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67)
- 2023(17465)
- 2022(14668)
- 2021(13686)
- 2020(11696)
- 2019(26210)
- 2018(26066)
- 2017(49916)
- 2016(26817)
- 2015(29691)
- 2014(28704)
- 2013(28133)
- 2012(25443)
- 2011(22375)
- 2010(22431)
- 2009(20793)
- 2008(20500)
- 2007(18076)
- 2006(15502)
- 2005(13603)
- 学科
- 济(114448)
- 经济(114332)
- 业(103590)
- 企(92899)
- 企业(92899)
- 管理(92082)
- 方法(57878)
- 数学(48592)
- 数学方法(47902)
- 财(34490)
- 业经(33620)
- 农(33317)
- 中国(26698)
- 务(25273)
- 财务(25210)
- 财务管理(25174)
- 技术(24678)
- 企业财务(23921)
- 农业(23608)
- 制(21078)
- 贸(20566)
- 贸易(20553)
- 理论(20307)
- 易(19988)
- 划(18306)
- 地方(18121)
- 和(18021)
- 策(17529)
- 学(17365)
- 银(16140)
- 机构
- 学院(375736)
- 大学(370674)
- 济(157396)
- 管理(156242)
- 经济(154616)
- 理学(136075)
- 理学院(134793)
- 管理学(132503)
- 管理学院(131815)
- 研究(113940)
- 中国(89861)
- 京(76074)
- 财(71570)
- 科学(68989)
- 农(63705)
- 财经(57860)
- 业大(56894)
- 江(55656)
- 所(55475)
- 中心(54348)
- 经(52944)
- 农业(50280)
- 研究所(50228)
- 经济学(47780)
- 北京(46743)
- 州(43610)
- 经济学院(43420)
- 财经大学(43083)
- 商学(43055)
- 范(42836)
- 基金
- 项目(256970)
- 科学(205384)
- 基金(190234)
- 研究(184244)
- 家(166085)
- 国家(164684)
- 科学基金(144506)
- 社会(119999)
- 社会科(114128)
- 社会科学(114101)
- 省(101046)
- 基金项目(100478)
- 自然(95435)
- 自然科(93436)
- 自然科学(93413)
- 自然科学基金(91863)
- 教育(85595)
- 划(84354)
- 资助(77947)
- 编号(72502)
- 创(58434)
- 重点(57277)
- 部(56809)
- 成果(55508)
- 发(54050)
- 创新(53911)
- 业(50462)
- 国家社会(50366)
- 科研(49613)
- 教育部(49409)
- 期刊
- 济(164681)
- 经济(164681)
- 研究(100846)
- 中国(69405)
- 管理(63035)
- 财(59033)
- 农(57132)
- 学报(55489)
- 科学(53579)
- 大学(43459)
- 学学(41619)
- 农业(39144)
- 技术(37738)
- 教育(34232)
- 融(33170)
- 金融(33170)
- 财经(29085)
- 业经(28998)
- 经济研究(26762)
- 经(25027)
- 业(24426)
- 技术经济(22136)
- 问题(21308)
- 统计(19902)
- 策(19383)
- 科技(18973)
- 商业(18583)
- 财会(17623)
- 版(17578)
- 现代(17450)
共检索到540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瀚禹 吴振磊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是目前我国较为典型的政府干预企业创新行为的政策文件,政府筛选出特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倾斜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然而简约的认定条件同样存在企业为获取“政策租”而诱发研发操纵和策略性创新行为导致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下降的可能。本文采集2008—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应用模糊断点回归策略,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政策效果展开评估。研究发现,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在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3%的阀值处存在明显断点。全样本层面的估计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数量和质量,但进一步基于最优窗宽的检验却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安排会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伪高新技术企业”旨在攫取政策租,会将研发支出占比策略性地保持在政策达标线上。研发操纵区间的“高新技术企业”会缩减专利总量和发明专利数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政策效果,并识别出完善制度设计的“靶向”区域,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以及后续旨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政策完善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长生 孔令文
文章基于A股2006-2015年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以研发资金投入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衡量企业创新投入,运用断点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企业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是否激励了企业创新。对所有样本、制造业样本和分不同性质最终控制人、分年份、分地区样本进行的简单断点回归与加入不同类型协变量的回归结果均显示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没有显著激励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据此,从政策制定、执行及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长生 孔令文
文章基于A股2006-2015年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以研发资金投入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衡量企业创新投入,运用断点回归方法考察了我国企业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是否激励了企业创新。对所有样本、制造业样本和分不同性质最终控制人、分年份、分地区样本进行的简单断点回归与加入不同类型协变量的回归结果均显示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没有显著激励我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据此,从政策制定、执行及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师博 张瀚禹
"营改增"的政策目标不仅在于减轻企业税负,而且在于瞄准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创新驱动。本文选择基于模糊断点回归的自然实验方法,采集1988—2015年147家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分析"营改增"影响企业创新行为的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相较于倍差法,模糊断点回归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逐步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差异化影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使得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出现明显断点,并且在提升创新数量的同时,更有利于企业创新质量的提高。民营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对"营改增"反应更为敏锐。
关键词:
“营改增” 创新质量 自然实验 政策识别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珮 李硕 马原驰 朱珮尧
本文基于营改增背景,以沪深两市A股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2009~2017年相关财务和技术创新数据,运用模糊断点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营改增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营改增对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营改增对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度更大;营改增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更为显著。本文最后提出进一步释放营改增改革红利及企业如何利用税改契机加快技术创新的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雷根强 郭玥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最重要的创新驱动来源主体,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重点扶持。本文基于2008年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综合运用2008-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专利申请数据及资质认定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系统地评估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微观政策效应。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会对其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特别是实质性创新都有显著正向激励。认定政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实质性创新都有显著激励效应,相比实质性创新,其对国有企业策略性创新的额外激励效应更强,而对民营企业策略性创新影响不显著。认定政策对处于成长期和高管团队有研发背景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产出有更强的额外激励效应。进一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认定政策可通过税收优惠和创新补助促进企业创新产出。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带给企业积极的政府认证信号传递,从而吸引更多外部投资和技术合作,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本文认为:应不断完善和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标设计,在创新政策制定时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企业为主导,重在发挥政府支持有限社会资源向企业科技创新配置的引导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蒋艳辉 曾倩芳 冯楚建 田迪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洋冬
