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3)
- 2023(13391)
- 2022(10866)
- 2021(9714)
- 2020(8179)
- 2019(18975)
- 2018(18811)
- 2017(36540)
- 2016(20409)
- 2015(22776)
- 2014(22999)
- 2013(22720)
- 2012(21184)
- 2011(19121)
- 2010(19104)
- 2009(17658)
- 2008(17351)
- 2007(15611)
- 2006(13768)
- 2005(12462)
- 学科
- 济(91632)
- 经济(91564)
- 管理(50828)
- 业(48362)
- 企(36341)
- 企业(36341)
- 方法(36333)
- 数学(32273)
- 数学方法(31990)
- 农(26512)
- 中国(25623)
- 地方(25263)
- 学(19986)
- 业经(19183)
- 财(18952)
- 农业(17788)
- 制(15649)
- 贸(14319)
- 贸易(14314)
- 易(13722)
- 环境(13564)
- 地方经济(12917)
- 和(12425)
- 理论(12113)
- 融(11832)
- 金融(11829)
- 发(11794)
- 银(11763)
- 银行(11715)
- 产业(11698)
- 机构
- 大学(290194)
- 学院(289939)
- 济(116826)
- 经济(114130)
- 管理(106974)
- 研究(102830)
- 理学(91954)
- 理学院(90709)
- 管理学(89006)
- 管理学院(88455)
- 中国(75942)
- 科学(66406)
- 京(63408)
- 农(55699)
- 所(52930)
- 财(50913)
- 研究所(48541)
- 中心(47911)
- 业大(46884)
- 江(45939)
- 农业(44018)
- 范(41341)
- 师范(40909)
- 财经(40887)
- 北京(39316)
- 州(37655)
- 院(37448)
- 经(37039)
- 经济学(36439)
- 经济学院(33106)
- 基金
- 项目(198282)
- 科学(155358)
- 基金(142347)
- 研究(142164)
- 家(125356)
- 国家(124353)
- 科学基金(105567)
- 社会(90137)
- 社会科(85335)
- 社会科学(85305)
- 省(79027)
- 基金项目(76579)
- 自然(68275)
- 划(66893)
- 自然科(66619)
- 自然科学(66601)
- 自然科学基金(65405)
- 教育(64667)
- 编号(57687)
- 资助(56398)
- 成果(46454)
- 重点(45536)
- 发(45077)
- 部(42922)
- 课题(40658)
- 创(40587)
- 创新(38156)
- 科研(37980)
- 国家社会(37403)
- 计划(36998)
- 期刊
- 济(130333)
- 经济(130333)
- 研究(82814)
- 中国(59300)
- 农(50437)
- 学报(49372)
- 科学(45631)
- 财(39079)
- 大学(36030)
- 管理(35352)
- 农业(33944)
- 学学(33847)
- 教育(29794)
- 技术(24521)
- 融(24264)
- 金融(24264)
- 业经(21936)
- 经济研究(20333)
- 财经(19739)
- 问题(19621)
- 业(18363)
- 经(17066)
- 资源(16487)
- 图书(15213)
- 版(15073)
- 技术经济(14176)
- 科技(13467)
- 发(13436)
- 现代(13421)
- 商业(13022)
共检索到4289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孙在宏 邵繁荣 倪婷 冯松松 张果
分析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化以及驱动因素,可为优化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1998~2008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运用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空间变化等指标测算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998~2008年,苏州市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农业结构调整明显;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急剧增加,与耕地减少呈显著负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升;苏州全域耕地、园地、城市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大的均为昆山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最大的分别是张家港市和吴江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人文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潮洛濛 翟继武 韩倩倩
以呼和浩特市绕城高速公路内为研究区域,利用1987年和1997年的TM,2006年的UTM遥感数据,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扩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1987—2006年间逐年增加,而耕地是城市扩展的主要来源;其间部分牧草地、弃置地、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呼和浩特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城市人口增加、开发区建设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因素 呼和浩特市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志 龚健 杨建新 马冉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与驱动力研究是揭示全球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大,减幅达到28.39%,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养殖和林地。养殖水面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200.62%、84.83%,主要增加来源为耕地和水体。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增加、经济增长、政策因素、城市规划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王亚华 方斌
变更平衡表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历年实地调查、汇总所得,精度高,目前的研究中对其深入的应用较少,基于变更平衡表的应用方法研究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演变信息提取与预测提供帮助。推导了由连续年份的年度变更平衡表求多年周期的平衡表的方法,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有序程度的思路,探讨了利用连续年份的变更平衡表预测任意年份土地利用结构的方法,并基于传统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利用矩阵开方法求预测概率矩阵。应用苏州市一定时期的连续年份的年度变更平衡表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信息提取方法有效,预测结果可信;在分析期内(1998~2008年),苏州市耕地大量减少的去向是各类建设用地增加的来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肖为周 王树盛 黄富民
在分析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借鉴香港"地铁+物业"轨道发展经验,通过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实践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基于苏州市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前后的布局方案,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获得轨道交通1号线客运量与沿线人口、总建筑面积、居住建筑面积、商业建筑面积的相关性,探索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客运量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土地利用 客运需求 TOD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雷征 董捷
采用武汉城市圈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计算各城市及武汉城市圈整体的信息熵、均衡度,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研究结论:①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较差,但趋向于合理方向发展;②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驱动因素众多,其中土地内在的特性和规律及政策、产业结构、区位可达性等外部因素尤为重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明
采用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典型相关分析, 选择位于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的榆林地区作为典型代表, 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操作运行,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 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章予舒,王立新,张红旗,李香云
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本文以安西县为例,对疏勒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驱动力以及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在林地变化中,自然条件限制着该县森林发展,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过牧和破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根据数据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引起该区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超载过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开垦,区域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要小于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指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原则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清可 谷娇 王磊 王雅竹 李颖 朱高立
