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
- 2023(100)
- 2022(84)
- 2021(70)
- 2020(66)
- 2019(188)
- 2018(168)
- 2017(216)
- 2016(117)
- 2015(132)
- 2014(128)
- 2013(121)
- 2012(140)
- 2011(128)
- 2010(112)
- 2009(114)
- 2008(115)
- 2007(96)
- 2006(95)
- 2005(96)
- 学科
- 农(447)
- 学(403)
- 农业(373)
- 济(348)
- 经济(348)
- 草(283)
- 业(255)
- 地方(222)
- 原(216)
- 草原(216)
- 业经(192)
- 生态(189)
- 农业经济(185)
- 环境(183)
- 管理(160)
- 资源(146)
- 土壤(135)
- 壤(135)
- 牧(127)
- 地学(112)
- 草地(111)
- 饲(109)
- 生态学(104)
- 发(83)
- 收入(82)
- 分配(80)
- 和(79)
- 料(79)
- 饲料(76)
- 划(75)
- 机构
- 学院(2265)
- 大学(1993)
- 农(1316)
- 科学(1228)
- 研究(1193)
- 中国(981)
- 农业(979)
- 所(903)
- 研究所(864)
- 科学院(771)
- 业大(656)
- 业(637)
- 资源(597)
- 室(590)
- 实验(566)
- 济(566)
- 经济(562)
- 环境(552)
- 实验室(551)
- 农业大学(550)
- 重点(545)
- 管理(497)
- 省(463)
- 中国科学院(457)
- 科技(449)
- 理学(434)
- 京(431)
- 中心(428)
- 理学院(419)
- 部(404)
共检索到30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玲
文章首先探讨了汪曾祺田园牧歌诗性情怀的地域文化土壤,以及对沈从文乡土诗性情怀的继承与发展;其次详细介绍了汪曾祺田园牧歌的诗意表达,包括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的展示,古朴和谐的民情风俗的描绘以及纯美仁义的诗意人物的塑造;最后阐述了田园牧歌的诗化特征,如童年视角的诗意叙事,闲适爽朗的诗意语言,从容含蓄的诗化意象。
关键词:
汪曾祺 田园牧歌 诗意建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爱玲
文章首先探讨了汪曾祺田园牧歌诗性情怀的地域文化土壤,以及对沈从文乡土诗性情怀的继承与发展;其次详细介绍了汪曾祺田园牧歌的诗意表达,包括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的展示,古朴和谐的民情风俗的描绘以及纯美仁义的诗意人物的塑造;最后阐述了田园牧歌的诗化特征,如童年视角的诗意叙事,闲适爽朗的诗意语言,从容含蓄的诗化意象。
关键词:
汪曾祺 田园牧歌 诗意建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楠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文章以小说人物梅丽为切入点,结合存在主义相关理论,从梅丽作为孤独的存在者、追寻中的他者和自由的选择者三个层面对小说进行分析。第四代移民梅丽在他者的凝视、追寻下不断进行自我审视,却在多重错位中成为一个畸形的存在,但她最终挣脱了自我、家庭、社会和民族的羁绊,通过行动进行自我选择,朝绝对自由进发。这个过程不仅折射了当时的环境与人所面临的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对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与自由选择的深思。
关键词:
存在主义 《美国牧歌》 梅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品宇 赵弋徵 陶汝聿 孔翔
地方推广是提升地方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但已有研究集中在城市场域,且较少评估地方推广的效应。在批判性地审视地方推广、乡村性和消费乡村等关联性文献的基础上,借助旅游循环理论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并以黄山市西溪南村古村落的网红化推广为个案,探讨乡村旅游地的地方形象建构与传播过程以及游客的感知与反馈。研究发现:当地政府利用了枫杨林的生态环境优势,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改造以及特定的话语建构,描绘了“绿野仙踪”的乡村形象,营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地方神话。对游客的具身消费分析进一步发现,游客的消费行为、感受符合当地政府所建构的田园牧歌乡村性的设定,并在身体感官、认知和情感上表现出相应的细致特征,但也不局限于先前地方推广话语的范畴。在地方推广成功的前提下,游客的能动性能够反馈到下一轮的旅游生产,从而强化先前建立起来的旅游景观话语的表征。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推进地方推广与地方营销的学术争论,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循环的框架发展,在实践上可为乡村旅游营销以及旅游体验营造提供借鉴。
[期刊] 改革
[作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长江上游高原牧区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 刘世庆 林彬 许英明
川西北高原牧区是我国八大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发展较为滞后。川西北高原牧区的发展要从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出发,走包容多样性和多层次内容的发展道路;要以民生为本,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全面跨越,发展阶段的战略性跨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跨越,探索"特色一、二、三产业打通+引领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镇和村庄建构"的新模式。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牧区 牧区发展 牧区战略转型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进
本文首先指出牧民集中定居必然带来公共服务的全新课题,然后阐述了目前定居点公共服务管理的现状,最后建议把握"两个"核心关系,培养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健全"四大"保障,增强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能力;强化"七大"服务,努力提高定居点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牧民定居点 公共服务 生产服务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龚毅帆 曹建军 杨书荣 许雪贇 李梦天
