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29)
2023(14232)
2022(11689)
2021(10475)
2020(8876)
2019(19342)
2018(18907)
2017(35946)
2016(19150)
2015(20694)
2014(20457)
2013(20366)
2012(18540)
2011(16461)
2010(16356)
2009(15384)
2008(15393)
2007(14028)
2006(12344)
2005(11144)
作者
(56597)
(47530)
(47188)
(44224)
(29708)
(22414)
(21051)
(18353)
(17668)
(16684)
(16227)
(15624)
(15052)
(15015)
(14589)
(14295)
(14198)
(14085)
(13570)
(13520)
(11925)
(11486)
(11465)
(10827)
(10597)
(10396)
(10396)
(10394)
(9391)
(9365)
学科
(89073)
经济(88949)
(85652)
(77118)
企业(77118)
管理(71616)
方法(35656)
业经(30812)
(27812)
数学(26991)
数学方法(26814)
(25754)
技术(23361)
中国(21100)
农业(20383)
地方(19809)
(18832)
财务(18815)
财务管理(18800)
企业财务(17821)
(17461)
(15278)
(15214)
产业(14772)
理论(14763)
(14759)
贸易(14749)
技术管理(14553)
(14306)
(14040)
机构
学院(281813)
大学(274539)
(121916)
经济(119898)
管理(114821)
理学(99505)
理学院(98487)
管理学(97281)
管理学院(96738)
研究(91177)
中国(70407)
(56961)
科学(56364)
(53412)
(52670)
(45886)
业大(44256)
(43207)
财经(42660)
中心(41681)
研究所(41678)
农业(41669)
(38736)
经济学(36662)
北京(35049)
(33609)
经济学院(33281)
(32861)
商学(32718)
商学院(32417)
基金
项目(191484)
科学(153069)
基金(140193)
研究(137802)
(123540)
国家(122441)
科学基金(106169)
社会(91601)
社会科(87131)
社会科学(87114)
(77475)
基金项目(75359)
自然(68316)
自然科(66772)
自然科学(66753)
自然科学基金(65664)
(63497)
教育(60196)
资助(54264)
编号(52884)
(46448)
(43510)
(43334)
重点(43269)
创新(42537)
(41297)
成果(39659)
国家社会(38594)
(37071)
课题(36382)
期刊
(137271)
经济(137271)
研究(77198)
中国(54558)
(48815)
管理(47737)
(43328)
学报(43007)
科学(42334)
农业(33624)
大学(32798)
学学(31731)
技术(26801)
业经(25766)
(23623)
金融(23623)
教育(21695)
财经(21632)
经济研究(21457)
(20834)
(18854)
问题(18162)
技术经济(17782)
科技(16564)
商业(15041)
现代(14393)
(13284)
(13170)
世界(13077)
(12842)
共检索到412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孙洁晶  
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技术引领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对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选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特征。中介机制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速人力资本流动和加强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产生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沿海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空间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倒“U”型特征。基于此,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营造高技术产业集聚新环境、完善要素配置新机制、定制差异化区域发展新方案,以促进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戴文娇  
本文立足市场参与主体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视角,全面剖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具有正向积极影响,且存在区域差异性;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利于开拓服务边界、丰富贸易形式、改善供需连接和指引创新方向,可通过市场参与主体创新行为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产生影响。进一步验证影响机制得出,市场参与主体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在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助于驱动市场参与主体优化创新结构,继而通过提高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间接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据此,应从畅通国际合作通道、加强外资高技术产业关联度、建立高技术产业创新人才培育体系方面驱动高技术产业创新活跃度提高。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比较研究”课题组  李慧云  刘倩颖  孙怡璇  
本文界定了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概念,构建了涵盖环境氛围、主体活力、活动成效三个维度的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进行赋权,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的跨区域、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全国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活力仍整体偏低,创新活跃度水平整体高于创业活跃度。(2)从四大经济区域来看,创新创业活跃度总体呈“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的分布态势,区域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3)从三大经济圈来看,珠三角经济圈创新创业活跃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4)按聚集程度分组来看,区域间创新创业发展各具特色,优势地区发展均衡、高度活跃,其他地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短板仍需补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比较研究”课题组   李慧云  刘倩颖  孙怡璇  
本文界定了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概念,构建了涵盖环境氛围、主体活力、活动成效三个维度的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进行赋权,基于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创新创业活跃程度的跨区域、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与全国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活力仍整体偏低,创新活跃度水平整体高于创业活跃度。(2)从四大经济区域来看,创新创业活跃度总体呈“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的分布态势,区域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3)从三大经济圈来看,珠三角经济圈创新创业活跃水平最高,长三角次之,环渤海经济圈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4)按聚集程度分组来看,区域间创新创业发展各具特色,优势地区发展均衡、高度活跃,其他地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短板仍需补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洁   李婧姝  
基于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并通过区位熵测度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最后利用面板计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不高,二者均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较为缓慢;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研发投入、劳动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洁   李婧姝  
