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9)
- 2023(1415)
- 2022(1201)
- 2021(1156)
- 2020(1016)
- 2019(2206)
- 2018(2048)
- 2017(3099)
- 2016(2063)
- 2015(2349)
- 2014(2253)
- 2013(2274)
- 2012(2202)
- 2011(2063)
- 2010(1978)
- 2009(1755)
- 2008(1751)
- 2007(1477)
- 2006(1268)
- 2005(1152)
- 学科
- 济(5820)
- 经济(5815)
- 地方(3769)
- 学(3371)
- 农(2467)
- 业(2143)
- 管理(2119)
- 贸(2010)
- 贸易(2007)
- 易(1938)
- 麦(1891)
- 地方经济(1863)
- 农业(1789)
- 小麦(1628)
- 壤(1555)
- 土壤(1550)
- 环境(1522)
- 方法(1424)
- 生态(1364)
- 数学(1246)
- 数学方法(1205)
- 和(1034)
- 物(1022)
- 中国(1016)
- 业经(991)
- 资源(962)
- 植(946)
- 肥(926)
- 植物(921)
- 企(877)
- 机构
- 学院(30355)
- 大学(28884)
- 农(17146)
- 研究(16477)
- 科学(14907)
- 农业(14188)
- 业大(11211)
- 所(10887)
- 研究所(10393)
- 中国(10065)
- 农业大学(8934)
- 业(8468)
- 省(8283)
- 室(8187)
- 实验(7980)
- 科学院(7721)
- 实验室(7630)
- 重点(7298)
- 京(7039)
- 中心(6729)
- 济(6634)
- 经济(6403)
- 资源(6240)
- 管理(6186)
- 环境(5955)
- 院(5426)
- 技术(5241)
- 部(5066)
- 理学(5047)
- 理学院(4882)
共检索到44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慢 刘文辉 刘凯强 贾志锋 梁国玲
为明确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施用氮、磷、钾肥对‘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1’)种子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青引1号’燕麦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分别设置氮磷钾单施试验,其中氮肥水平为(N_0、N_(30)、N_(45)、N_(60)、N_(75)、N_(90)和N_(105))、磷肥水平为(P_0、P_(15)、P_(30)、P_(45)、P_(60)、P_(75)和P_(90))、钾肥水平为(K_0、K_(10)、K_(20)、K_(30)、K_(40)、K_(50)和K_(60))。以确定最佳施肥水平,明确不同肥料对燕麦种子增产的效果,完善该品种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的肥料管理技术,为青海地区燕麦种子生产中肥料的施用配比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分别以60、60和50kg·hm~(-2)处理时种子产量最高,分别达4 358.6、6 285.0和6 729.1 kg·hm~(-2),以钾肥对燕麦种子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氮肥可显著提高燕麦小穗数、穗长和千粒重,磷肥可促进燕麦有效分蘖、粒宽和单序籽粒重增加,而钾肥则有助于有效分蘖数、粒长、粒宽、单序籽粒重和千粒重提升;氮、磷、钾肥单施水平下以粒宽和小穗数对种子产量直接效应最大,小花数和粒宽通过对其他产量性状的间接作用对种子产量产生增益效果。高寒地区‘青引1号’燕麦种子生产中,钾肥的施用可有效提高‘青引1号’燕麦种子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文辉 张永超 梁国玲 马祥
了解燕麦(Avena sativa)品种、施肥和箭筈豌豆混播比例对燕麦栽培草地各器官生物氮素储量的影响及动态变化,为燕麦栽培草地生态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16(45)],研究了高寒区燕麦栽培草地在品种、施肥和混播处理下的生物氮素储量。结果表明,对燕麦混播栽培草地群落而言,地上和地下生物氮素储量均受品种、施肥和混播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品种、施肥和混播比例均显著影响燕麦草地植物各器官氮素储量,品种主要影响燕麦茎和花序生物氮素储量,施肥主要影响燕麦叶生物氮素储量,品种和施肥共同影响燕麦根生物氮素储量;混播主要影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茎、叶和根生物氮素储量。选用青海甜燕麦、尿素+磷酸二铵+有机肥施肥处理和混播75 kg·hm–2箭筈豌豆处理下,乳熟期地上、地下总生物氮素储量分别可达128.60和13.20、112.45和10.08、122.20和11.30 kg·hm–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群落地上总生物氮素储量呈增加变化,地下总生物氮素储量则呈下降变化;燕麦地上、茎、叶和根生物氮素储量分别呈增加、"先增后降"、"先增后降"和下降的变化;箭筈豌豆地上总生物、茎生物、叶生物氮素储量呈增加变化,而箭筈豌豆根生物氮素储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杨钰洁 梁国玲 刘文辉 于万美 杨晶 段连学
为明确硅肥对高寒区燕麦(Avena sativa)抗倒伏性及种子产量的影响,以‘青引2号’和‘青永久50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4个硅肥处理(0、45、90、135 kg·hm~(-2)),研究施硅对燕麦抗倒伏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硅量增加,燕麦的根直径、根体积、根鲜干重,以及基部第2、3茎节的茎粗和秆壁厚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青引2号’和‘青永久507’分别在施硅量为45和90 kg·hm~(-2)时根长、根直径、根体积、根鲜干重、茎粗、秆壁厚增加,茎秆基部第2、3茎节节长缩短,茎秆力学特性增强,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2 323.08和2 038.43 kg·hm~(-2)。可见,施用硅肥可提高高寒区燕麦的抗倒伏能力及种子产量,但不同燕麦材料要根据其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硅肥用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继强 沈冰 莫淑红 邵年华 秦毅
