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01)
2023(3763)
2022(3136)
2021(3031)
2020(2294)
2019(4964)
2018(4822)
2017(8553)
2016(4343)
2015(4485)
2014(3898)
2013(3594)
2012(3381)
2011(3041)
2010(3269)
2009(3040)
2008(2906)
2007(2507)
2006(2254)
2005(2122)
作者
(12857)
(10720)
(10653)
(10359)
(6703)
(5258)
(4719)
(4081)
(3997)
(3791)
(3768)
(3666)
(3559)
(3477)
(3359)
(3348)
(3141)
(3113)
(3050)
(3002)
(2775)
(2585)
(2582)
(2409)
(2406)
(2350)
(2309)
(2285)
(2114)
(2106)
学科
(17872)
经济(17864)
管理(11538)
环境(7891)
(6832)
(5880)
生态(5684)
(5286)
(5023)
企业(5023)
地方(4926)
(4218)
中国(4088)
方法(3925)
关系(3771)
业经(3764)
资源(3671)
农业(3530)
(3347)
(3241)
数学(3146)
数学方法(3063)
规划(3039)
环境规划(2966)
(2884)
贸易(2883)
(2791)
对外(2777)
经济关系(2713)
理论(2650)
机构
学院(58858)
大学(56534)
研究(24598)
(21567)
经济(21091)
管理(19004)
中国(17558)
科学(17294)
理学(16296)
理学院(15995)
管理学(15564)
管理学院(15470)
(13113)
(12837)
研究所(12030)
(10876)
业大(10420)
中心(10363)
(10124)
(9416)
师范(9332)
(8859)
(8812)
北京(8609)
农业(8211)
研究院(7904)
科学院(7902)
师范大学(7630)
(7129)
(7106)
基金
项目(44251)
科学(34462)
基金(31391)
研究(30995)
(29155)
国家(28948)
科学基金(23996)
社会(19232)
社会科(18204)
社会科学(18200)
(17702)
基金项目(17032)
自然(16056)
自然科(15559)
自然科学(15555)
自然科学基金(15234)
(15014)
教育(13125)
资助(11798)
编号(11737)
重点(10785)
(10468)
(8828)
课题(8810)
计划(8607)
成果(8446)
科研(8417)
(8308)
创新(8275)
国家社会(8229)
期刊
(27295)
经济(27295)
研究(16164)
学报(11637)
科学(11140)
中国(10487)
(9799)
大学(8677)
学学(8414)
农业(6996)
管理(6618)
教育(6408)
林业(5848)
(5502)
资源(5432)
业经(5133)
经济研究(4458)
(4293)
金融(4293)
(3844)
技术(3752)
科技(3650)
生态(3639)
(3291)
业大(3221)
问题(3048)
财经(2938)
(2627)
(2595)
(2562)
共检索到85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振林  石培礼  
由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近年来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山树线交错带所指示的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特征,反映出了由低处植被向高山植被的转化,其景观格局是综合了种子定居,树木生长以及树木繁殖等多个树木生态过程和特定高山环境下的地理特征格局的适应结果。一方面,树木通过自身生理生态学上的调整对高山极端环境进行适应。一方面,高山特定地理环境特征对树线的景观格局进行影响,因而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研究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运用3S技术,可以将高山树线交错带研究中的树线景观结构和生理生态过程结合在一起,并验证在其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地理特征和人为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洋  张健  杨万勤  吴福忠  黄旭  闫帮国  文维全  胡开波  
采用样带法,以川西米亚罗林区鹧鸪山高山树线群落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交错带地被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被物最大持水量为33.55~140.03t·hm-2,暗针叶林>林线>树线>密灌丛>草甸>疏灌丛,暗针叶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显著高于疏密灌丛和草甸;林线地被物拦蓄降水的作用最明显;暗针叶林以苔藓层和枯落物层具有最大有效拦蓄效果,林线和树线以苔藓层具有最大有效拦蓄效果,疏密灌丛以枯落物层具有最大有效拦蓄效果,高山草甸草本层、苔藓层、枯落物层有效拦蓄效果相当;0~30cm土壤饱和蓄水量都在2000t·hm-2以上,暗针叶林>林线>疏灌丛>密灌丛≈草甸>树线;各群落0~30cm土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邓坤枚  石培礼  杨振林  
随山地垂直带海拔上升,环境恶化会影响到植物生物量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分配,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测定了位于长白山北坡海拔1900m树线交错带的两个林分: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和岳桦林的生物量分配和净生产力,并与低海拔相似林分进行了比较,探讨树线特殊环境下树木的生长反应和生态系统的碳投资策略。树线交错带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都出现急剧降低,冠层树干生物量比例急剧降低,而枝、叶生物量比例有显著增加。而根系比例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在两种林分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树线落叶松混交林出现急剧增加,而树线岳桦林与低海拔岳桦林相比没有显著差别。枝、叶生物量比例增加,特别是叶生物量分配增加有利于在树线恶劣环境的碳吸收和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仇恒佳  卞新民  朱利群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对2002年Landsat TM图像进行解译,得出苏州市吴中区陆地景观类型图,并利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景观类型面积比例分别为:耕地38%、水域23%、林地17%、农村居民点与交通工矿用地13%、城镇用地9%,景观异质性高,景观类型聚集度适中。耕地斑块分维数和结合度分别为1.571 5和99.453 8,斑块形状复杂,连接性好;林地斑块分维数和结合度分别为1.329 3和99.076 2,斑块形状简单,连接性较好;水域斑块密度为每百公顷0.784 5个,破碎程度较大;农村居民点与交通工矿用地斑块密度和结合度分别为每百公顷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汪朝辉  王克林  李仁东  熊艳  许联芳  