研究牧民对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认知,有助于了解草地磷源的变化趋势。以青藏高原牧区(玛曲县、碌曲县、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为调查对象,对其关于近20年草地磷源变化的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1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324份。结果显示,近20年来,动物骨头数量减少了10%~40%,鸟类数量减少了10%~50%,说明青藏高原草地磷源呈萎缩趋势;地域和性别对磷源变化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与玛曲县和碌曲县相比,那曲县和当雄县牧民认为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更大。与男性相比,女性认为动物骨头和鸟类数量的下降幅度都较大。因此,加强动物尤其是鸟类的保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区草地磷源持续萎缩的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温军
青藏高原民族众多 ,民族生存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的牧业化 ,构成了高原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剖析透视高原农牧结合的功能特征 ,认为高原已形成核心农区、农区边缘地带、核心牧区、牧区边缘地带等4种可供选择的农牧结合生产模式 ,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原农牧业的有机结合 ,才有可能切实加快推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从而确保高原各民族人民的食物安全。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农牧结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建军
草地承包制度落实后,玛曲出现了两种草地经营模式,即单户经营(小尺度放牧)和联户经营(大尺度放牧)。采用野外试验方法,对两种不同放牧尺度草地的生物量、盖度和物种数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小尺度放牧更容易引起草地退化。基于这一研究成果,建议在青藏高原相似地区发展适当规模的联户经营,以增大放牧半径,从而缓解草地践踏压力。与此同时,在研究高原草地退化原因和制定保护恢复对策时,要充分考虑小尺度放牧对草地可持续利用带来的各种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雪雁 李巍 杨培涛 刘霜
甘南高原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农牧民采取的不合理生计活动已成为该区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因素,目前亟需塑建可持续生计方式。本文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甘南高原115户农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基于农户调查资料,分析了甘南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农户的生计资本现状、生计活动特点,阐释了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纯牧区农户的生计资本总值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农区最低,且纯牧区农户缺乏金融资本、半农半牧区农户缺乏物质资本、农区农户缺乏自然资本;②农区农户的生计活动多样化指数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纯牧区最低,农区外出打工和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户比例远高于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③农户的生计资本影...
关键词:
农牧民 生计资本 生计活动 甘南高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芊妤 曾奕丰 李文洁 申洁 王硕华 王树林 阿的鲁骥 李岚 侯扶江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草地类型之一,对维持国家生态屏障和当地人民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玛曲高寒草甸4个季节性牦牛牧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季节性放牧对牧草生物量空间分布的作用。结果表明,不放牧样地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异系数高于其他季节牧场,分别为29.06%和29.02%。不放牧样地的根冠比和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34.46%和35.73%,春季牧场最低为9.16%和13.12%。夏季牧场和全年连续放牧样地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季节牧场,分别为194.52和167.94 g·m-2,根冠比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放牧具有降低夏季牧场、冬季牧场及全年连续放牧区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趋势,但影响不显著。豆科地上生物量对群落地下生物量的贡献最小,其他科、莎草科和菊科可分别解释群落地下生物量40%、31%和30%的变化;毛茛科和禾本科地上生物量可分别解释根冠比42%和41%的变化。因此,菊科和其他科地上生物量能较好地预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禾本科和毛茛科地上生物量可预测该地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本研究结果能够为高寒草甸利用及放牧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强 刘林山 张镱锂 陈琼 张海峰 刘峰贵
农业区和牧业区的粮食安全在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关注农业区粮食安全的同时,牧业区粮食安全的研究也值得重视。论文从青海省达日县牧区牧民食物能量折算入手,构建了最小人均草地面积和草地压力指数两个计算方法,并以乡为基本单元,对各乡粮食安全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达日县1987—2007年最小人均草地面积和草地压力指数呈增加趋势,1997年粮食安全区、警戒区、短缺区、危机区4个等级均有分布,至2007年该区域已全部演变为粮食短缺区和危机区,主要原因是草地退化严重,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技术和物质投入不足,牧业生产条件恶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