以高企资质认定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该政策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与微观机理。研究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显著抑制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绩效,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则取决于外部市场与政府的调节作用,地区过度竞争与政府过度干预不利于提升高企资质认定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反,提升地区市场化与行业市场化程度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研究还发现,高企资质认定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投资、低效率"问题,另一方面引致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当下选择性产业政策实施的困境,而且厘清了可能造成选择性产业政策产生扭曲效应的作用机理,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杜剑 刘窈 杨杨
基于营改增背景,以A股上市公司2009—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考虑到营改增分行业、分地区实施的特点,运用模糊断点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效应。研究发现:营改增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进一步研究发现,营改增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法制环境优的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为显著;不同行业受营改增政策影响存在差异,营改增显著提升了创新型行业和制造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税制、产业政策并优化法制环境。文章基于企业竞争力这一视角考察营改增的政策效果,丰富了营改增对微观层面政策效果的研究,为未来税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关键词:
营改增 企业竞争力 模糊断点回归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长庚 王蜀凡
本文基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显著提高被认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该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资本密集度及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内部控制质量较优的企业中更明显;认定政策带来的生产技术升级效应及外部融资约束缓解效应推动企业人力资本升级,进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认定政策的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效应随着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随着企业政治关联水平的上升而减弱。此外,认定政策显著提高普通职工而非高管的劳动收入份额。上述结论为新时期进一步实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和优化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见丽
本文以中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参与并不能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更多技术创新资源,也不能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多技术创新成果和效益,风险投资未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这一结论与利用创业板的融资功能,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初衷不符。为了提升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创业板监管当局应当以技术创新和成长性为尺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创业板发行审核、保荐、新股询价、股票禁售以及退市等制度。
关键词:
风险投资 创业板 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珍珍 何宇 徐长生
本文利用2008—2017年A股3500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PSM估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发现:母公司和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均显著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较于2008版认定政策,2016版认定政策对研发财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小,但对研发人力投入的激励效应较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企业会自主增加研发投入以满足认定标准,认定期间研发投入会显著增加,认定期满后企业不会显著增加人力投入;企业当期的认定状态具有较高的概率,与其前一期的相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意味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应在激励企业持续性地进行科技创新等方面完善认定政策,以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研发投入 PSM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聿舟 裴旭东
以364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调查问卷为基础,探讨模糊前端参与对企业产品创新性的影响,并研究网络结构形态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模糊前端参与对企业市场创新性和技术创新性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网络中心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和企业市场创新性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供应商弹性对模糊前端参与和企业市场创新性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管理提供一定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徐凯 万春 肖华玮 韦淼 黄迅
文章以成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将RU与SMOTE两种不平衡处理方法相结合,构建新的不平衡样本处理技术RU-SMOTE,进而引入SVM人工智能技术对成都高新技术企业利润操纵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BF核函数的R U-SMOTE-SVM智能模型具有最优识别性能,能够准确有效地对成都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进行识别。
关键词:
利润操纵 高新技术企业 识别研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邵剑兵 袁东旭
本文以2010—2020年沪深证券交易所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考察高校技术独董作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否因其特有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产生影响。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高校技术独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校技术独董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机制分析表明,高校技术独董主要通过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及减少管理者短视促进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其他高校技术独董,拥有教授职称、多职业背景以及院士背景的高校技术独董更能够促进企业创新;高校技术独董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董事会活跃度高的企业中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校技术独董能有效整合企业研发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合作研发,还能够促进独立研发。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制定创新战略以及独立董事聘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外资占比对创投机构投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来自断点回归的经验证据
创新激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的作用效果评估——来自广东的经验证据
分层制度提升新三板流动性了吗?——来自多维断点回归的经验证据
财务灵活性、产权性质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来自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融资约束、代理成本与企业创新效率——来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证据
稳定脱贫政策的健康效应:基于模糊断点回归的证据
CFO人力资本、财务灵活性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自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国有控股权变化能驱动企业创新吗——来自断点回归的实证检验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创新行为——基于自然实验与断点回归的实证检验
退休与城镇家庭消费: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