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5)
2023(6503)
2022(5526)
2021(5267)
2020(4390)
2019(10515)
2018(10337)
2017(21311)
2016(11399)
2015(12678)
2014(12788)
2013(12642)
2012(11495)
2011(10321)
2010(10669)
2009(9734)
2008(9416)
2007(8748)
2006(7588)
2005(6929)
作者
(32094)
(26898)
(26586)
(25619)
(17014)
(12734)
(12183)
(10280)
(10111)
(9755)
(9235)
(9014)
(8614)
(8508)
(8347)
(8301)
(8038)
(7767)
(7645)
(7441)
(6721)
(6721)
(6468)
(6110)
(6065)
(5931)
(5853)
(5592)
(5408)
(5177)
学科
(59035)
经济(58998)
(32851)
管理(29264)
方法(28109)
数学(25817)
(25553)
企业(25553)
数学方法(25323)
(15434)
中国(13899)
地方(12992)
业经(12157)
农业(10314)
产业(10028)
(9819)
(9709)
贸易(9700)
(9669)
(9326)
(8597)
技术(8415)
理论(8202)
(7987)
金融(7986)
地方经济(7653)
结构(7308)
(7260)
银行(7252)
(7097)
机构
学院(165838)
大学(162954)
(75909)
经济(74619)
管理(67195)
理学(58295)
理学院(57702)
管理学(56530)
管理学院(56230)
研究(54116)
中国(41822)
(34232)
(31584)
科学(31020)
(26713)
财经(25808)
中心(24558)
经济学(24285)
(24222)
研究所(24048)
(23627)
(23354)
业大(22425)
经济学院(21938)
北京(21669)
(19963)
师范(19763)
(19603)
(19511)
财经大学(19290)
基金
项目(110512)
科学(88577)
基金(81550)
研究(80278)
(70273)
国家(69798)
科学基金(61213)
社会(52435)
社会科(50061)
社会科学(50050)
(43220)
基金项目(42614)
自然(39548)
自然科(38705)
自然科学(38698)
自然科学基金(38029)
教育(37202)
(35982)
资助(35186)
编号(31880)
(25134)
重点(24940)
(24588)
成果(24290)
(23340)
课题(22176)
国家社会(21870)
创新(21859)
教育部(21505)
人文(21083)
期刊
(82669)
经济(82669)
研究(48061)
中国(31825)
管理(26325)
(23261)
科学(22560)
(21346)
学报(21027)
技术(16983)
大学(16753)
(16401)
金融(16401)
学学(16121)
业经(14395)
农业(14328)
经济研究(14168)
教育(14131)
财经(13667)
(11942)
统计(11115)
问题(11067)
(10097)
技术经济(10033)
商业(9380)
决策(9147)
(8061)
(7983)
现代(7597)
理论(7452)
共检索到242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汪立鑫   孟彩霞  
本文聚焦与供给侧相关的高技能劳动力推动因素和与需求侧相关的本土市场规模拉动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研究表明,全样本下不仅高技能劳动力与本土市场规模均显著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且二者的交互也具有类似的正向作用。区域异质性方面,高技能劳动力与本土市场规模的交互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西部地区具有相反的作用,中部地区的情形介于二者之间。基于劳动力集聚视角的分析还得出,全样本和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不仅要关注高技能劳动力,更要关注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空间集聚和匹配与本土市场规模的协同发展,中部地区现阶段更要关注高技能劳动力与本土市场规模的融合,以推动产业由“量”向“质”提升;虽然西部地区以上传导机制均尚未激活,甚至高技能劳动力与本土市场规模的发展在短期呈现割裂态势,但也要持续推进对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建设高水平的劳动力队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国胜  胡建军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本土市场的互动效应、市场规模的诱致效应与本土规模市场的终端需求效应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为互动效应能够引导产业升级的需求发现,需求发现通过市场规模的相互催化为产业升级提供运营支持,终端需求效应通过参与式合作有助于发展产业升级所需的技术能力。我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升级应充分利用本土市场规模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正确的市场激励机制、加快本土市场发展,鼓励本土企业根植于国内经济的创新,推动本土企业与外来资本联合研发等。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刘贯春  刘媛媛  张军  
本文考察劳动力市场规模如何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理论表明,伴随着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大,财务困境成本的变动方向取决于就业搜寻摩擦下降带来的解雇风险补偿减少和员工主动离职加剧引致的经营成本增加。计量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规模对公司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两者关系集中于行业内而非行业间,同时上述效应在低融资约束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强。特别地,公司财务困境风险显著上升,证实了员工主动离职渠道的主导地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姜宝  李剑  
利用2004-2013年我国快递业数据对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以市场促创新"或"以市场规模驱动创新"的假说在我国快递市场基本不成立。本土市场规模对效率的改进仅有并不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对生产率及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此外,资本密度对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影响为正,而人力资本及研发密度对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影响为负。从作用机制看,本土市场规模对我国快递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制可进一步归纳为聚集和竞争效应,本土市场规模的扩大伴随着资本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本及研发密度的降低,对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产生正向作用,对效率改进产生负向影响。但由于我国快递业市场仍然属...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伟  李嘉佳  
文章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发展数据,在厘清本土市场规模作用于产业升级基本特征和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考虑了实证检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空间关联性等的影响之后得出如下结论:从总体上来看,增强本土市场规模有利于加快产业升级;从影响机制的内外两个来源来分析,在共同作用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囿于中国自主创新的滞后性,本土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尚未形成有效的耦合提升机制,而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或倒逼作用,本土市场规模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形成协同的互促机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媛媛  封进  刘贯春  
作为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部分,过重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直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参保意愿和缴费水平。这使得工业企业缴费水平可能低于政策缴费率,也导致不同企业之间实际缴费率存在差异,而且社会保险缴费可能增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负担。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理解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内在动机,而且有助于社会保险征收制度的顶层设计,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降成本"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文章尝试研究这些问题,基于利润最大化框架,系统考察了劳动力市场规模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的逻辑关系。理论分析表明,给定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具有改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财务困境风险的双重作用,最优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应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伴随着劳动力市场规模扩张,再就业搜寻成本和工资构成中的解雇风险补偿下降,企业社会保险缴费引致的边际成本越小,均衡状态的最优社保缴费比例趋于向上调整。文章以行业就业容量衡量劳动力市场规模的计量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规模增加会显著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并集中体现于行业内而非行业间,而且在高融资约束企业、高失业成本企业和民营企业更为凸显。进一步,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提升会显著降低其经营绩效,即成本效应占据主导地位。文章强调,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行为内生于所处的行业环境,在政策调整时需要加以考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冯伟  邵军  徐康宁  
