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87)
- 2023(12194)
- 2022(10699)
- 2021(9979)
- 2020(8484)
- 2019(19327)
- 2018(19125)
- 2017(36721)
- 2016(20250)
- 2015(22470)
- 2014(22077)
- 2013(21855)
- 2012(19772)
- 2011(17564)
- 2010(17058)
- 2009(15458)
- 2008(14936)
- 2007(12695)
- 2006(10745)
- 2005(9030)
- 学科
- 济(73400)
- 经济(73319)
- 管理(56727)
- 业(55078)
- 企(45397)
- 企业(45397)
- 方法(36731)
- 数学(32039)
- 数学方法(31709)
- 农(20751)
- 财(19411)
- 学(18985)
- 中国(18176)
- 业经(16546)
- 贸(15098)
- 贸易(15093)
- 易(14669)
- 地方(14382)
- 农业(13902)
- 务(13063)
- 财务(13005)
- 财务管理(12990)
- 技术(12643)
- 环境(12435)
- 企业财务(12298)
- 理论(12116)
- 和(11980)
- 制(11887)
- 划(10716)
- 银(10265)
- 机构
- 大学(281096)
- 学院(279633)
- 管理(112137)
- 济(104903)
- 经济(102651)
- 理学(98957)
- 理学院(97834)
- 管理学(95998)
- 管理学院(95528)
- 研究(93586)
- 中国(66228)
- 科学(63944)
- 京(59551)
- 农(55527)
- 业大(50443)
- 所(48357)
- 研究所(44954)
- 财(44838)
- 农业(44368)
- 中心(42011)
- 江(38523)
- 财经(37276)
- 北京(36969)
- 范(35434)
- 师范(34913)
- 院(34111)
- 经(34039)
- 州(31516)
- 技术(30685)
- 经济学(30418)
- 基金
- 项目(205669)
- 科学(159166)
- 基金(148639)
- 研究(142028)
- 家(133148)
- 国家(132079)
- 科学基金(111784)
- 社会(87692)
- 社会科(83072)
- 社会科学(83048)
- 省(81231)
- 基金项目(80538)
- 自然(76794)
- 自然科(74970)
- 自然科学(74944)
- 自然科学基金(73604)
- 划(69147)
- 教育(64318)
- 资助(60775)
- 编号(56914)
- 重点(46103)
- 成果(43996)
- 部(43918)
- 发(43228)
- 创(43097)
- 计划(40639)
- 科研(40523)
- 创新(40220)
- 课题(38617)
- 大学(37341)
- 期刊
- 济(105498)
- 经济(105498)
- 研究(74239)
- 学报(55400)
- 农(49177)
- 科学(47096)
- 中国(46842)
- 大学(40084)
- 学学(38273)
- 管理(37718)
- 农业(34397)
- 财(33064)
- 教育(26660)
- 技术(21685)
- 融(18776)
- 金融(18776)
- 业经(18585)
- 业(17655)
- 经济研究(17270)
- 财经(16916)
- 科技(15961)
- 业大(15686)
- 版(14937)
- 图书(14396)
- 经(14250)
- 问题(14057)
- 理论(13483)
- 林业(12967)
- 技术经济(12690)
- 实践(12594)
共检索到381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杰 叶志华
综述了高压处理对鲜切果蔬质量与安全影响的研究进展,涉及鲜切果蔬的感官品质与营养品质、抗氧化能力、与品质变化有关的酶、微生物及细胞结构等内容,并对鲜切果蔬高压处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高压处理是一种采用50—1 000 MPa压力处理食品的非热加工技术。适宜的高压处理能够改善鲜切果蔬的口感,但过高的压力(>200 MPa)会对感官品质产生不良影响;高压下鲜切果蔬营养品质的变化与原料及处理条件有关,低压处理可以提高鲜切果蔬的抗氧化能力,压力过高则导致抗氧化能力下降;与鲜切果蔬品质有关的大多数酶在相对低的压力下受到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被激活的现象,但随着压力升高,如达到400 MPa以上,一些酶活性...
关键词:
高压处理 鲜切果蔬 品质 微生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学杰 叶志华
【目的】鲜切生菜存在微生物安全问题,通过开展高压与温度的协同研究,以获得鲜切生菜的冷杀菌加工技术,并确定高压处理对鲜切生菜货架期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5℃、15℃、25℃下,采用高压50、100、200 MPa分别处理鲜切生菜5 min、20 min,检测鲜切生菜中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数量;并在确定的温度、压力与时间下,开展高压处理后鲜切生菜货架期(4℃,6 d)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变化研究。【结果】压力(50—200MPa)与保压时间(5—20 min)在降低鲜切生菜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量方面具有极显著的协同作用(P<0.01),但温度(5—25℃)在高压杀灭鲜切生菜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方面...
