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4)
- 2023(14097)
- 2022(12131)
- 2021(11409)
- 2020(9341)
- 2019(21317)
- 2018(21266)
- 2017(40319)
- 2016(21963)
- 2015(24354)
- 2014(24159)
- 2013(23876)
- 2012(21713)
- 2011(19384)
- 2010(19285)
- 2009(17362)
- 2008(16795)
- 2007(14800)
- 2006(12812)
- 2005(10880)
- 学科
- 济(86549)
- 经济(86468)
- 管理(67043)
- 业(66094)
- 企(56438)
- 企业(56438)
- 方法(38805)
- 数学(32794)
- 数学方法(32447)
- 农(23602)
- 技术(22927)
- 中国(22189)
- 业经(21959)
- 财(20032)
- 地方(18624)
- 学(18608)
- 农业(16161)
- 理论(15453)
- 制(15001)
- 贸(14549)
- 贸易(14540)
- 技术管理(14192)
- 和(14153)
- 易(14108)
- 产业(14011)
- 环境(13463)
- 划(13156)
- 务(12728)
- 财务(12660)
- 财务管理(12639)
- 机构
- 学院(306171)
- 大学(304932)
- 管理(125529)
- 济(119207)
- 经济(116612)
- 理学(109698)
- 理学院(108545)
- 管理学(106869)
- 管理学院(106304)
- 研究(99471)
- 中国(70865)
- 京(64488)
- 科学(63359)
- 财(51638)
- 所(49255)
- 农(49174)
- 业大(47596)
- 研究所(45262)
- 中心(44979)
- 江(44058)
- 财经(41957)
- 北京(40462)
- 范(40080)
- 师范(39674)
- 农业(38595)
- 经(38122)
- 院(36545)
- 州(36134)
- 技术(35035)
- 经济学(34617)
- 基金
- 项目(216877)
- 科学(170546)
- 研究(160364)
- 基金(154891)
- 家(135322)
- 国家(134171)
- 科学基金(115408)
- 社会(99729)
- 社会科(94532)
- 社会科学(94509)
- 省(87399)
- 基金项目(83137)
- 自然(74774)
- 教育(73181)
- 自然科(73025)
- 自然科学(73011)
- 划(72706)
- 自然科学基金(71730)
- 编号(65556)
- 资助(62116)
- 成果(52191)
- 创(49711)
- 重点(48571)
- 发(47511)
- 部(46759)
- 创新(45645)
- 课题(45570)
- 项目编号(40895)
- 科研(40762)
- 国家社会(40356)
- 期刊
- 济(127684)
- 经济(127684)
- 研究(86400)
- 中国(57614)
- 学报(48256)
- 管理(46701)
- 科学(44762)
- 农(44537)
- 财(37803)
- 教育(37789)
- 大学(36204)
- 学学(34076)
- 农业(31634)
- 技术(29490)
- 业经(22732)
- 融(21396)
- 金融(21396)
- 经济研究(20112)
- 财经(19270)
- 科技(18731)
- 业(17131)
- 经(16532)
- 技术经济(16515)
- 问题(16337)
- 图书(16105)
- 理论(14444)
- 现代(13989)
- 商业(13770)
- 版(13538)
- 实践(13354)
共检索到433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靖飞 俞立平 俞海山
本文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协整、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全面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产出互动关系鲜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绩效显著,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良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替代效应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技术市场不够发达;技术改造投入较大,但总体绩效较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秀梅
本文以知识溢出、企业吸收能力、集群社会资本、企业创新绩效为基本研究要素,构建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理论模型,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验证理论模型及所提出的假设,数据来自于长春市软件产业集群中121家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研究结果表明这几个要素之间存在较复杂的作用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海超 王昕怡
文章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原始创新的影响因素,从原始创新源和原始创新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创新扩散路径、合作研发路径和群体分工路径三种高技术产业原始创新的实现路径,以期探索适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原始创新的关键路径,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原始创新 影响因素 实现路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支燕 白雪洁
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首先构建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体系框架,并利用SEM模型评估自主创新与技术外取两种方式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技术外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力远高于自主创新,并表现出"外强内弱"、"取易创难"、"创高取低"和"创取割裂"等特征,研究结果既反映出现阶段技术外取仍然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短期有效的创新方式,也显示了自主创新在资金和人力投入之外对外部环境有较高的依赖。据此,本文提出技术外取反哺自主创新、"硬约束"与"软激励"并举、低落差高自主与高落差多外取、重视来自"现场"的创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自主创新 技术外取 创新绩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鹏 刘兰风 魏峰 张治栋
文章基于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和技术创新环境三大方面提出了18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总体规模、相对产出和相对投入为主要成分,揭示了各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与原因,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类别判断与分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欧光军 雷霖 杨青 王龙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创新集成能力生态整合的假设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以及层次回归分析的实证方法验证修改模型得出最终的生态整合路径模型,并根据整合路径模型提出了提升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创新集成能力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高技术集群 创新集成能力 路径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孔德议