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检验,着重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与市场规模对我国吸引FDI的影响作用,发现:劳动力成本对FDI的吸引存在着门槛效应,即在一定范围内,劳动力成本的提升能对FDI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越过拐点值后便会产生阻滞作用;市场规模对FDI的吸引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性,即不断扩增的市场规模能引致FDI的乘数效应,带来数倍于自身的增长作用,是保障FDI可持续性引进的有效路径;劳动力成本与市场规模在共同作用于吸引FDI的过程中存在着替代性,这可以为各省区市有效地、持续性地引进FDI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国胜  
全球"代工困境"要求本土企业超越代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日益扩张的本土市场规模既为代工企业避免"市场隔层陷阱",获取市场能力提供了可能,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规模效应诱因,并诱导OBM国际品牌厂商与代工企业间的"参与式合作",从而为本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比较优势。因此,全球代工体系内部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如何利用本土市场规模的比较优势,诱导代工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由专业生产代工过渡到设计、生产代工,并逐步实现自创品牌或发展跨产业代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大国  耿强  简泽  卢任  
为什么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本文以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括市场规模差异(集聚力)和劳动力成本差异(分散力)的理论模型,对忽视分散力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和生产率差距扩大的原因,但导致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分类集聚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差异,而非市场规模差异。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东部地区的低生产率企业首先向外迁移,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东部地区的高生产率企业也会向外迁移,生产率差距将开始缩小。随后,本文使用大规模微观企业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辛冲  石春生  陈湘锋  
基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引发的社会现象,提出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良性循环:劳动者收入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商品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层级低→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出口→竞争力弱→产业利润低→劳动者收入低;分析了劳动力成本、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者的联系,深入挖掘了提高劳动力成本,促进企业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有助于为产业升级储备高素质人才的机理;揭示了劳动力成本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提高劳动力成本能够从扩大内需、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政楠  茹少峰  张青  
基于1986~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市场容量、市场效率与市场内部结构三个方面构建市场规模变化综合指标体系,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市场规模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规模变化能够显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且这种促进作用随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提升而逐渐增强;空间效应分析表明,市场规模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性;机制分析表明,市场规模变化通过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类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据此,应多措并举促使市场规模质升量长,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浩昌  李廉水  刘军  
本文用2003—2012年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本土市场规模显著促进技术创新,这为我国借助巨大的本土市场规模来推动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本土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本土市场规模越大,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也越大。结合当前东部地区本土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胡德鑫   逄丹丹  
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劳动力质量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第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能够显著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质量能够强化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第二,高等教育规模会抑制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质量能够强化高等教育规模对相邻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三,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和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的直接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负向的直接效应,无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四,不同地区劳动力质量的调节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从教育角度要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提升教育质量并行;从地区发展角度中西部地区要增强就学地粘滞作用,提高就业吸引力;从国家政策角度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政策引领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康宁  冯伟  
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企业形成创新能力,加快实现技术创新。传统的做法是从国外引进技术,走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实践证明这种道路没有换来技术,中国企业还是缺乏创新能力。近年来强调自主创新,但发展艰难,中国企业在关键的产业核心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过大。本文通过构建简要模型并基于案例的分析,对比研究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提出了基于本土市场规模效应的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这种创新的模式内生于本土市场,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主要适用于大规模制造的现代产业,可作为中国产业升级的一种战略选择。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伟  卞家涛  
本文基于斯密的"市场范围"假说,结合我国1990~2011年省级层面的发展数据,运用动态面板估计模型,研究了本土市场规模和地区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特别采用了随机前沿模型(SFA)对地区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度,所得结论为:无论从总体样本还是分时段样本,本土市场规模对地区技术效率均难以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地区技术进步和生产率而言,具有阶段性特征,即本土市场规模对地区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推动作用主要来源于1998年以后的分段样本;同时对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基建设备、对外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控制变量的回归,发现它们对地区生产率及其分解会产生异质性的影响。最后,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