的文化认可机制是美国高校"非升即走"制生存的土壤。我国在借鉴国外"非升即走"制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研的"大跃进"、"急功近利地炮制学术成果"、"人才管理困境"等诸多问题的出现。为此,要强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凸显"教学"的学术生产力、完善教师"走"后的顶层设计、实行教师分类管理、落实"非升即走"制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我国实施"非升即走"制的路径优化。
关键词:
美国 高校 “非升即走” 保障机制 优化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英
"非升即走"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筛选与选拔机制,成为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其中有关6~7年试用期限的规定却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本文尝试从学术人才成长的角度,以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案例,探究这一期限设置在当下是否为教师展示其学术潜能或检视其是否适合从事学术职业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结果发现两所高校物理系的教师在副教授职称评定之前已经展示出较强的科研能力,达到了晋升的标准,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期限设置的合理性。在我国众多高校也逐渐采纳美式"非升即走"制度的今天,大胆借鉴很有必要,小心求证期限的设置是否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环境或学术文化尤为关键。
关键词:
非升即走 试用期限 学术人才成长周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东海
"非升即走"是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学术人员的甄别与筛选、监督与激励的功能。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实施合同聘用,但基本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人才筛选的作用。虽然"非升即走"引入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部分高校新进教师中采用"非升即走"规则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夏言言 王光良
"非升即走"制度是借鉴自企业的一种竞争淘汰的用人制度,其实质就是企业的试用期制度。随着高校聘任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部分重点院校已经引进了"非升即走"制度,而地方综合型高校在这一趋势中步伐较慢。分析影响地方综合型高校实施"非升即走"制度的内部环境因素,对于这一制度的推进意义重大,这些内部环境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物质资源因素等多方面。
关键词:
“非升即走” 地方综合高校 内部环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敏 成威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了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递延纳税政策。同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税[2013]91号对该政策进行了细化。本文拟就文件的适用范围、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计税基础的确定以及该文件与其他相关规定的关系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非货币资产 递延纳税 计税基础 公允价值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旭东
文章以目前较多采用的研究制度变迁方法——演化博弈论分析为研究对象,对制度变迁研究中的一些方法进行综述,指出了演化博弈分析在研究制度变迁中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前沿方法和演化博弈的对比看未来研究制度变迁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俊
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安排的适用性浅析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系张俊迄今为止,有关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效率的讨论都取决于金融制度的安排,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一国金融改革的风险、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性质和程度。因此,对于包括东欧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改革的一...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松威 朱莎
基于美国案例,本文对地方政府破产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尽管美国地方政府破产现象屡见不鲜,但其并未成为州和地方政府利用市政债券筹资资金的障碍,也未对金融体系稳定形成明显冲击,这与美国典型的政治、财政、金融体制等有直接关系。我国不能够全盘照搬美国经验,但地方政府破产毕竟提供一种通过法制手段应对地方财政危机的方法。因此,我国应当积极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地方政府的债权人结构;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约束地方政府的监管权力。在此之后,综合采用行政和司法手段,逐
关键词:
地方政府破产制度 市政债券 金融稳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勇平 许蓉蓉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强、航运增多,海洋环境污染也随之加重,成为全球性难题。对此,国际海事组织提出"特别敏感海域"概念。特别敏感海域制度的提出、认定标准、设立程序、保护措施及发展现状各有特点。特别敏感海域制度与特殊区域制度、海洋保护区制度相比,各有异同和利弊。在中国的南海海域和渤海海域,有必要建立特别敏感海域,克服一些难点之后,将非常有益于相关海域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翟翌 范奇
“非升即走”聘用制促使导师年轻化与科研绩效全面化,助推“雇佣支配型”导学关系的形成。从社会、政治哲学及法学的多重学科视野出发,提炼出基于“制度规范”“事实身份”以及“价值知识”三类支配的理论构造,通过对善治理念中“形式”“实质”“效果”三类正当性要素的引入,得出支配型导学关系的正当性理论构造。进而从三个方面加以矫正,即制度矫正:规范支配权力过程,提升权利救济实效;人身矫正:支配依据从“身份”到“契约”转换,实现“导学治理”全过程民主;价值矫正:以导学共同体推动价值认同与知识创新。从这三个方面实现善治支配型导学关系,构筑新时代的复合型导学“命运共同体”。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傅蓉
指出非商业性使用是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4种授权要素之一。除默认的署名要素外,非商业性是最受欢迎的条款,虽然使用该条款的人数在缓慢减少。对该条款的争议与批评表现在三个方面:定义不明确;与自由内容不兼容;非商业化不利于作品的推广传播,不利于质量和性能的提高。认为知识共享组织应该在4.0版本中澄清非商业性使用的定义,增加非商业使用-教育条款,以减少使用中的困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