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22)
2023(18350)
2022(15224)
2021(14136)
2020(12027)
2019(27037)
2018(26823)
2017(51238)
2016(27815)
2015(30847)
2014(30363)
2013(29931)
2012(27247)
2011(24292)
2010(24296)
2009(22451)
2008(22344)
2007(20390)
2006(17382)
2005(15612)
作者
(78692)
(66231)
(65875)
(62589)
(42288)
(31690)
(29879)
(25686)
(24866)
(23622)
(22374)
(22368)
(20910)
(20865)
(20412)
(20328)
(20075)
(19575)
(19190)
(18982)
(16263)
(16177)
(16131)
(15153)
(14898)
(14850)
(14770)
(14670)
(13362)
(13266)
学科
(115772)
经济(115659)
(103242)
管理(93385)
(92401)
企业(92401)
方法(54596)
数学(44716)
数学方法(44121)
(35262)
(34682)
业经(34454)
中国(28370)
技术(25896)
(25671)
财务(25614)
财务管理(25575)
农业(24334)
企业财务(24297)
(22645)
(21652)
理论(21483)
(20181)
贸易(20171)
地方(20157)
(19830)
(19623)
(18624)
(18054)
(17186)
机构
学院(394199)
大学(388813)
(160621)
管理(158100)
经济(157350)
理学(136083)
理学院(134716)
管理学(132457)
管理学院(131726)
研究(124658)
中国(96540)
(81091)
科学(77235)
(74516)
(67882)
(62512)
(60461)
财经(59485)
中心(59335)
业大(59213)
研究所(56675)
(54040)
农业(53531)
北京(50129)
经济学(48493)
(48337)
师范(47821)
(47804)
(45143)
财经大学(43969)
基金
项目(264582)
科学(210149)
研究(193012)
基金(192584)
(167995)
国家(166564)
科学基金(144547)
社会(122793)
社会科(116593)
社会科学(116562)
(105488)
基金项目(101835)
自然(94199)
自然科(92126)
自然科学(92100)
自然科学基金(90493)
教育(89300)
(87686)
编号(78545)
资助(77773)
成果(62076)
(59682)
重点(59391)
(58255)
(56596)
创新(55089)
课题(53174)
国家社会(51094)
科研(50956)
(50703)
期刊
(174416)
经济(174416)
研究(107640)
中国(76753)
管理(62537)
(62184)
(61863)
学报(59701)
科学(56653)
大学(45476)
学学(43043)
农业(42532)
教育(40849)
技术(39695)
(34126)
金融(34126)
业经(30538)
财经(29671)
经济研究(27442)
(25747)
(25642)
问题(22893)
技术经济(22797)
科技(19790)
统计(19531)
(18886)
财会(18854)
(18791)
图书(18650)
现代(18294)
共检索到578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廖素琴   李丹   韦靖靖   胡倩莹  
立足于数字经济背景,研究采用fs QCA方法,以236家高技术企业为对象,探讨多维度大数据分析能力与内部动态能力联动实现创新双元性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大数据人员能力是创新双元性的核心条件。(2)存在两类驱动路径,即基础决策型、管理优化型的时间双元模式与分析协同型的结构双元模式。(3)知识协同辅助下,大数据管理及人员能力是实现创新双元性的关键;大数据基础设施与管理能力存在驱动与抑制效应的替代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整合利用不同类型数字能力,帮助高技术企业兼顾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铁山  赵光  
本文将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分为知识创新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要素创新能力,把集群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概括为知识溢出、创新要素资源的获得、根植性的集群创新文化三方面,论述了集群对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欧光军  雷霖  杨青  王龙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创新集成能力生态整合的假设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以及层次回归分析的实证方法验证修改模型得出最终的生态整合路径模型,并根据整合路径模型提出了提升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创新集成能力的合理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石琳娜  石娟  顾新  
基于知识溢出的视角,对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进一步提出了提高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种途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永林  赵佳菲  
本文以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以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消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构成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北京高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较小;相对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与消化吸收能力而言,研究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是对北京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因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沙文兵  李桂香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利用1995~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本文研究了FDI知识溢出和自主R&D投入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是形成其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外资企业R&D活动对内资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FDI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中等外资开放程度的行业中,对外资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和对外资开放程度过高的行业,由于内外资企业之间经济联系较少或技术差距悬殊,并没有产生显著的FDI知识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大明  胡苏敏  董琨  
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是探索产业数字化转型、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由之路。以长三角城市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在试探性治理框架下,运用fsQCA方法,探讨政府多元治理利基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的联动效应及路径选择问题。结果表明,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以后上升趋势尤为显著且城市间梯度明显;政府数字技术支持对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发挥普适作用;存在3种驱动高创新策源能力的配适方案,即战略合法型、数字驱动型和全维度协同型,多元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特点;跨案例比较发现,不同等级的创新策源能力驱动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现状,为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翠花  李慧  王玫  
