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82)
2023(14932)
2022(12265)
2021(11226)
2020(9632)
2019(21858)
2018(21189)
2017(40127)
2016(21878)
2015(24205)
2014(23308)
2013(23441)
2012(21628)
2011(19341)
2010(19193)
2009(18012)
2008(18171)
2007(16105)
2006(14265)
2005(13084)
作者
(63735)
(53104)
(52973)
(50278)
(34069)
(25343)
(23884)
(20690)
(20360)
(18748)
(18444)
(17837)
(16968)
(16785)
(16692)
(16245)
(15714)
(15474)
(15431)
(15322)
(13311)
(13062)
(13017)
(12016)
(11929)
(11845)
(11819)
(11545)
(10558)
(10405)
学科
(105898)
经济(105788)
(89017)
(79893)
企业(79893)
管理(77879)
方法(49076)
数学(40695)
数学方法(40463)
(31151)
业经(31032)
(29653)
中国(26007)
(22437)
财务(22417)
财务管理(22394)
农业(21353)
企业财务(21316)
(19954)
(19906)
贸易(19896)
(19437)
技术(18659)
(16556)
(16273)
(15741)
(15669)
(15234)
银行(15183)
(14966)
机构
学院(318381)
大学(316629)
(144897)
经济(142731)
管理(127114)
理学(109964)
理学院(108911)
管理学(107534)
研究(107271)
管理学院(106967)
中国(87208)
(66265)
(65274)
科学(63421)
(59516)
(54330)
财经(52980)
研究所(49335)
业大(48977)
中心(48964)
(48672)
农业(47349)
(46339)
经济学(45857)
经济学院(41754)
北京(41439)
财经大学(39538)
(37784)
商学(36529)
商学院(36197)
基金
项目(212663)
科学(169827)
基金(160263)
研究(150361)
(141593)
国家(140416)
科学基金(121225)
社会(101330)
社会科(96494)
社会科学(96469)
基金项目(84101)
(79846)
自然(78478)
自然科(76843)
自然科学(76819)
自然科学基金(75595)
(67703)
教育(67055)
资助(65753)
编号(56807)
(48045)
重点(47806)
(46873)
(45325)
(45058)
成果(44195)
国家社会(44182)
创新(43180)
教育部(41367)
科研(41143)
期刊
(153728)
经济(153728)
研究(91630)
中国(58146)
(53327)
(52968)
学报(50926)
管理(50585)
科学(48247)
大学(38827)
学学(37280)
农业(36584)
(31848)
金融(31848)
财经(27658)
技术(26801)
经济研究(26333)
业经(24879)
(23950)
(23226)
教育(21136)
问题(20594)
技术经济(18843)
(18563)
世界(17460)
统计(16188)
国际(16010)
商业(15018)
现代(15002)
(14990)
共检索到471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静文  谭静  蔡晓慧  
1998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房价经历了快速增长,房地产部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却在下滑。作为供给面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力量。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35个大中城市宏观数据,本文探究了高房价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尝试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分析高房价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关联。研究发现,首先,高房价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房价收入比提高10%,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56%,这说明高房价并没有通过流动性效应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反而导致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加大;其次,高房价通过拉高房地产投资收益,挤出了企业研发部门的资源投入,抑制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进而制约潜在经济增长。本文研究结果为房地产过度繁荣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静文  谭静  蔡晓慧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周华东  丁帅  高玲玲  
本文结合2007年至2018年中国上市工业企业数据和216个地级市数据,研究了房价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了企业房地产投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高房价抑制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主要集中于二线城市地区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房价高涨背景下,企业房地产投资的增加通过挤占研发部门的投入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并且这种"挤出效应"在低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为识别房价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有助于深化对房价上涨的资源配置效应的理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琪  周世民  
本文运用最为细化的微观数据从企业层面首次研究了进口关税减免对中国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进口关税减免带来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且进口中间品关税减免所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比最终品关税减免的要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静文  王媛  谭静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中国经济经历快速增长的阶段,中国企业却陷入了"低技术锁定"状态,企业研发创新比例较低,研发创新的投入也低于最优的研发创新规模。同时,住房市场改革以来,中国房价经历了高速增长。泡沫理论表明,高房价既能产生流动性效应,缓解融资约束,促进研发投入,也能产生杠杆效应,挤出研发投资。文章利用匹配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35个大中城市宏观数据,从高房价的视角为我国企业的"低技术锁定"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研究显示,在房价增速快、房地产投资回报率高的背景下,企业将资源配置到房地产部门,从而挤出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研发投资。房价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总资产比重下降0.051个...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慕绣如  李荣林  田朔  
文章首先通过核密度图简要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出口企业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的差异,然后梳理了出口和OFDI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并通过2003年到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分别运用工具变量法的Probit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出口和OFDI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璇  王凯丽  司海涛  
