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35)
2023(18647)
2022(16261)
2021(15156)
2020(12949)
2019(30178)
2018(29967)
2017(58126)
2016(31445)
2015(35748)
2014(36023)
2013(35737)
2012(32805)
2011(29688)
2010(30117)
2009(27878)
2008(27359)
2007(24536)
2006(21491)
2005(19096)
作者
(92516)
(77310)
(76990)
(73492)
(49270)
(37308)
(35168)
(30446)
(29293)
(27837)
(26193)
(26035)
(24678)
(24581)
(24025)
(23903)
(23098)
(22880)
(22315)
(22176)
(19215)
(19192)
(18876)
(17791)
(17402)
(17211)
(17075)
(17046)
(15790)
(15179)
学科
(143235)
经济(143095)
管理(90020)
(85407)
(70701)
企业(70701)
方法(63530)
数学(55661)
数学方法(54804)
(34758)
中国(34379)
(32182)
(30083)
地方(28987)
业经(28767)
(23753)
(23314)
贸易(23296)
农业(23243)
理论(22783)
(22505)
(20426)
(20423)
财务(20330)
财务管理(20283)
(19459)
金融(19455)
(19438)
银行(19380)
环境(19283)
机构
大学(457432)
学院(456253)
(188181)
经济(184136)
管理(178561)
理学(154222)
研究(153548)
理学院(152514)
管理学(149399)
管理学院(148593)
中国(114760)
(97277)
科学(95121)
(84484)
(78326)
(74610)
研究所(71128)
中心(69511)
业大(68430)
财经(67923)
(67642)
北京(61706)
(61509)
(59330)
师范(58752)
农业(58433)
经济学(57189)
(55252)
(54252)
经济学院(51211)
基金
项目(305024)
科学(238939)
基金(220517)
研究(220091)
(192329)
国家(190773)
科学基金(163638)
社会(137311)
社会科(130119)
社会科学(130080)
(119515)
基金项目(116217)
自然(107985)
自然科(105508)
自然科学(105478)
自然科学基金(103536)
教育(102755)
(100430)
资助(93040)
编号(90014)
成果(72899)
重点(68294)
(67115)
(64656)
(62511)
课题(62203)
科研(58557)
创新(58348)
教育部(57578)
大学(57164)
期刊
(208519)
经济(208519)
研究(133619)
中国(87537)
学报(72732)
(67032)
科学(66464)
管理(66400)
(65714)
大学(54969)
学学(51809)
教育(49211)
农业(45561)
技术(42642)
(39262)
金融(39262)
经济研究(33953)
财经(33858)
业经(32637)
(29002)
问题(26707)
(24147)
技术经济(24136)
统计(24044)
图书(22393)
理论(21606)
(21372)
(21170)
商业(20733)
科技(20455)
共检索到674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汤宏波  
文章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通过对斯宾塞劳动力市场模型的发展,建立了一个针对高学历“追逐症”与失业的博弈模型,并对此进行了均衡和福利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是高学历“追逐症”和高学历人才失业问题的重要成因,降低高能力者受教育的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和教育市场的竞争度以及使学校教育更切合生产实际,能有效缓解高学历追逐和失业问题,减少社会教育资源无效消耗和社会效用损失。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国璋  魏梅  冯等田  
本文从鲍莫尔的"成本病"说起,建立了一个多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通过模型推导出劳动力产业间流动的决定因素,然后利用协整方程解释了我国各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机理和结构偏离问题。通过对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三次产业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高的是第一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会引起各产业就业份额减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导致第一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的降低和二、三次产业就业份额增长率上升。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的增长最快。资本劳动比的增长对就业份额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资本劳动比每增加1%,将会使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下降约0.44个百分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马克非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企业出资人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很容易流于形式。本文将国企领导人接受绩效考核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斯宾塞教育模型,以国企负责人在任期开始时自主申报的目标绩效值为信号,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信号的机制设计作用,即每一个潜在的企业经营者都会按自己的实际才能申报企业绩效目标值,不会虚报瞒报;国资监管机构不必规定具体考核目标值,也不要对超额完成目标给予任何奖励。文章分析了能够让这种方法在实际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条件:(1)加大薪酬档次;(2)将薪酬合约与目标绩效挂钩;(3)将企业负责人岗位竞聘与目标绩效挂钩,实现绩效考核与高管继任一体化管理。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利锋  
文章考虑了我国非正规就业普遍存在的现实,构建包含非正规就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研究发现,不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就长期效应而言,以降低正规部门雇佣成本为内容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以降低正规部门议价能力为内容的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均有助于产出的增加以及就业的正规化(即长期收益);(2)就短期效应而言,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在短期中引起产出的显著下降和失业的显著上升(即短期疼痛),而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则并未引起失业的增加。进一步,文章发现货币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就基准政策看,旨在降低雇佣成本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效应具有显著的"以短期疼痛换取长期收益"的特征;在Evans规则下,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这一特征则不复存在。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改革方式,Evans规则均可以作为配套性货币政策;并且就改革的效果而言,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可能更为可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利锋  
文章考虑了我国非正规就业普遍存在的现实,构建包含非正规就业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研究发现,不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就长期效应而言,以降低正规部门雇佣成本为内容的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以降低正规部门议价能力为内容的第二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均有助于产出的增加以及就业的正规化(即长期收益);(2)就短期效应而言,第一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革在短期中引起产出的显著下降和失业的显著上升(即短期疼痛),而第二种劳动力市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建进  
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刘建进中国农村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专家学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不同的看法和估算方法,估算的数值也从4000多万[1]到2亿多[2],相差甚远。然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民收入...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文奇  
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1%,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根据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1976年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被普遍接受,即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人数的15%时,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车伟  
劳动供求关系的改变使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短缺"与"过剩"并存。"短缺"体现为企业"招工难","过剩"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原因,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性特点导致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经济增长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因而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最后提出了应对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对策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华军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中缺少全面针对品牌的分析,导致品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混乱。在选择爆炸式增长的经济条件下,品牌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对品牌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显得更为迫切。品牌的经济学本质是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而消费者选择又决定了厂商的销售量和利润。我们在经济学的框架下,以品牌为研究对象,建立起一个比较静态模型,对品牌进行经济学分析,得出消费者均衡和厂商均衡的条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吴丽梅  
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存在诸多问题 ,致使耕地锐减、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土地收益分配是农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关键 ,本文建立了农地非农化的社会福利分配模型 ,该模型建立在农地非农化市场均衡基础上 ,对市场中供求双方的福利进行了分析 ,认为通过调整供求曲线弹性可以调整供求双方福利。然后引入该模型对我国的农地征用的社会福利进行分析 ,并对现行的农地征用过程中维护土地市场稳定、保障农民利益、政府收取费用比例及农地征用补偿标准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志刚  
本文运用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了较为准确的乡——城劳动力流动数量和城镇失业数据,并结合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地区分析法”和probit模型——对“进城农村劳动力增加显著提高了城镇失业”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总的来看,这一假说并未得到经验证据的有力支持。尽管有证据表明城镇中等受教育程度的中年人的失业风险比其他群体更易受到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幅度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当心。这意味着没有理由以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和迁移的方法来取得城镇失业状况的改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玉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田家官  
本文运用费用收益理论对劳动力流动的动机、条件、个人决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劳动力流动呈现由西部向东部、由农村向城市的基本态势。受流动成本和收益的制约,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相对更容易实现迁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牛晓帆  安一民  
农业过剩劳动力向何处去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何 ,是我国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本文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式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 ,以探讨我国当前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合理流向。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潘烜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