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6)
- 2023(1283)
- 2022(1110)
- 2021(997)
- 2020(923)
- 2019(1992)
- 2018(1880)
- 2017(2955)
- 2016(1955)
- 2015(2081)
- 2014(1934)
- 2013(1910)
- 2012(1955)
- 2011(1795)
- 2010(1740)
- 2009(1589)
- 2008(1570)
- 2007(1341)
- 2006(1084)
- 2005(939)
- 学科
- 学(4148)
- 济(3589)
- 经济(3584)
- 管理(3245)
- 业(2628)
- 草(2093)
- 企(1726)
- 企业(1726)
- 农(1714)
- 方法(1555)
- 数学(1323)
- 数学方法(1306)
- 农业(1304)
- 水产(1300)
- 环境(1295)
- 壤(1247)
- 土壤(1245)
- 生态(1216)
- 物(1175)
- 动物(1128)
- 植(1067)
- 植物(1058)
- 地方(970)
- 森(937)
- 森林(937)
- 划(925)
- 林(920)
- 及其(913)
- 资源(885)
- 动物学(870)
- 机构
- 学院(28434)
- 大学(28043)
- 农(16073)
- 研究(15023)
- 科学(14111)
- 农业(13357)
- 业大(10670)
- 所(10119)
- 研究所(9756)
- 中国(8968)
- 农业大学(8519)
- 室(8055)
- 实验(7993)
- 业(7693)
- 实验室(7676)
- 省(7375)
- 重点(7334)
- 京(6514)
- 科学院(6225)
- 中心(5991)
- 济(5938)
- 管理(5775)
- 经济(5744)
- 技术(5302)
- 院(5209)
- 理学(5056)
- 资源(4940)
- 理学院(4927)
- 部(4781)
- 江(4777)
共检索到38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正义 胡逸 张振豪 苗百岭 侯扶江 程云湘
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对牦牛长期放牧活动的响应,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对象,调查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功能群组成变化和牧草品质的影响,探讨植被功能群组成变化及牧草品质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1)禁牧处理下的植物群落生物量最高,但植物群落生物量在有放牧的样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基本呈单峰变化,中度放牧下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轻牧和重牧;3)植物粗蛋白与粗灰分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上升;4)放牧强度增加,豆科、毛茛科和杂类草比例无显著变化(P> 0.05),禾本科占比降低,禾本科与莎草科呈此消彼长的关系;5)功能群组成变化与牧草营养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粗蛋白含量随禾本科比例下降而下降,但与豆科、毛茛科及菊科占比呈负相关关系,莎草科占比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特征及营养品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比禁牧,轻度放牧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有最优的促进作用,中度放牧有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适度放牧可以保持草地植物群落稳定,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许明圆 朱文琰 杨畅 王娅琳 徐世晓 赵凌平 孙平
以青海省贵南县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地上植被调查和室内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放牧条件下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和土壤理化性质三者的联系,拟为高寒地区的植被恢复和草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密度呈现出“单驼峰”型趋势。2)无论是禁牧还是放牧样地,种子主要集中于0-5 cm表层土壤,且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3)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相似性整体较低,在中度放牧样地中杂类草占主导地位,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相似性相对较高;在禁牧样地中种群趋于平衡且枯落层较厚,相似性最低。4)放牧干扰后,植物群落高度整体降低,地上植被盖度增加,种子库的密度增大;且较低的磷含量有利于种子的储存。综上,高寒草甸适度的放牧干扰有利于维持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种子库种子的储存,从而促进地上植被的更新建植,进而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柴林荣 孙义 王宏 常生华 侯扶江 程云湘
为探究长期牦牛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地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的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植物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以及牧草营养品质等。结果表明,1)牦牛放牧强度对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5);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0-10 cm)含水量和地表温度(0-10 cm)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适宜强度的牦牛放牧可能会促进牧草地下生物量生长,潜在影响不同经济类群的比重,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何琦 王军邦 李慧婷 陈宇鹏 樊博 周华坤 张秀娟 杨永胜
为探讨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草毡层及其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轻度(4.5羊单位·hm~(-2))、中度(7.5羊单位·hm~(-2))、重度(15羊单位·hm~(-2))和极重度(30羊单位·hm~(-2))]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草毡厚度、根土比、硬度、抗剪强度、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结构从轻度至重度放牧较稳定,至极重度放牧,禾本类植物重要值占比显著下降(P <0.05),莎草类和杂草类植物重要值显著增加。2)草毡层厚度和根土比均随放牧强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极重度放牧达到最大。土壤硬度无显著变化(P> 0.05)。土壤抗剪强度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中度放牧样地最大;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重度放牧样地最低,极重度放牧样地显著增加。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在重度放牧样地达到最大,至极重度放牧,较重度放牧样地显著降低。3)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饱和导水率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重度放牧时达到最大,至极重度放牧均下降。4)草毡层厚度与莎草类重要值占比、根土比、土壤抗剪强度、硬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显著正相关;容重与草毡层厚度、根土比及各项水分特征指标均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抗剪强度是影响草毡层水分特征的最显著因子。综上,保持一定草毡层厚度且连续的草毡层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持水功能平衡,还可以缓冲外界因素对植物群落与土壤结构的损伤,是高寒草甸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关键所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益西措姆 许岳飞 付娟娟 孙永芳 巴桑吉巴 尼布 呼天明 苗彦军
