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01)
2023(2955)
2022(2302)
2021(2446)
2020(1880)
2019(4476)
2018(4645)
2017(7176)
2016(5208)
2015(5895)
2014(6009)
2013(5152)
2012(4723)
2011(4412)
2010(4555)
2009(3753)
2008(3569)
2007(3321)
2006(3044)
2005(2872)
作者
(10613)
(8882)
(8566)
(8522)
(5484)
(4184)
(4127)
(3566)
(3342)
(3326)
(2966)
(2902)
(2858)
(2825)
(2820)
(2729)
(2674)
(2673)
(2655)
(2542)
(2386)
(2235)
(2092)
(2083)
(2024)
(2012)
(1950)
(1928)
(1862)
(1792)
学科
教育(18251)
中国(11026)
(9976)
经济(9962)
(7919)
管理(7752)
理论(6247)
方法(5829)
教学(5578)
(5393)
企业(5393)
数学(5208)
数学方法(5136)
(4859)
劳动(4842)
(4269)
(3769)
(3283)
发展(3215)
(3152)
改革(3110)
(3093)
思想(3048)
农业(2997)
高等(2989)
(2921)
研究(2908)
政治(2894)
教育改革(2772)
思想政治(2764)
机构
大学(63686)
学院(58263)
教育(25519)
研究(22078)
(19030)
师范(18978)
(17181)
管理(16757)
经济(16625)
师范大学(15997)
(14734)
理学(14711)
理学院(14464)
管理学(14041)
管理学院(13902)
科学(11314)
职业(10818)
北京(10298)
(10295)
中国(10013)
教育学(9924)
技术(9870)
(9681)
研究所(9343)
中心(8903)
(8165)
(7715)
职业技术(7353)
(7323)
教育学院(7304)
基金
项目(35285)
研究(33404)
科学(30082)
教育(25199)
基金(23110)
社会(19135)
(18592)
国家(18248)
社会科(17842)
社会科学(17839)
编号(16532)
成果(16062)
科学基金(15528)
课题(14632)
(14574)
(14371)
(12758)
基金项目(11343)
规划(11065)
(10376)
教育部(10015)
项目编号(9902)
资助(9613)
(9397)
(9278)
重点(9215)
研究成果(8691)
自然(8579)
自然科(8427)
自然科学(8427)
期刊
教育(43756)
研究(27933)
中国(23158)
(17011)
经济(17011)
职业(10458)
技术(8733)
技术教育(6867)
职业技术(6867)
职业技术教育(6867)
大学(6028)
(5842)
管理(5761)
学报(5715)
科学(5452)
高等(4806)
成人(4650)
成人教育(4650)
(4512)
(4432)
论坛(4432)
高等教育(4278)
(4153)
学学(3882)
财经(3619)
职教(3572)
发展(3571)
(3571)
比较(3337)
(3186)
共检索到96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晓光  陆瑶  吴晓刚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教育失配已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中重要且紧迫的现实问题。教育失配的现状层面,教育学历和职业岗位之间的纵向失配比例为24%,专业学位和职业岗位之间的横向失配比例为34%。教育失配的成因层面,学校层级和学业成就主要影响纵向失配:学校层级越高、学业表现越好,毕业生越不可能发生纵向失配;专业类型和资格证书主要影响横向失配,专业学位的职业特殊性强、市场联结度高的专业更不可能发生横向失配,并且获得资格证书有助于降低横向失配的发生几率。教育失配的后果层面,它会降低初职工资水平。这些分析拓展了教育失配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解释,并且揭示出以往研究所忽略的教育失配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蒋帆  张学志  
文章基于2006~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与国家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与断点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高等教育扩张对劳动者技能失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高学历劳动力供求失衡,这不仅降低了高等教育人口从事高技能工作的概率,也通过挤出效应对非高等教育人口的就业质量造成了消极影响。在高等教育人口内部,大专与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会相互挤占对方的就业资源,且前者对后者造成的冲击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高等教育扩张不是决定劳动力供求状况的唯一因素,上述影响会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和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高等教育扩张对劳动者技能失配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努力实现劳动力供求两端的良性互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升级为推手解决技能失配问题,释放高等教育扩张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晓光   李韵秋   郭小弦  
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进程,教育失配现象已经在劳动力市场中屡见不鲜。但是,个体在职业生涯中的工作流动能否摆脱教育失配困境?学界对这一问题存在论争。本文聚焦高学历者的职业史,探索教育失配和工作流动的关系,并通过2021年“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初职岗位教育失配方面,单位体制、学历和性别是重要影响因素。第二,初职岗位的教育失配者,更有可能发生跳槽或外部流动。第三,跳槽或外部流动并不能有效摆脱现职教育失配,也难以提升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而工作晋升则可以有效摆脱教育失配状态和提升收入水平。以上结论预示着,在教育失配者的职业生涯中,工作跳槽并不是摆脱教育失配的有效路径,而工作晋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匹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汤二子  
随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呈现膨胀趋势,从而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是否具有影响成为民众越来越关注的议题。本文首先从利润最大化角度分析企业支付给不同学历劳动者工资意愿的差异,这将作为实证检验学历影响劳动者工资的理论支撑,接着运用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普查数据分行业检验不同学历劳动者平均工资的差异,并且关注劳动者性别对工资可能存在的影响,其中学历共分为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与研究生五种。检验结论认为:①高中学历、大专学历与本科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具有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较为稳定并逐渐增强,而研究生学历对于劳动者工资的影响难以确定;②在运用教育赋分法衡量企业平均学历后,检验认为在平均学历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女性员工所占比率对企业所支付的人均工资可能存在负向影响,并且员工平均学历对人均工资的正向影响可能会随着女性员工比率提高而减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汤二子  孙振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社会,从而带来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高学历究竟有没有用以及对谁有用。本文首先通过生产率视角研究学历对于企业绩效以及劳动者工资可能产生的影响,接着运用2004年中国工业经济普查数据实证检验学历对于企业利润率与劳动者人均工资的可能影响,并且进一步检验了学历对于男女性别劳动者工资的不同影响。为了细化不同学历层次可能存在的不同影响,按照数据特点依次检验高中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以及研究生学历相对于其下一层面学历的可能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高中、大专学历员工可能对企业利润率带来消极影响,本科、研究生学历员工可能对企业利润...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翟爱梅  黄立奋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0、2012和2015年的调查数据,采用Probit模型探讨了个体受教育年限对创业选择的影响,并引入性别、家庭背景两个调节变量分析其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由于模型存在内生性,选取个体英语水平作为工具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学历对创业倾向有抑制效果,即受教育年限越长,其创业倾向越低;男性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对其创业行为的抑制效果相较于女性明显减弱;所处家庭背景较好的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对其创业行为的抑制效果明显增强。文章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相关创业鼓励政策具有参考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董照星   罗生全  