基于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各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并通过区位熵测度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最后利用面板计量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不高,二者均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较为缓慢;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研发投入、劳动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露元  
选取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新基建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U”型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可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均可提升邻近区域创新绩效。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在2017—2021年内能够提升中部、东部区域创新绩效,但未对西部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可显著提升三大区域创新绩效,且作用效果在2017—2021年更显著,具有“西部>东部>中部”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娇  赵荣荣  任建辉  
强化数字金融的创新激励效应,是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影响效果、传导机制、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效应四个方面对数字金融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且促进效应在南方地区、金融基础较弱的地区和数字金融发展后期更强;(2)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强化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和多样化知识溢出效应来间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3)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研发投入强度的单一门槛效应和信息化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4)数字金融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地区创新绩效的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露元  
选取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新基建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U”型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可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数字新基建、高技术产业集聚均可提升邻近区域创新绩效。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在2017—2021年内能够提升中部、东部区域创新绩效,但未对西部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高技术产业集聚可显著提升三大区域创新绩效,且作用效果在2017—2021年更显著,具有“西部>东部>中部”特征。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古晨光   李蕾   田宇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9年的区域创新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和区域熵方法分别测度区域创新效率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值,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存在非线性倒U形关系。从区域层面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熊璞  李超民  
本文分析了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非线性影响,应用门槛回归模型,以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际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在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内各因素的影响下,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区位熵)低于0.8500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超过0.8500时,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曲晨瑶  李廉水  程中华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高技术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机理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聚集可以提供资源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网络、加剧竞争和降低成本,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出口贸易、产业成长能力、研发资本投入强度、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支持等条件下,高技术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大于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江可申  邹卉  
通过选择中国30个省高技术产业1995年至2011年17年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数据,研究各地区创新效率差异问题。结果显示,三大区域高技术产业平均创新效率差异显著。东部创新效率高于全国均值,主要受益于经费收入差异率;中部创新效率较低是由于新产品销售差异率过低;而西部创新效率最低,在于经费收入差异率和资源配置差异率均低导致。各省的创新效率差异来源各不相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彦龙  毕钰  
基于2016年1月—2020年12月的工商注册数据,考察创业活跃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变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处于第一档次,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处于第二档次。(2)区域差距整体在缩小,但主要城市与其他城市间长期存在较大差距,八大地带间的差距也未缩小。(3)主要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差距大于内部,八大地带内部差距在缩小但仍大于八大地带间。(4)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交通便利和金融发展整体拉大了地区组间差距,市场化和财政支出缩小了地区组间差距。对全部城市间的差距,数字经济之外的因素均为缩小作用。(5)解释率最大的变量是数字经济和市场化,其次是产业结构和金融发展,其中金融发展更大程度上解释的是主要城市和其他城市间的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杨婷  张爱美  刘安国  
在运用区位熵方法测度创新资源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实证研究高校和高技术产业创新资源水平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当前高校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不同地区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具有负向影响,对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显著正向溢出效应;(2)整体而言,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多与单一创新资源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呈相反态势;(3)无论是高校还是高技术产业,其单一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对各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