通过构建效率测算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SBM、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动态演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提升政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时序演化上,2000~2018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为1.003,历经“增长-下降-平稳”三阶段变化过程。全局Moran’s I指数大于0,正向相关性显著,溢出效应与集聚特征明显。(2)空间演化上,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快,集聚人口能力强,盘活建成区存量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效率较高。外围城市囿于土地政策不完善和城市格局的约束,效率亟需提升。(3)区域一体化中要素空间集聚、规模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率变化,且不同因素的作用强度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与产业活动集聚具有涟漪效应,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机遇等优先向邻近城市扩散,促进本城市和相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因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下,单纯增加建设用地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规模,对土地效率的提升作用有限。只有盘活城市内外发展要素,促进用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一佳 曹天宇
本研究基于ODIAC公布的全球碳排放栅格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空间叠加技术以网格为单元估算滨州市2010年、2015年、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模型探究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机理,为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向低碳化转变及制订精细化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10—2020年滨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用地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2)从空间上看,滨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全局正相关和稳定的局部自相关特征,集聚效应明显;碳排放高值区整体由各区县主城区向四周蔓延,其中滨城区最为明显,而无棣县和沾化区北部呈现轻微的碳汇量增加趋势。(3)基于GWR模型运行结果发现,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其中,2010年、2015年、2020年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密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始终呈正相关,其中工业密度影响最显著;而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负相关转变为明显的正相关,耕地破碎化指数由正相关转为明显的负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滨州市应兼顾经济发展,并制订差别化的碳减排政策及目标,城市化方面应制订低碳城市建设计划,促进能源转型;农业方面利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发展新型绿色低碳新农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群 张雯 李飞雪 张琳 杨云丽 李满春
土地利用结构评价是地理学、统计学支撑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旨在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评估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以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作为研究对象,以该区的16个乡镇作为评估的单元,研究区独特的区位和土地利用结构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在宏观层面上,运用信息熵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性、均衡度、优势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市武进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跟各板块内部社会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在微观层面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结合武进区社会经济等多项指标,从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角度,指出武进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熵和数据包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丽萍,张锐波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经济驱动力和地形结构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以杭州市区为研究区,利用近10年的土地利用系列统计资料、遥感解译数据和GIS系统支持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区位原理,经过数值计算,揭示出了杭州市区扩建过程中,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有规律,重点讨论了耕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波动递减过程。并应用区位商数分析了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结论表明:①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最为明显;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递减速率高于耕地面积的递减速率,但菜篮子用地面积却在增加;③萧山区是主要的菜篮子工程发展区,西部是旅游风景保护区,城区发展园林绿地,建设用地向沿江、余杭、下沙扩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卫海 李阳兵 周焱 陈鑫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年4期的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贵阳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贵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略有增加,水体的转移比例一直很小;②1991年~2006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③1996年~2006年间,耕地都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单宝艳 孟飞 李志婷
一、引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热点。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及空间过程、地域差异与空间演变、增长机制及驱动因素、用地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多样性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研究,[1~10]并取得丰硕成果。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人们生产生活在空间上的反映,体现着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及其互相关系,其发展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明
本文采用了典型相关分析这一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对榆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大型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操作运行,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专业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布贡献作用的大小。同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灌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城市化生态效应分析——以上海城市边缘区轴向城市化样带为例
区域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农户行为响应与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以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村庄及农户调查为例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比较——以江苏省苏州市和安徽省宿州市为例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大城市郊县改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以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为例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力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结构效率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河北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分析
太湖流域城市化发展下水系结构与河网连通变化分析——以苏州市中心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