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03)
- 2023(10391)
- 2022(9268)
- 2021(8746)
- 2020(7143)
- 2019(16695)
- 2018(16690)
- 2017(32714)
- 2016(18002)
- 2015(20166)
- 2014(20286)
- 2013(20161)
- 2012(18549)
- 2011(16643)
- 2010(16539)
- 2009(14597)
- 2008(13999)
- 2007(12055)
- 2006(10699)
- 2005(9348)
- 学科
- 济(70137)
- 经济(70054)
- 管理(53224)
- 业(47225)
- 企(39346)
- 企业(39346)
- 方法(32184)
- 数学(27761)
- 数学方法(27379)
- 农(18799)
- 学(18052)
- 中国(17678)
- 财(16861)
- 环境(16081)
- 业经(15310)
- 地方(15278)
- 和(12806)
- 农业(12527)
- 贸(11958)
- 贸易(11953)
- 制(11899)
- 理论(11699)
- 易(11558)
- 划(11491)
- 务(10949)
- 财务(10884)
- 财务管理(10860)
- 技术(10680)
- 企业财务(10270)
- 银(9761)
- 机构
- 大学(253001)
- 学院(251329)
- 管理(102584)
- 济(94591)
- 经济(92238)
- 理学(89003)
- 理学院(87973)
- 管理学(86367)
- 管理学院(85939)
- 研究(83663)
- 中国(61383)
- 京(55084)
- 科学(54918)
- 财(42493)
- 所(42412)
- 农(40599)
- 业大(39501)
- 研究所(38704)
- 中心(37885)
- 江(36091)
- 北京(34997)
- 范(34705)
- 财经(34434)
- 师范(34427)
- 农业(31794)
- 经(31208)
- 院(30845)
- 州(29900)
- 师范大学(28013)
- 经济学(26752)
- 基金
- 项目(177046)
- 科学(138871)
- 研究(128486)
- 基金(127967)
- 家(111860)
- 国家(110963)
- 科学基金(95278)
- 社会(78804)
- 社会科(74635)
- 社会科学(74613)
- 基金项目(69692)
- 省(69483)
- 自然(64031)
- 自然科(62491)
- 自然科学(62478)
- 自然科学基金(61302)
- 划(58969)
- 教育(58096)
- 编号(53058)
- 资助(52066)
- 成果(42270)
- 重点(39349)
- 部(38238)
- 发(37468)
- 创(36379)
- 课题(36057)
- 科研(34079)
- 创新(33899)
- 大学(32484)
- 项目编号(32419)
- 期刊
- 济(103870)
- 经济(103870)
- 研究(73186)
- 中国(44971)
- 学报(40480)
- 科学(38100)
- 农(36445)
- 管理(36220)
- 财(30610)
- 大学(29720)
- 教育(27833)
- 学学(27765)
- 农业(25858)
- 技术(20943)
- 融(18990)
- 金融(18990)
- 业经(17386)
- 图书(15698)
- 财经(15591)
- 经济研究(15045)
- 问题(14014)
- 理论(13374)
- 资源(13206)
- 经(13130)
- 科技(12909)
- 业(12748)
- 实践(12455)
- 践(12455)
- 技术经济(11937)
- 现代(11583)
共检索到360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志强
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第二大排放源。实现国土低碳利用与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不仅有助于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而且对于2020年单位GDP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约束性目标具有现实意义。一、国土低效开发导致碳排放增加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且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严金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赫 梁红梅 常学礼 崔青春 陶云
基于研究单元全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估算了中国31个省区1990—2008年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9.67×108t持续上升至32.37×108t。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7.83%以上。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其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2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的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显著,重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北部沿海地区,轻度碳排放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3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从1990年的0.1558持续上升至2008年的0.2734,说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在省级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不断增强。4集聚中心和孤立点的空间转移存在较强的规律性。5局域自相关分析表明,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局部空间差异。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特征,体现为高值集聚区向沿海集中,低值集聚区向内陆迁移。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 空间关联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潘浩之 施睿 蔡子攀 黄贤金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探索基于多源空间大数据“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源。通过自上而下地从宏观层面分析统计数据,将碳排放总量分配到城市不同区域,进而自下而上地从居民建筑、产业活动和交通等排放活动出发,计算出具体地块的碳排放。研究旨在为南京的生态空间、紧凑用地、绿色行为、结构优化、产业新城等方面提供国土空间规划支持,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揣小伟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基于土地科学视角的该领域整合研究的设想。研究方法:基于文献调查和回顾,对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回顾。研究结果:当前研究在碳收支研究参数的选择、研究尺度的匹配、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方案、土地利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及综合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这制约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土地科学在区域碳排放研究中具有综合研究的优势和特色,应考虑从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的整体框架和方法体系,并开展区域示范研究;并进一步加强基于地块尺度的"自然-社会"二元碳收支的综合集成及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碳排放...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研究误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振龙 侯琰珍 孙鸿鹄
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市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兼具目标传导与战略落实双重属性的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特征及其低碳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对于塑造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索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分析市域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进一步提出面向空间治理的优化策略,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构建的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方法及低碳化发展模型能够有效测度市域碳排放特征及其低碳化发展效率空间差异。(2)苏州市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2.38亿t,碳排放量高值地块集中分布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低值地块分散分布在乡镇地带以及各类碳汇主体地区。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效率在不同尺度上均有明显差异,区县尺度主要表现出地域差异,乡镇尺度具有城乡差异。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效率也较高,但生态低碳化发展效率往往较低。(3)根据区县、乡镇不同空间类型,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转型,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减排固碳的作用,构建复合协调、低碳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冯杰 王涛