利用黄河高寒区吉迈(达日县)水文站、国家气象局达日、玛多观测站1959—2007年,共计49 a水文、气象及部分冻土监测资料,采用峰型度及丰枯率指数、Mann-Kendall时间序列突变点及趋势检验方法、小波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径流年际、年内变化特征,探讨径流长期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核主成分支持向量机(KPCA-LSSVM)预测模型,对未来2011—2014年径流情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气候、下垫面条件变化及人为因素影响,不同时期作用于水资源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径流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突变点,为1961、1999和2005年;黄河源区径流2002—2006年间存在不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温文杰 王冬梅
【目的】探究青海黄土高寒区4种典型人工林树木(针叶和阔叶2种生活型)叶片的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随生长季阶段(Ⅰ:5月15日—6月15日;Ⅱ:6月15日—7月15日;Ⅲ:7月15日—8月15日)和坡位的变化,为指导青海高寒森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采集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白桦和青杨4种树木叶片样品,室内测定叶片的OC、TN和TP含量,通过正态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4种树木叶片的OC、TN和TP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91.84(571.19~605.67)、17.76(7.14~27.62)和1.47(0.81~2.65)g·kg~(-1),变异系数表现为TP> TN> OC;阔叶树叶片TN含量高于针叶树,阔叶树叶片TN和TP含量受生长季阶段的影响大于针叶树;4种树木叶片的C∶N(OC∶TN)、C∶P(OC∶TP)和N∶P(TN∶T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38.87 (26.04~97.73)、1 042.97(667.53~1 971.00)和28.32(18.87~51.50),变异系数表现为C∶N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弓开元 何亮 邬定荣 吕昌河 李俊 周文彬 杜军 于强
【目的】探讨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1977—2017年青藏高原青稞生长季内气候变化,以及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农气资料,校正DSSAT-CERES-barley模型,模拟过去40年间青藏高原青稞生育期长度及光温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统计产量计算产量差,通过数理方法解析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情况。【结果】(1)青藏高原多数站点过去40年间青稞生长季内温度、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且林芝站达到显著水平,与增湿相比增温趋势更加明显;(2)在播期和品种不变的情况下,过去40年青稞生育期长度显著缩短,引起不同站点下降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高海拔站点主要由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所致,低海拔站点主要由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升高导致有效积温增加所致;(3)青藏高原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受海拔影响,3 500 m左右的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高且稳定,如山南站平均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可达12 000 kg·hm-2。3 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低,平均在6 000 kg·hm-2,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对太阳辐射更敏感;(4)青藏高原在过去30年间由于实际产量增加,导致绝对和相对产量差都呈减小趋势,平均相对产量差由58.2%缩小至34.5%,但缩小幅度放缓,2007—2017年拉萨和日喀则站点平均相对产量差最低,小于25%。【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高海拔站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显著高于低海拔站点,过去40年气候变化导致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波动大,而高海拔站点较为稳定。由于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水平提高,过去30年青藏高原产量差逐渐缩小,但除拉萨和日喀则外,其他站点产量差仍较大,未来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景芳 边芳 任生兰 刘彦明 陈富 南铭 张成君 刘阳
