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
- 2023(613)
- 2022(580)
- 2021(592)
- 2020(571)
- 2019(1276)
- 2018(1226)
- 2017(2201)
- 2016(1113)
- 2015(1194)
- 2014(1045)
- 2013(934)
- 2012(870)
- 2011(727)
- 2010(711)
- 2009(547)
- 2008(541)
- 2007(500)
- 2006(340)
- 2005(323)
- 学科
- 管理(3136)
- 业(3079)
- 企(3004)
- 企业(3004)
- 济(1978)
- 经济(1972)
- 贸(1406)
- 贸易(1405)
- 易(1400)
- 人事(1300)
- 人事管理(1299)
- 电子(1276)
- 网上(1254)
- 网上贸易(1254)
- 财(1253)
- 学(1129)
- 务(1119)
- 财务(1119)
- 财务管理(1119)
- 企业财务(1066)
- 领导(1030)
- 方法(923)
- 数学(775)
- 数学方法(757)
- 和(614)
- 中国(579)
- 业经(551)
- 技术(534)
- 划(530)
- 制(521)
- 机构
- 学院(13119)
- 大学(13078)
- 研究(4620)
- 管理(4061)
- 科学(3854)
- 农(3777)
- 理学(3700)
- 理学院(3632)
- 管理学(3442)
- 管理学院(3421)
- 中国(3407)
- 济(3324)
- 经济(3228)
- 农业(3090)
- 业大(3011)
- 京(2907)
- 所(2685)
- 研究所(2542)
- 中心(2279)
- 室(2242)
- 实验(2115)
- 技术(2080)
- 实验室(2048)
- 农业大学(2013)
- 财(1975)
- 江(1953)
- 重点(1904)
- 省(1880)
- 业(1813)
- 北京(1707)
共检索到18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春红
(上接2014年第5期)1984年,56岁10月,高晓声参加了江苏部分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作了题为"生活·思考·创作"的主题发言,指出:"我们去研究生活真实,而不是去改变生活的真实,要从真正的生活中发现可写的东西,绝对不要改变生活中的一个环节来适应自己原有的观念。"1而且"当代农村人物性格复杂了,变得极复杂,也像城市里那样摸不到底了……文学作品需要的就是人物的这种复杂性,越复杂越有写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春红
(上接2015年第3期)1993年,65岁1月,在南京华江饭店,高晓声参加了《钟山》杂志社举办的1993年新春座谈会,同会作家还有艾煊、顾尔镡、张弦、朱苏进、苏童等。4月,短篇小说集《新娘没有来》由华艺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当代作家新作大系》丛书,包括《机缘》《沟沟》《新娘没有来》《美国经验》《老清阿叔》《巨灵大人》《火和烟》《村子里的风情》《天意》《小岛春节》《幸运儿》《烟鬼》《钱结》《忧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葛雪梅
民俗是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高晓声在家乡生活长达45年,常州民俗滋养了高晓声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高晓声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高晓声在文学创作中或穿插或化用了大量鲜活的常州民俗事项,这些散落的常州生产、生活和信仰等风情习俗,体现了常州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鲜活的地域文化色彩,使高晓声的作品散发出恒久的美与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高晓声 文学创作 地域文化 常州民俗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俊国
高晓声小说中的村镇能让读者清晰地辨认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空。如巴赫金所言,时间和空间在他的小说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他的小说是农民和权力的故事。依照"时空体"这个坐标系来审视,他的小说中大量的人物、细节和场景,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的空间景观,而弥漫性的甚至互有抵牾的断片,最终让读者感悟出某种历时性的因果关联。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吕东超
洪亮吉(1746—1809)为清史上之重要人物。李金松先生大作《洪亮吉年谱》于2015年4月出版,嘉惠学林不少,对了解洪氏一生行实,颇多助益。然存在问题亦复不少,如对洪氏之佚文利用不够;对洪氏之学术活动反映不足;对洪氏之交游,或有无考、失考而其实可考者。该文对相关资料进行考订,进而补正李谱之不足,以供读是书者参考。
关键词:
洪亮吉 《洪亮吉年谱》 清代学术 吴锡麒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钱亚玲
在新时期文学初期众多揭批极"左"政治的文学叙事中,高晓声小说颇负盛名,其价值不只是真实而动态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段农民的生活苦难,而是将农民及其生存艰难置于苏南地域这一特定而宏阔的背景下观照。高晓声小说大多以"粮食""房子""帽子"等世俗生活物象为中心意象进行情节的营造和人物的塑造,一方面呈示了苏南农民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和心理,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具有地域特征和经典美质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晓声小说独特的言说策略和特有的政治问责和历史反思。苏南文化视域下的农民生活苦难叙述,造就了高晓声乡土创作的特质和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高晓声 苏南地域文化 粮食 房子 帽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岳芬
高晓声以写作农村和农民题材享誉当代文坛。他创作的"陈奂生"系列描绘了时代转型的大潮下真实的农民形象。他于1988年第二次访美,发表数篇演讲,多以农民为主题。其中,《中国农村里的事情——在密西根大学的讲演》重点讲述了他的农民经验以及他对中国农村转型的思考,这有助于读者理解高晓声晚年作品中乡土意识的转变。乡土意识是高晓声作品的一个突出特征,主要包括农村、农民和土地三个方面。农民意识是中心,它的一端指向中国社会的基本单元——农村,另一端通往造物的恩赐——土地。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农民意识可被视作乡村特有的精神生态,农村意识和土地意识则分别对应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
关键词:
高晓声 乡土意识 生态批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赵宝靖
翁方纲生平行事,自撰《翁氏家事略记》,今人沈津先生积学四十年,钩沉稽古,探骊得珠,作《翁方纲年谱》于翁方纲之研究实沾溉匪浅。此后,陈鸿森先生作《〈翁方纲年谱〉补正》、吴铭能先生作《沈津著〈翁方纲年谱〉暨辑〈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补遗》,二文意在补正沈谱未载之翁氏行事,皆索隐发微,考据翔实,亦是嘉惠学林之快事也。然翁氏享年八十有六,实属高寿,其生平行事自不在少。况且翁氏虽著述等身,然身后萧条,家道衰落,其手稿刊行者既少,流传至今者又散布各地乃至海外,阅读利用实为不便。因此即便如上述沈、陈、吴三先生之学养宏博,独具慧眼,亦不免偶有未及之处。本文仅就经眼所及,对翁覃溪之生平行事查阙补遗数条,以期对翁氏...