基于PARDL模型,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四个维度(规模、强度、同质性和中心度)对高技术产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网络的规模、强度和中心度均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就影响的程度而言,网络中心度的影响最大、网络规模的影响次之、网络强度的影响最弱;再次,较短期而言,在长期内上述三个维度的影响更强且更显著;最后,由于结构型同质性和关联型同质性的差异化效应,网络同质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缺乏经验证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孔德议
基于PARDL模型,本文分析了协同创新网络四个维度(规模、强度、同质性和中心度)对高技术产业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网络的规模、强度和中心度均对知识转移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次,就影响的程度而言,网络中心度的影响最大、网络规模的影响次之、网络强度的影响最弱;再次,较短期而言,在长期内上述三个维度的影响更强且更显著;最后,由于结构型同质性和关联型同质性的差异化效应,网络同质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作用缺乏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松虎 刘莎莎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更好、更快地促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哈根的协同理论为依据,以制度创新、结构创新、行为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目前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洋 欧光军 雷霖
集群网络的创新合作与协同是基于组织间知识协同的网络在不同知识生态位的匹配和协同,而知识划分在集群协同创新中则处于基础性地位。本文从创新生态观的角度和知识管理理论入手,在组织知识域划分的基础上探究知识生态位的内涵,并从核心知识主体网络中解析出分层结构特性。然后,通过案例探讨和方差分析,得到互补型、辅助型知识间不同的组成形态与突破式、渐进式创新的联系,从而找出生态位的不同形态与不同创新行为的关系,由此探究集群主体协同创新背后知识生态位整合的内在机理,最终剖析出集群知识网络协同创新能力的微观知识基础与实现模式。
关键词:
高技术企业集群 知识生态位 协同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玉莲 张峥
为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情况,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09—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各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并对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聚类。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以通信设备制造和化学药品制造为代表的两类行业协同演化水平较高,航天器制造的创新吸收子系统有序度相对较低。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协同创新发展状况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玮 成力为 刘栋
利用1996~2007年中国17个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选用Malmquist—Tobit两步法实证分析了不同R&D投入主体对高技术产业的创新绩效及其分解变动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7年间高技术产业整体的创新绩效提升原因在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对创新绩效的负向作用主要源于规模效率低效,即整体产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魏新颖 王宏伟 徐海龙
本文基于2000—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计量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对高技术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在影响高技术产业绩效时受创新环境、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制约。当创新环境指数、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时,研发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绩效影响的边际效应较大;反之,边际效应较小。劳动者素质和金融环境由于不太能满足创新需求,从而并未显著影响研发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绩效的边际效应。因此,可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尤其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改善金融环境,增强研发投入的作用效果,实现高技术产业绩效的提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姬中洋 李彦龙
根据2009—2016年中国28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了非研发创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非线性影响,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分析非研发创新对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差距的影响,最后采用反事实计量研究方法对非研发创新影响创新绩效的水平和收敛性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政府R&D资助不利于非研发创新效果的提高,而企业规模和出口强度有利于提升非研发创新效果;从全国层面看,非研发创新在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在西部地区最小,从而显著扩大了创新绩效的差距;从地区层面看,非研发创新也拉大了东中西内部地区创新绩效的差距,其中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小;非研发创新对东部和中部的贡献为上升趋势,近年来非研发创新增长大约使东部和中部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大约增长了5%。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煜华 张云飞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为案例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方法,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核心主体投入、研发主体投入、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均非构成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无法单独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2)存在3条高创新质量路径,概括为多元联动型和双轮驱动型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两条非高创新质量路径,总结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缺失型和“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不足型两种模式;(3)在特定客观禀赋条件下,研发主体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通过等效替代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范畴,还能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实践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