【目的】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西藏高寒草甸科学放牧和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6-2012-08在西藏邦杰塘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控制试验,设置对照(零放牧)、适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处理,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群落丰富度、均匀度、生物量、盖度、密度、高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和总盖度降低,均匀度指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先增大后减小;高山嵩草和紫花针茅的盖度和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增大。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土壤的体积质量和硬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0~1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随放牧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红琴 毛绍娟 祝景彬 杨永胜 贺慧丹 李英年
植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但其对放牧管理的响应仍不清楚。为此,以2011年在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建立的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植物生长季的5月-9月,通过测定禁牧(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样地的地上植被生产力和植被群落结构及群落叶片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
关键词:
放牧强度 高寒草甸 群落 碳 氮 磷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青青 柴林荣 马海玲 常生华 程云湘
为给玛曲县高寒草甸草-畜平衡和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遥感技术,结合2016年地面实测数据和同时期的MODIS影像资料,分别建立了研究区草地地上生物量和植被指数(NDVI)、相对放牧强度间的回归模型以及不同相对放牧强度和NDVI值之间的幂回归模型。结果表明,6-9月调查点NDVI和地上生物量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随着NDVI值的增加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且9月份的拟合(R2=0.510 2)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实测地上生物量和相对放牧强度之间有很好的拟合关系(R2=0.965 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地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相对放牧强度和植被指数间相关性较好(R2=0.631),即随着NDVI值的变小,相对放牧强度逐渐增强,当相对放牧强度增强到一定程度时,NDVI对其响应不灵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冰 葛世栋 徐田伟 徐世晓 李善龙
本研究于2011年冬季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进行不同放牧强度处理,并于2012年5月到10月之间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式箱法,对其生长季NEE、Reco和GPP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NEE、Reco和GPP均表现明显的月际变化,NEE在整个生长季的变化趋势呈"U"型,Reco和GPP为单峰型变化趋势;2放牧活动对NEE、Reco和GPP均产生影响,放牧能够促进NEE提早达到最大值;3在中度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的NEE和GPP具有最大值,有利于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较高的碳汇水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倩 姚宝辉 杨晶 蔡志远 孙小妹 苏军虎
研究东祁连山高寒草甸划区轮牧(RG)、生长季休牧(GSG)、连续放牧(CG)和禁牧(PG) 4种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不同年限的鼠丘[1年(ZM1)、2年(ZM2)、3年(ZM3)和4年以上(ZMM)]与对照(CM)草甸土壤理化特性,旨在评价放牧对鼠丘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为高寒草甸的放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发现:与PG比较,GSG可以显著增加ZM2和ZM3在0-10 cm层土壤的含水量(P <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不同管理模式对ZM3的土壤含水量、全氮和有机碳具有正影响,对ZMM的土壤有机碳和碳氮比具有正影响。综合分析发现生长季休牧能够较好地恢复鼠丘土壤养分含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唐刘燕 国慧 杨振安
不同放牧模式会对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少有研究系统关注冬季、夏季和全年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影响的差异。本研究以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省红原县境内的全年放牧(AG)、冬季放牧(WG)和夏季放牧(SG)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种放牧模式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 AG模式下草甸的群落盖度和物种数均显著低于WG和SG (P 0.05)。2)植物群落优势种在3种放牧模式下发生明显变化,即AG模式下以菊科和毛茛科植物为主,WG则以禾本科、毛茛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而SG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3)土壤pH (0-20 cm)在AG和WG影响下无显著差异(P> 0.05),但均显著高于SG (P 0.05);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和全氮含量均是WS和SG高于AG,而土壤全磷含量则是AG和SG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低于WG;同时上述指标均是0-10 cm土层土壤中的值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 <0.05)。本研究表明,与季节放牧(WG和SG)相比,全年放牧降低了群落高度、盖度、生物量、凋落物和物种数,并改变了牧草比例,从而降低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使得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肥力降低。研究结果显示,季节性放牧能让草甸植物群落更加稳定,群落生产力及稳定性能够得以维持,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小云 常生华 贾倩民 李多才 安玉峰 胡安