从理论上概述了工作环境因素、自主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三组变量的内涵、类型及其理论联系,构建了工作环境因素、自主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整体概念模型,提出了三组变量间关系的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300家建立合作关系企业的自主知识创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利用问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三组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工作环境与自主知识创造能力之间、自主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组织学习在自主知识创造能力之间发挥着明显的中介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武威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考察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1)在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我国2006~2008年高技术产业数据,应用整体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2)应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我国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排序;(3)应用GM(0,N)模型量化分析了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密集度、技术密集度、行业开放程度、外资企业规模比重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国有企业规模比重、市场集中度、本土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方放  王道平  曾德明  
通过对技术标准战略和动态能力的阐述和技术标准联盟对提升高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表明,高技术企业通过参与技术标准联盟可以从减少企业内部路径依赖负作用、创造顺轨创新效应、提供较完善的学习渠道和发挥网络结构洞优势四方面帮助企业提升动态能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骅  张旭  
考虑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因素,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模式。针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分析了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时,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和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对产品市场和创新投入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博弈的决策条件和决策效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宗蕴璋  方文辉  
本文在分析企业知识学习价值意义的基础上,结合SECI模型,根据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过程构建了一个通用的技术系统投入产出图,结合该图提出了技术能力成长过程的一般模型。本文认为,技术能力的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提出企业技术能力实现阶段跃迁的条件和特点。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葛元骎  李树文  
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在组织创新中分别发挥着硬性能力和软性制度的创新驱动作用,但现有文献鲜有对其差异进行分析。以400余家科创企业为调研对象,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旨在从制度层面与能力层面探讨产品创新、流程创新驱动要素及驱动路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①科创企业初创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授权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促进产品创新;发展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授权主导型、职业-学习主导型、容错-学习主导型,其中,绩效评估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成熟期产品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评估主导型、容错主导型、授权-学习主导型,且授权-学习主导型更能增进产品创新;②科创企业初创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仅有容错主导型;发展期流程创新的驱动路径仅有绩效-职业-学习主导型;成熟期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分为绩效-学习主导型和职业-容错主导型,且后者更能增进流程创新;③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驱动路径在初创期具有容错共性;发展期在绩效评估、职业发展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成熟期在绩效评估、容错能力与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共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衍泰   吕祖庆   胡旭辉   谢在阳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因此,探讨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资源编排视角与能力层级观视角出发,构建大数据分析能力—动态能力—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模型,基于中国286家制造企业一手调研数据,采用PLS结构方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大数据技术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对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在大数据技术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在大数据技术能力、大数据应用能力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可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管理启示。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沙文兵  
本文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实证分析了吸收能力对FDI知识溢出、进而对内资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R&D投入强度表征的内资高技术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呈现出"U型"关系,即吸收能力对于FDI知识溢出效应的作用存在一个临界值,只有当内资企业R&D投入强度超过这一临界值时,才能有效吸收FDI渠道溢出的知识;内资企业自主R&D投入始终是其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平均规模越大,其创新能力越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