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326)
2023(21477)
2022(18259)
2021(16913)
2020(14306)
2019(32304)
2018(31641)
2017(60292)
2016(33083)
2015(36705)
2014(35955)
2013(36007)
2012(32989)
2011(29630)
2010(29625)
2009(27542)
2008(27115)
2007(23678)
2006(20922)
2005(18744)
作者
(97024)
(80705)
(80293)
(76371)
(51427)
(38756)
(36382)
(31484)
(30735)
(28955)
(27704)
(27237)
(25698)
(25697)
(25175)
(24691)
(24183)
(24011)
(23296)
(23200)
(20213)
(19885)
(19643)
(18330)
(18081)
(18035)
(18024)
(17921)
(16380)
(16086)
学科
(134401)
经济(134246)
(108087)
管理(101349)
(92830)
企业(92830)
方法(61821)
数学(51423)
数学方法(50909)
(40126)
(38863)
中国(37240)
业经(35847)
(28014)
农业(27946)
(26824)
贸易(26810)
(26338)
财务(26263)
财务管理(26228)
(26168)
(26079)
企业财务(24910)
地方(24335)
技术(23198)
理论(23074)
(22462)
环境(20500)
(20445)
银行(20364)
机构
学院(470303)
大学(469211)
(192074)
经济(188243)
管理(181984)
研究(161001)
理学(157241)
理学院(155491)
管理学(152810)
管理学院(151961)
中国(122465)
科学(101285)
(100013)
(87902)
(87302)
(82632)
研究所(75503)
业大(74455)
中心(71994)
财经(70765)
农业(69066)
(69050)
(64637)
北京(62812)
(59210)
经济学(58577)
师范(58489)
(58004)
(55375)
经济学院(53044)
基金
项目(319883)
科学(250795)
基金(232917)
研究(228295)
(206336)
国家(204590)
科学基金(174218)
社会(145429)
社会科(137817)
社会科学(137781)
(124131)
基金项目(122472)
自然(114515)
自然科(111905)
自然科学(111872)
自然科学基金(109951)
(104925)
教育(104025)
资助(96276)
编号(91127)
成果(73309)
重点(72145)
(70118)
(68096)
(67555)
创新(62715)
课题(62651)
科研(61697)
国家社会(60555)
教育部(59565)
期刊
(208922)
经济(208922)
研究(136081)
中国(89422)
学报(81425)
(79552)
科学(72581)
(68805)
管理(68793)
大学(60733)
学学(57512)
农业(54976)
教育(47450)
(40979)
金融(40979)
技术(39151)
财经(35217)
业经(34878)
经济研究(34648)
(31438)
(30393)
问题(27174)
技术经济(23806)
图书(23765)
(23201)
(23145)
科技(22604)
世界(21136)
现代(21073)
商业(20886)
共检索到693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曾世宏  马铭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然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扩张效应并没有伴随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解决我国就业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低就业吸纳能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和行业工资水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私人有效投资、促进行业产出增长、消除现行的二元就业体制、打破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燕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北京市的经济增长及就业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013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811.8亿元,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50.3%,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本文首先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运用就业弹性法和投入产出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综合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分析,发现由于不同行业本质特征的差异,内部各行业的现阶段及未来就业贡献能力不同。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仁发  刘纯彬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利用我国20个省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呈正向关系,但细分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两个行业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会促进其FDI的流入。(2)整体和细分生产性服务业FDI均明显具有追逐制造业FDI的倾向,并且与前期生产性服务业FDI具有正向关系。(3)劳动力工资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FDI流入呈正相关,这与绝大多数现有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制造业或服务业FDI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不同。(4)熟练工人、基础设施系统、政府干预和对...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原  
我国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依赖于该部门相对滞后的劳动生产率及其较低的产出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服务业人均工资的相对提高不利于服务业就业份额的扩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程度的加深和产业间工资差异进一步扩大,不利于服务业就业吸纳方式转型和健康增长。服务业就业的可持续增长要求增加服务业产品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同时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而打破服务业就业增长依赖"双g低水平陷阱"的状态;另外,还需要通过开放服务业垄断经营领域降低相对工资水平,防止"成本病"对服务业就业的负面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振中  
文章根据2005—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借助自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对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指标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城市化水平、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政府作用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徐丽霞  田喜洲  
从需求角度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法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外部系统的贡献率要远大于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的贡献率。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小;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抑制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到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非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进而又限制了外部系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有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生产性服务的改造和升级,才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翠玲  毕婷  施莹  吴潇  
从过程/能力视角提出IT吸纳能力的概念,剖析IT吸纳能力的维度结构,深入分析各维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提出14个假设,利用问卷调研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全部假设都得到验证。揭示出IT吸纳能力的三个维度各自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造成企业IT吸纳能力差异的原因。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曾世宏  夏杰长  
通过数理模型推导发现,经济增长长周期中,城镇化进程是劳动力部门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中国服务业就业增长与城镇化进程是否具有西方发达国家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以中国服务业就业增长与城镇化进程为变量进行回归,发现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对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改善呈显著正相关,但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不能成为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改善的格兰杰成因。因此,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从工业新城建设大跃进向以提高城市服务就业密度的城市功能转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珊  江天涌  张会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内外需市场萎缩、经济增长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为中国新一轮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破题"关键。本文在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龙龙  
基于对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等5个可能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因素的分析,本文以我国两座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北京市和西安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上述两座城市的宏观统计数据为样本,通过层级回归模型对上述因素是否能够显著调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上述5个影响因素的调节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本文就如何利用调节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永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对"保就业"的重视,提升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以及其吸纳就业的情况,指出了我国有必要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此后,本文分析了当前可能影响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升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鹏  胡凯  
如何实现《安徽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具体战略目标?文章选择了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利用2000-2011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数据,做了两方面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分析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规模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贡献明显,但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贡献不足;另一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对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行业的贡献率有区别。针对这一分析结论,提出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汤伟娜  汤莉  汪海霞  
本文以1997-201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兵团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兵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认为兵团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经济增长贡献作用并不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田野  李平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增速上与城市生产效率存在替代关系;较大规模城市的较强就业吸纳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业化发展阶段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亚斌  刘靓君  
本文利用1997-2006年全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对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深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集群、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以及与工业、其他服务业的互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