在祁连山北坡中段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的冬季牧场,利用竞争指数、相对拥挤系数和相对竞争严重度指标,研究放牧强度对高寒草原优势种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和退化草原优势种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种间竞争的作用。结果表明,紫花针茅竞争指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降低后升高再略有降低的趋势,在放牧强度3.45 AUM·hm~(-2)时最大,醉马草竞争指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再略有升高的曲线变化,在放牧强度3.45 AUM·hm~(-2)时出现谷值;竞争严重度指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紫花针茅的竞争严重度指数分别在2.45和4.85AUM·hm~(-2)时最小和最大,醉马草的竞争严重度指数分别在1.45和3.45AUM·hm~(-2)时最小和最大;紫花针茅的相对拥挤系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先增大后缓慢降低的曲线变化,醉马草的相对拥挤系数在放牧强度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在放牧强度4.85AUM·hm~(-2)时最大。放牧强度在2.45~3.45AUM·hm~(-2)时,紫花针茅有较高的竞争指数;放牧强度在2.45 AUM·hm~(-2)左右时,紫花针茅与醉马草的竞争严重度接近,紫花针茅不因醉马草的竞争压力过高而逐渐衰退,有利于草原的可持续放牧利用;放牧强度小于2.45AUM·hm~(-2)时,紫花针茅和醉马草的拥挤压力均较低,且紫花针茅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祁连山北坡高寒草原适宜的冬季放牧强度为2.45 AUM·hm~(-2)左右。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芊妤 曾奕丰 李文洁 申洁 王硕华 王树林 阿的鲁骥 李岚 侯扶江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草地类型之一,对维持国家生态屏障和当地人民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玛曲高寒草甸4个季节性牦牛牧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季节性放牧对牧草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作用。结果表明,不放牧样地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其他季节牧场,分别为29.06%和29.02%。不放牧样地的根冠比和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34.46%和35.73%,春季牧场最低为9.16%和13.12%。夏季牧场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牧场,分别为194.52和167.94 g·m-2,根冠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放牧具有降低夏季牧场、冬季牧场及全年连续放牧区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趋势,但影响不显著。豆科地上生物量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贡献最小,其他科、莎草科和菊科可分别解释群落地下生物量40%、31%和30%的变化;毛茛科和禾本科地上生物量可分别解释根冠比42%和41%的变化。因此,菊科和其他科地上生物量能较好地预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禾本科和毛茛科地上生物量可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高寒草甸利用及放牧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婧 王苏芹 谈昭贤 曲家鹏
高原鼠兔通过取食植物、排泄粪尿及掘土等行为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产生广泛干扰,进而可能会影响高寒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本研究选择高密度组(H)、低密度组(L)、对照组(CK) 3种鼠兔干扰强度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揭示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对不同高原鼠兔干扰强度的响应规律及主要调控因素。结果表明,H组高寒草甸土壤CO_2排放速率为596.66 mg·(m~2·h)~(-1),显著低于CK组的695.45 mg·(m~2·h)~(-1) (P <0.05)。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地上生物量、土壤pH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O_2排放速率的主要调控因素。H组高寒草甸CH4吸收速率为-43.46mg·(m~2·h)~(-1),显著低于L组的4.92mg·(m~2·h)~(-1)(P<0.05), H和L组高寒草甸N_2O排放速率分别为8.03、-2.39μg·(m~2·h)~(-1),均显著高于CK组的-16.69μg·(m~2·h)~(-1) (P <0.05)。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pH和含水量是影响CH_4吸收和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因此,高原鼠兔干扰强度是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因素之一,进一步研究高原鼠兔对高寒草甸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宗宁 石培礼 宋明华 林琳 马维玲 蔣婧 付刚 何永涛 张宪洲
高寒草甸是氮素匮乏的生态系统,氮添加和放牧都会显著改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高寒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方式,从而影响群落生产力。为了认识氮沉降和放牧干扰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影响,在西藏当雄县高山嵩草草甸开展了氮添加及模拟放牧实验。在模拟放牧样地(G+N)和不放牧样地(NG+N)分别设置4个氮添加处理:0、10、20和40 kg N.hm-2.a-1,在生长季采用原位封顶埋管法测定净氮矿化速率,同时分析群落生物量分配与植物氮利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氮添加与模拟放牧对植物的分配模式有不同的影响。在无放牧压力下,氮添加主要刺激植物地上部分的生长;在放牧压力下,氮添加更倾向于促进植物地下部分的生长。虽然剪草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建文 徐长林 杨海磊 肖红 柴锦隆 周洋洋 潘涛涛 鱼小军
为深入理解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冷季牧场凋落物分解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冷季牧场凋落物现存量及C、N和P化学计量特征动态。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轻度(22.50个羊单位·hm(-2))、中度(26.25个羊单位·hm(-2))、重度(32.04个羊单位·hm(-2))放牧草地凋落物现存量依次为45.72125.52、17.3256.6、8.6430.96g·m(-2)。放牧季随时间推移各放牧强度下现存凋落物的C含量逐渐降低,同一时期现存凋落物C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