僵尸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挤占扭曲了资源配置,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本文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改进后的CHK方法对僵尸企业进行识别,考察僵尸企业对城市行业层面TFP的影响及机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城市行业层面的TFP水平。在进行变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和TFP度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样本进行估计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僵尸企业的资产占比和数量占比越大,城市行业层面上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损失就越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僵尸企业对资源的挤占降低了要素边际报酬,导致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僵尸企业占比的增加降低了正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导致其投入要素边际成本增加。因此,积极合理处置僵尸企业是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宜航  步晓宁  张天华  
从部门间资源配置的视角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增长与发展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本文沿用Hsieh and Klenow(2009)的思路,进一步结合中国实际,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1998—2007年的资源配置状况进行了再测算。分析显示,这期间中国工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先改善后恶化的态势,其中企业规模对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最为显著,大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逐渐改善,而小型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则逐渐恶化,二者的综合效应则使得中国工业企业间总体资源配置扭曲程度从2005—2007年呈现恶化趋势。此外,总体而论,金融市场等导致的扭曲损失大概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两到三倍,但2005年后,对大、中规模企业而言...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静  彭飞  毛德凤  
基于2005-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考察了有研发投入行为的企业与其"反事实情形"下未实施研发状态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发现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约为16.5%,明显低于OLS估计结果(66.0%)。在增加更多的匹配变量,分组、逐年、分所有制、分地区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也均证明,研发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明显的激励作用,其中高新技术行业、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研发溢出效应最为突出,东部地区企业研发溢出效应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其政策含义是,应着力营造自主创新的有利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创新地区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利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规...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孔东民  庞立让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的大样本数据,在微观上估算了我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考察R&D与TFP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R&D对生产率的提升存在滞后效应,并且滞后效应在民营企业中尤其显著。第二,R&D不但未能提升当期生产率,甚至存在负效应。第三,市场竞争和人力资本通过研发对企业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边际影响,即:市场竞争越激烈,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研发对企业TFP产生的提升效应就越大。并且这种边际效应在国有和民营企业中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有着清晰的政策含义,即在长期持续增进研发的同时,提升竞争与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欣泽  纪小乐  周灵灵  
理论上,高铁开通能缩短企业商务谈判时间,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加快人员和资本等要素流动,从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本文借助双重差分法,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2008-2012年"四纵四横"高铁开通站点数据匹配2006-2013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了高铁开通对企业资源再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上,高铁开通促进了资本要素流动,优化了资本要素在企业间的配置状况,进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但高铁开通对企业产品市场扭曲没有显著作用。而且,高铁开通对企业资本要素配置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一是区位异质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欣泽  纪小乐  周灵灵  
理论上,高铁开通能缩短企业商务谈判时间,降低信息沟通成本,加快人员和资本等要素流动,从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本文借助双重差分法,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2008-2012年"四纵四横"高铁开通站点数据匹配2006-2013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了高铁开通对企业资源再配置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上,高铁开通促进了资本要素流动,优化了资本要素在企业间的配置状况,进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率,但高铁开通对企业产品市场扭曲没有显著作用。而且,高铁开通对企业资本要素配置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一是区位异质性,相较于基础设施落后的农村地区,高铁开通更加优化了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及其周边的企业资本要素配置;二是行业异质性,高铁开通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资本要素配置优化作用更强;三是所有制异质性,高铁开通对非国有企业的资本要素配置优化作用更显著。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我们以企业所在地的平均坡度作为企业是否开通高铁的工具变量,并通过安慰剂检验、平行趋势检验等方式确保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孙晓华  王昀  
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通过企业规模分布的统计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比较,构建半对数模型考察企业规模对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而利用夏普里值分解方法测算了企业规模对生产率差异的贡献。结果发现:在不同要素密集度的行业中,企业规模分布和生产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企业规模与生产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但多数企业扩大规模仍然有利于生产率的提升: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和技术密集型的医药制造业而言,规模扩张依靠规模经济与技术创新效应两方面带动了生产率,而在资本密集型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大规模生产会削弱研发活动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来自不同类型行业的夏普里值分解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对生产率差异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