本研究选取19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系)的产量相关性状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探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燕麦种子产量影响因素并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燕麦种质。结果表明:燕麦种子产量为3 283.33~5 833.33 kg·hm~(-2),其中‘Cinskinaly’的产量最高。种子产量与千粒重、成穗数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单株穗粒重显著正相关(P <0.05),而与株高显著负相关(P <0.0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穗粒数、单株穗粒重、千粒重是决定种子产量的重要因素。聚类分析将19份燕麦材料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可作饲草资源加以筛选利用;第Ⅱ类适合作高产抗倒伏产籽型品种;第Ⅲ类为优选裸燕麦材料;而第Ⅳ类生产适应性和田间表现差,可直接淘汰。筛选出综合表现较佳的两个裸燕麦品系‘201006-01-01-9’‘201003-06-5’和1个皮燕麦品系‘201113-03-05’,可提升到甘肃省区域试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静 唐继军 王岩 刘玉华 李旭光
为了探讨华北高寒区北沙参光合生理特性,为区域北沙参栽培管理提供技术依据,采用ECA-PB0402光合作用测定仪的闭路系统和pocket PEA植物效率分析仪对北沙参的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在晴天、土壤水肥充足条件下,华北高寒区北沙参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和16:00。净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0:00左右,此时的光饱和点LSP为2 070.0μmol/(m2.s),光补偿点LCP为181.2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AQY是0.078 1,晴天北沙参叶片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由10:00的0.83下降到14:00的0.51,比最大值下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伟婧 张继宗 郝雅星 韩凯虹 张立峰
为了明确高光低温环境下喜凉类根茎作物的光温生态适应性,为区域农作物选育与生产配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I-6400光合仪监测了华北高寒区白萝卜、苤蓝、芥菜、甜菜的光合日变化及其季节动态。在华北高寒区,4种喜凉类根茎作物Pn日进程呈现7,8月双峰、9月单峰特征。7,8月的午间"Pn低效期"由叶片受到高温胁迫而挥霍耗水,及相继的气孔部分关闭和叶肉细胞活性降低等因素引发。不同作物的DPC与DTC呈现8月>7月>9月;苤蓝LUE与WUEd明显高于甜菜,芥菜、白萝卜居中。霜后苤蓝、芥菜的DPC尚有霜前的46.7%,60.0%,甜菜霜后DPC比霜前增高了9.22%。苤蓝与甜菜的亚喜凉特性,使之具有生育期长和...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侯明杰 张霞 石福于 王虎成
牦牛所处环境及生物习性明显不同于普通牛,尤其组织样品获取不易,如何将来之不易的样品长时间高效保存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以天祝白牦牛及本地黄牛为对象,采集胃肠道、肝脏及肾脏样品,Trizol Kit提取RNA,运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规则及Gel-pro软件分析-80℃保存1个月和23个月的RNA浓度及降解程度,研究RNA的保存与质量检测技术。结果表明,牦牛所有胃组织样品RNA放置23个月后浓度均增加,而黄牛的瘤胃及瓣胃却相反;两个基因型牛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秦燕 关佑君 王有良 陈季贵 张永超 刘勇 魏小星 李小瑞 刘文辉
以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和青稞(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物形态特征、产量、品质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适宜高寒区的油菜混作组合。结果表明,在油菜开花期,燕麦和箭筈豌豆的株高均显著低于油菜(P 0.05)。在油菜角果乳熟期,油菜/青稞和油菜/燕麦混作地上生物量较油菜单播分别提高了24.59%和37.27%,油菜/箭筈豌豆混作较油菜单播降低了12.05%,但差异均不显著(P> 0.05);不同油菜混作方式饲草品质指标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与油菜单播无显著差异(P> 0.05)。鉴于研究区油菜产业发展兼顾油菜的景观和饲用植物生产的要求,推荐油菜与燕麦进行混作。
关键词:
油菜 混作 生物量 饲用价值 竞争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启林 王小军 王金兰 刘文辉 马金秀 李俄仁措 李文
【目的】为探讨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对高寒区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青藏高原地区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并揭示种植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从而为青藏高原地区饲草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青牧2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2)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3个行距,分别为R1:15 cm、R2:30 cm、R3:45 cm;副因素为3个播种量,分别为S1:15.0 kg·hm-2、S2:22.5 kg·hm-2、S3:30.0 kg·hm-2。9个处理,3次重复,各品种27个小区,共54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3 m×5 m),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大田试验于2022—2023年在青海省共和县开展。分析不同行距和播种量处理对老芒麦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行距和播种量对老芒麦饲草产量的影响过程及其路径系数。