应用3个时期航空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应用景观破碎度、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对洞庭湖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陆景观之间的交替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30608hm2,水域面积增加最多,净增48978hm2。20a来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度加重,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进一步具体分析各景观类型发现,耕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的破碎度和分离度1980~1990年间表现为增加,1990~2000年则表现为减少,表明湖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已初显成效。由于受泥沙淤积和退田还湖的影响,20a...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艺宁  赵萌莉  熊梅  赵天启  
为研究草地景观格局,以农牧交错带的草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2个方面选取影响因素,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哈乐镇草地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斑块规模东南大西北小,斑块形态东南密西北稀,斑块分布东南整西北碎;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是研究区域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共同驱动草地景观格局特征的差异性变化。其中,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至最近河流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规模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高程、坡度和至最近河流距离是草地斑块形态分异的内在诱因;高程、至最近道路距离和至最近居民点距离是草地斑块分布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鹏  高建华  朱大奎  王颖  
以海南万泉河口博鳌镇(亚洲论坛会址)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生态交错带景观生态基本特点,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及生态风险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分析,讨论了该区域开发建设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建设的强弱是导致博鳌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巍巍  王根绪  邓伟  
景观格局的形成反映了不同的景观生态过程,与此同时景观格局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演变过程。空间格局、生态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方法、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了目前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未来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吕一河  陈利顶  傅伯杰  
景观生态学自诞生以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众多进展,然而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阐述了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有关概念和方法,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开展耦合研究的必要性,进而总结了耦合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即以一定区域为依托和一定目标为导向进行土地单元或生态系统类型划分,通过土地评价和模型集成将小尺度观测研究和大尺度空间动态模拟相结合,在实现区域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良好适应性的耦合模型系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荆玉平  张树文  李颖  
城乡交错带中不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常常成为城市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利用2005年净月开发区的2.5m分辨率SPOT5遥感影像、DEM数据和1∶2000正射影像数据,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分形维数指数、聚集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分析。采用500m×500m的正方形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切分成909块规则格网,计算每个格网的多样性指数,通过半方差分析研究多样性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净月开发区中农田和林地占有绝对优势;农村居民地的斑块密度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斑块密度,形成了农村居民地、林地、旱地交织的城乡交错带景观。各类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佳瑞  宗桦  周璐  鲍方  吴晓奕  