关键词:
沈津 翁方纲年谱 补正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煦华
1950年2月,我在上海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毕业后,系主任顾颉刚先生介绍我到顾廷龙先生主持的合众图书馆工作。我在图书馆工作28年,计在合众3年,1953年合众捐献,改名历史文献后5年,1958年与科技、报刊、上图四馆统一后又20年,28年来一直在顾先生领导下工作。1978年我应颉刚师之召,奉调去北京后,与先生还常有书函往还;晚年先生因病移居北京,又时亲謦欬,二者加起来又20年。在图书馆工作时,先生以我对事情考虑周详而有主见,并能直言相告,尤其在四馆统一前8年,馆中事无大小,先生均垂询而后定。爰就回忆所及,缕述于后,以资纪念,亦借以留一点合众的史料。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左岩
沈世良《倪高士年谱》作为开创性的倪瓒年谱,广泛吸收前代与同代的大量研究成果,围绕"高士"这一主旨,首次对倪瓒生平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阐释,同时蕴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希群 李春义
洪涛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树木学家,毕生从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树木学教学及科研工作,长达50余年,对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森林及植物进行了标本采集。他1923年出生在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1943年在重庆考入中央大学,1944年转入云南大学,1945年转入四川成都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专门从事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教学与研究。他对树木分类有独特兴趣,先后担任植物分类学教授史德蔚博士和树木学家陈嵘教授的助教。1952年任南京林学院树木学家郑万钧教授助教,参与编写《树木学教科书》《中国树木学》《树木图谱》《树木学》《中国树木志》《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1979年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协助郑万钧教授组织编写《中国树木志》第1、2卷; 1983年郑万钧教授去世后继续担任《中国树木志》总编辑,组织编写《中国树木志》第3、4卷; 1997年任《中国高等植物》主编之一。2018年1月2日病逝,享年95岁。洪涛发表论文13篇,出版著作14部(含译作),编辑书稿达4 000万字以上,曾任国际树木学会会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专业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顾问等职。洪涛先生自称是中国树木学"终身的助手""永远的编书匠"和"恪尽职守的看门人"。
关键词:
洪涛 年谱 树木学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赵元斌
姚名达是民国时期的年谱编纂学者,其独立编纂并流传于世的年谱有《邵念鲁年谱》《朱筠年谱》《刘宗周年谱》《程伊川年谱》《会稽章实斋先生年谱》《王静安先生年表》(表谱)。此外,姚名达为胡适订补《章实斋先生年谱》,但学界多赞颂胡适“原创之美”,而忽略姚名达“订补之功”。姚名达所编所补年谱呈如下特点:①追根溯源,年谱多为探寻章学诚的学术渊源而撰,谱主以“浙东学派”为主要群体;②体例新颖,继承梁启超“谱前”“谱后”的编撰体例,并加以改良创新;③循名责实,摒弃胡适主张“年谱批评”的观念,秉持“不做评议”的理念。姚名达在中国近代年谱编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年谱编纂的贡献与影响包括:①对历来年谱“隐恶扬善”之通病有所纠正;②与胡适共同影响了近代年谱编纂的走向。
关键词:
姚名达 胡适 梁启超 年谱 年谱编纂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位通 桑宇辰 史睿
数字人文为历史人物年谱信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及方法。“编年”与“系地”是历史人物年谱中的重要信息,然而由于年谱的编年体性质,“编年”信息更容易获取和利用,“系地”信息则分布零散杂乱。这种特性导致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重“编年”而轻“系地”,经常以时间演变为单一主线,而忽视了对人、时、地等多因素的系统化分析研究。本文以《朱熹年谱长编》为例,通过设计知识重构体系,将“编年”和“系地”信息重组成一维信息,然后基于GIS技术开发年谱可视化平台,实现历史人物年谱中“编年”和“系地”信息的可视化共现。年谱可视化平台克服了年谱编撰重“编年”而轻“系地”的问题,便于人文学者从“编年”和“系地”两个维度分析年谱事件信息。本文提出的知识重构体系为构建年谱通用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研究群体传记学提供了一种知识重构的方法。图7。表3。参考文献24。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林祥
近日,笔者读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的《张伯苓年谱长编》。该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煌煌126万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著名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