【结果】行距和播种量均对茎粗、生殖枝数、分蘖数、茎叶比和饲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在同一行距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和茎粗随播种量的增加而降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播种量下,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株高、茎粗、茎叶比和干鲜比随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分蘖数和生殖枝数随行距的增加而降低。在行距15 cm、播种量22.5 kg·hm-2时,青牧1号和青牧2号的饲草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最大,青牧1号饲草产量为12 668.16 kg·hm-2,经济效益为13 731.97元/hm2;青牧2号饲草产量为12 180.94 kg·hm-2,经济效益为13 064.03元/hm2。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饲草产量与分蘖数和生殖枝数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行距和播种量主要通过影响老芒麦的分蘖来影响饲草产量。【结论】TOPSIS-多准则决策模型分析表明,行距15 cm,播种量22.5kg·hm-2不但可显著提高饲草产量,还可获取最高经济效益,是适宜于研究区及类似高寒区黑钙土上老芒麦饲草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和播种量。
关键词:
老芒麦 行距 播种量 饲草产量 经济效益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杰 杨发荣 刘文瑜 魏玉明 谢志军 何振富 杨钊
为解决高寒区饲草短缺难题,本研究分析了15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计算相对饲喂价值,评价了各品种(系)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干草产量最高的是‘GSQ6’,达20.78 t·hm~(-2);‘台湾红藜’鲜草产量最高,达112.46 t·hm~(-2);‘蒙藜1号’干鲜比最高,达到0.39;‘台湾红藜’茎叶比最高,达到2.75。‘白藜05’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4.84%;‘GSQ-7’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3.79%。‘陇藜4号’相对饲用价值最高。综合评价草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品质指标,临夏高寒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饲用藜麦品种(系)为‘GSQ-6’‘陇藜4号’及‘台湾红藜’,其中‘GSQ-6’具有高产、纤维含量低及优良的适口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饲用藜麦品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藜麦饲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促进草地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崔雄雄 侯扶江 常生华 王召锋
在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栽培草地种植主要以燕麦(Avena sativa)为主,但当地现有的品种产草量较低,缺乏高产优质的燕麦品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寒牧区燕麦产量和品质,满足当地的生产需要,于2013-2016年期间从青海省引进燕麦新品种"林纳"在碌曲县进行试验种植,并和当地现有品种"陇燕1号"的农艺性状及营养价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林纳"燕麦生育期短,成熟快;其鲜、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当地现有燕麦品种"陇燕1号"(P0.05);而粗脂肪(EE)含量显著高于当地品种(P<0.05);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低于当地品种,其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之,"林纳"燕麦的生产力和营养品质均优于当地品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作为该地区乃至整个高寒牧区的优质燕麦品种推广种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奇 杨森 郭平 赵继献
【目的】为紫苏高产栽培及紫苏新品种推广提供最优施肥指导。【方法】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肥对2个紫苏新品种(奇苏2号和奇苏3号)产量的影响,通过构建回归方程及模型解析,优选高产条件的施肥模式。【结果】氮肥是影响紫苏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不同品种对磷钾肥响应不一致;奇苏2号和奇苏3号产量(y)对氮(x_1)、磷(x_2)、钾(x_3)的回归模型分别为y=2219.384+405.410x_1+304.926x_2-156.723x_1~2-78.676x_2~2-214.479x_1x_2和y=2048.806+319.535x_1+54.722x_3-63.102x_1~2-113.664x_2~2+76.017x_3~2-69.069 x_1x_2。奇苏2号和奇苏3号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86.022±25.288)、(139.059±20.819)、(180.000±35.860)kg/hm~2和(338.180±16.617)、(80.923±21.314)、(203.529±24.278)kg/hm~2时,紫苏籽粒产量可达2250 kg/hm~2以上。【结论】采用氮磷钾配方施肥对紫苏增产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
紫苏 产量 氮肥 磷肥 钾肥 施肥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