劳动者是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者形象的统一体,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是劳动者形象的内在表征。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知识型劳动者、创新型劳动者和技能型劳动者。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塑造各种类型的劳动者形象,既可以挖掘技能禀赋,又可以传播技能文化,还能将技能禀赋和技能文化转化为劳动者形象资本。职业教育通过处理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按照“自塑”劳动者形象的技能积累与形成逻辑和“他塑”劳动者形象的社会接纳与融合逻辑,造就了劳动者形象生于职业教育,但独立于职业教育成长,体面融入社会建设的劳动范式。为了树立技能型社会建设者的劳动者形象,应在“劳动者附近”形成“校家社”共同在场的交叠角色,开发劳动者形象塑造的核心要素;重构“连贯的自我身份认同”,实现“职教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型劳动者—劳动者”的角色转变和身份叙事;将劳动者形象塑造视为文化再生产机制,构建劳动者形象的社会实践图景。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尤亮  李根丽  
过度教育与离职率高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何会并存发生,解答这一问题对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和企业管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过度教育影响劳动者离职倾向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微观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过度教育对劳动者离职倾向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教育显著增强劳动者的离职倾向,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过度教育会通过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安全感来增强劳动者的离职倾向。进一步分析表明,过度教育未增加劳动者的在职培训机会和外部雇佣机会感知,其在劳动者职业发展中更可能是绊脚石而不是垫脚石。本文深化拓展了过度教育影响劳动者离职倾向的理论阐述机制,并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劳动者就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思考方向和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晓萍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劳动者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以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目标,职业教育的对策应包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劳动者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套餐和宣传科学发展观来逐步提升劳动者素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尤亮  李根丽  
过度教育与离职率高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为何会并存发生,解答这一问题对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和企业管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过度教育影响劳动者离职倾向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微观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有序Probit模型研究了过度教育对劳动者离职倾向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过度教育显著增强劳动者的离职倾向,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过度教育会通过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安全感来增强劳动者的离职倾向。进一步分析表明,过度教育未增加劳动者的在职培训机会和外部雇佣机会感知,其在劳动者职业发展中更可能是绊脚石而不是垫脚石。本文深化拓展了过度教育影响劳动者离职倾向的理论阐述机制,并为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劳动者就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思考方向和经验证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施霞  吴真  王进  
利用自编的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由五个维度构成,即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合作技能;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各个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为: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我国劳动者五大核心技能与劳动者工作绩效呈显著相关;不同收入人群在五大职业核心技能得分上差异显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尚元  
破产立法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郑尚元《破产法》是1986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疾风劲雨中出台的。其立法宗旨就是要建立起优胜劣汰的企业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破产制度,给全民所有制企业走向市场注入一支强心剂,通过这一“威胁性”、“激将性”的举措,使企业完成走向市场的...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万寿点墨  
本期杂志出版发行时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就不妨聊聊"劳动"这个似乎有些过时的话题吧。被誉为"硅谷天使"的美国创业投资家彼得?蒂尔把进步描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水平的广泛进步,重在复制已有经验;另一种是垂直的深入进步,重在创新的探索尝试。而这恐怕也可以用来描述两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一种是相对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重在数量上从1到n的积累;另一种是非标准化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创造性劳动,重在质量上从0到1的突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无数从事着前一种劳动形式的普通劳动者以难以想象的辛勤付出造就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但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矛盾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学华  
高级职员与公司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民事代理关系,而不是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我国目前的劳动法理论和实践,应该明确承认高级职员与公司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民事代理关系,应受民法调整,而不是受劳动法调整。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唐宁  谢勇  
留守经历不仅对农村儿童的即期福利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成年后的个人发展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河南、四川、江苏3省的农村问卷调查数据,使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劳动者就业质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了幼年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的留守经历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其中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完全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负向影响强度更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幼年的留守时间越长,成年后的就业质量越低;3年及以上的长期留守经历会显著降低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初次留守发生在0~6岁年龄阶段对劳动者就业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