以1989~2013年中国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和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碳汇略有增加,但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碳源作用。2土地利用碳排放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89~1996年碳排放量稳定增加、1997~2001年碳排放量缓慢增加、2002~2007年碳排放量急剧增加、2008~2013年碳排放量快速增加阶段。3研究时段内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减小,人均碳排放强度增加。4土地利用碳排放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GDP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曲福田
为深入了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采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了2002—2008年间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规模效应中的土地产出效应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首要贡献因素(165.15%);(2)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对抑制碳排放增加贡献了5.45%;(3)代表技术效应的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达到-61.52%。研究结论认为合理组织建设用地的产业布局成为减缓碳排放的可行手段,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低碳化"土地利用理念,巩固并加强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磊 李慧明
产业领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产业类型、用地空间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产业活动的空间视角,依据产业活动类型,建立农业空间、生活与工商业空间、交通产业空间、其他产业空间四大产业空间与所对应的产业活动能源消费、碳排放关联模型,以天津市为例,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深入剖析产业用地空间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效应。从产业—碳排放—空间的多维视角,诠释区域碳排放的来源与变化,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完善区域低碳发展评价体系,推进国家低碳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碳排放 产业用地空间 能源消费 天津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泓江 闫凤英 尹文超
双碳目标背景下,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碳中和建设、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新阶段的战略重点。然而,目前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缺乏减排目标和低碳规划技术手段的融合,导致国土空间规划控碳的行动路径仍不清晰。为此,针对县级城市,从土地利用视角切入,构建了一套融合“方法—机制”的县级国土空间规划控碳体系。一方面,开发基于低碳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控碳方法体系,通过对土地利用碳效应的“核算分析—预测评估—干预调整”,为低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编管结合”的控碳机制,将减碳目标与低碳技术系统统筹在以空间规划为载体的编制框架内,并为空间规划引领碳中和建设提供公共政策保障和智慧管理平台。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进行方法应用与机制探索,证明了县级空间规划控碳体系的有效性,可推广到其他县级城市的碳中和实践中。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运功 汪冬冬 林逢春
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对其碳足迹及生态压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排放足迹的相关含义及研究方法,计算得出1995-2006年上海市能源利用的总碳足迹、各能源类型和产业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和生态压力值。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岭回归函数进行STIRPAT模型拟合,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足迹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适应性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总碳足迹从1995年的1.05 hm2/人上升到2006年的1.36 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②1995-2006年各能源利用的碳足迹及其分配率均以煤炭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且煤炭利用的碳足迹分配率逐年下降,石油与天然气与...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课题组 张琦 鞠正山 许再超
如何保持中国土地高效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时期,耕地的减少速度也处在倒U形的上升阶段,耕地减少趋势还将持续,尚未达到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须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充分挖掘和发挥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和途径,达到土地高效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相关性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磊 李贵才 林姚宇 叶磊
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减排的背景下,城市的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城市各要素具一定锁定效应,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手段,因此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并对国际、国内相应研究的方法与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在明晰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其关系是相关研究的主流方向;由于国内城市的特殊性,在国内开展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能正确认识国内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规划 空间形态 碳排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旻
基于2003—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检验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并构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和空间面板误差模型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边际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轨迹表现出倒"U"型态势,拐点之前呈"绿色悖论效应",拐点之后呈"倒逼减排效应";地区碳排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临近趋同性。为了达到环境规制的预期效应并促进碳减排,除了适度增加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以及选择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还要充分考虑碳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碳排放 空间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从区域层面构建了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扩展STIRPAT模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同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区域工业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工业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强度、能源价格、对外开放因素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要实现区域工业碳减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工业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适当扩大低碳工业投资规模,完善工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有效规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