【目的】以泸定县全域为例,从大尺度的景观格局视角,研究高山峡谷区域乔灌木景观的空间格局,探索海拔与地形差异对此区域乔灌木分布的影响,为高山峡谷区景观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亦可为川藏铁路沿线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基于泸定县2019年林业调查和研究团队的实调数据,运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分析了泸定县县域乔灌木的主要群落类型、结构及景观格局,探讨了海拔梯度对其物种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1)泸定县高山峡谷区内乔木景观面积占全县辖区面积的42.43%,灌木景观面积占全县辖区面积22.28%,合计占比64.71%。乔灌木中,乡土物种占有绝对优势,占比高达98.00%。乔木以冷杉、铁杉、川滇高山栎、云杉为优势种,灌木以杜鹃、川滇高山栎、杯腺柳、马桑、高山杜鹃为优势种。2)乔木斑块主要分布于海拔2 100~3 599 m区域,灌木景观则较均衡地分布于海拔5 100 m以下的各个海拔区间。灌木景观的破碎程度高于乔木景观,二者在低海拔河谷沿岸的破碎程度均为最高。3)泸定县乔灌木物种的α多样性较好(SHDI> 1.95),并随海拔梯度的递增呈单峰格局,峰值出现在海拔2 400~2 700 m区间。乔灌木的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由南坡向北坡减少,且平缓河谷地区及险坡处其值也较小。Pearson相关性显示,乔木及灌木的丰富度及α多样性指数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高山峡谷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焚风效应,奠定了泸定乔灌木植被整体景观格局,不同海拔区间乔灌木景观格局差异明显,人类活动亦成为了影响中低海拔乔灌木景观空间结构的活跃力量。在川藏铁路的建设与后期修复过程中,应秉承泸定县乔灌木植被原有的景观格局,顺应当地植被演替规律,在保障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找到建设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龚俊杰  杨华  邓华锋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周边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沿线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结构指数(Ei)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Ri),结合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方法,定量直观地描述了研究区生态风险的分布格局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类型,二者面积比重之和占总面积的83.38%。其中,有林地中又以阔叶林比重为最高,达21.64%。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二者面积较少,均不到总面积的1%,属于绝对弱势的景观类型。(2)阔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姜允芳  武雅芝  丁冬琳  
水陆交错带存在自然和人文要素复合影响作用,其景观系统整体适应能力亟需提升。以崇明南部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系统本底评价,借鉴景观特征评价(LCA)方法,探讨岛屿水陆交错景观整体适应性评价方法。从自然资源保护重要程度、土地资源利用适宜状况、环境安全压力显著特性3个子目标层,构建12个指标因子的评价体系;并进行要素层面和目标层面的适应性评价分析;确定研究区6类适应性特征分区,提出其景观资源适应性发展提升策略。研究为水陆交错带景观系统整合发展提供保护性开发的评价方法和决策支持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浩  吴次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浩  吴次芳  
为探究生态脆弱的农林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典型的农林交错带——黑龙江省宁安市为研究区,基于1991、2000和2014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Arc GIS、Geo Da和GS+等技术手段,利用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计算方法进行改进,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1991—2014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较为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其他景观类型面积降低,表明人为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在逐步增强。(2)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5个等级在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部和北部的生态风险等级明显高于东部、西部和南部,且生态风险值显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生态风险呈现明显集聚特征。(3)1991—2014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整体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低和较低风险区范围快速缩减,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范围较大幅度扩大,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等级由北部和中部开阔的河谷冲积平原向环绕周边丘陵和森林覆盖的低矮山区扩张演变,这与人为活动的干扰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