关键词:
鲜切生菜 高压加工 温度 微生物 货架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汪薇 李晓 杨宏 严守雷
以鲜切莲藕为载体,研究超高压处理对鲜切莲藕的Vc、可溶性固形物、菌落总数、质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等各项品质指标及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大和保压时间的延长,莲藕中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含量基本保持不变(p>0.05);还原型Vc、ppo的活性、脆度均呈下降趋势(p<0.05)。压力对微生物的影响效果比较显著(p<0.05);随着压力的增加,灭菌效果越好,但延长保压时间,杀菌效果并没有进一步提升。在贮藏期间,与未经超高压处理的对照组相比,超高压处理后的鲜切莲藕Vc损失程度较小,可溶性固形物损失逐渐增大,总酚含量逐渐降低,而ppo活...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东 杨新元 赵燕昊 叶晨洋 黄振兴 甘毅
花生Arachis hypogaea、油菜Brassica napus、大豆Glycine max等油料作物是中国食用和工业用油脂的重要来源,其根系微生物的活性和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油料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有关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油料作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机制和农业生产应用3个层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发现:(1)影响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组成主要因素有油料作物的品种、生育期、土壤环境和耕作方式等;(2)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在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对油料作物抗逆性、产量以及品质的提升方面;(3)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调控宿主油料作物以及调节耕种方式来促进油料作物生长。通过对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今后探究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拓展微生物菌剂在油料作物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图1表1参75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世依 赵毅雯 贾田丽 陈守文
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是一种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在食品、农业、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法生产GABA因其温和、可持续发展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为了得到环保、便捷且效率更高的GABA生产方式,以满足食品、制药和畜牧领域对添加剂的严格要求,本文系统介绍了GABA的生产方法、生物体中的合成途径及微生物法生产GABA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全细胞催化法和微生物从头合成GABA的生产水平。研究者们致力于筛选和优化具有高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酶并通过对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进行精细调控,以提高GABA的合成效率,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酶和菌株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并探索更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端钦 贺志雄 谭支良
饲料中的脂肪除了供能以外,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方面。笔者就反刍动物饲料中脂肪组成,瘤胃内脂肪水解、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内的微生物氢化和脂肪合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反刍动物 瘤胃 脂肪 氢化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韦菊娴 王聪 何斌 尤业明 黄雪蔓
土壤微生物主要通过参与养分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等过程来影响桉树生长发育,在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桉树作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种类多,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土壤微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的限制,桉树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的研究较少,当前对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大多处于初级阶段。本研究系统综述了不同经营方式、林分类型和林分年龄条件下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及研究进展。与桉树天然林相比,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一般较少。与桉树人工纯林相比,桉树混交林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和活性。桉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一般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外生菌根真菌与内生菌根真菌多样性随林龄的增长而下降。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参与桉树林土壤养分元素循环和重金属污染修复的作用机制,并对桉树林土壤微生物研究和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展望。可为维持桉树林土壤健康、促进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表1参94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艳敏 杨国坤 李克克 孟晓林
鱼类黏膜层(主要为皮肤、鳃、肠道等部位)及其共生微生物在调节鱼类黏膜层微环境稳态、促进鱼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10年来,鱼类肠道黏膜层微生物因其在鱼体营养和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而人们对于其他部位黏膜层(如皮肤、鳃)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为更好地了解鱼类黏膜层微生物与鱼体健康的关系,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鱼类黏膜层微生物的群落特征、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策略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鱼类黏膜层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鱼类黏膜层微生物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素英 陶光灿 谢光辉 沈德龙 李俊 路宝庆
综合分析了我国近 10年来对微生物肥料 (根瘤菌肥料除外 ) ,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改良品质方面的应用效果。微生物肥料与化肥、有机肥等混合施用 ,比传统施肥增产的报道占 98% ,其中增产幅度超过 5 %的报道占87.4 % ,超过 10 %的占 5 6 .6 %。微生物肥料种类以固氮菌类、解磷细菌类、解钾菌类和复合微生物肥料为主 ;菌根菌类、复合微生物肥料、PGPR类、固氮菌类、光合细菌类和解钾菌微生物肥料的平均增产率依次为 2 2 .3%、2 1.2 %、16 .5 %、14 .7%、13.6 %和 12 .2 %。微生物肥料在作物上应用最多的是禾谷类作物 ,其次是油料类和纤维类作物 ,应用...
关键词:
综述 微生物肥料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谭益民 何苑皞 郭文平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系土壤功能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过去研究其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成为一个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现在可以同时对可培养微生物和不可培养微生物进行研究,解决了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比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侯海军 秦红灵 陈春兰 魏文学
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是土壤微生物参与氮素循环的三个重要方面。自分子生态学方法应用于土壤学后,土壤微生物作用于氮素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包括:1)利用固氮菌的nifH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有机质、氮素与固氮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现固氮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然而,固氮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与土壤速效N含量呈负相关,施用氮肥会抑制固氮微生物的生长,施氮土壤固氮微生物数量减少,多样性降低。2)以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为探针,揭示了土壤pH与氨氧化微生物分布关系密切,碱性土壤中氨氧化细菌是硝化作用主要参与者,而酸性土壤中氨氧化古菌是硝化作用的主导者。土壤中N...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艳敏 杨国坤 李克克 孟晓林
鱼类黏膜层(主要为皮肤、鳃、肠道等部位)及其共生微生物在调节鱼类黏膜层微环境稳态、促进鱼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10年来,鱼类肠道黏膜层微生物因其在鱼体营养和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而人们对于其他部位黏膜层(如皮肤、鳃)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为更好地了解鱼类黏膜层微生物与鱼体健康的关系,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鱼类黏膜层微生物的群落特征、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影响因素、研究策略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对鱼类黏膜层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旨在为鱼类黏膜层微生物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其在生产、实践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慧敏 陈曦 孟顺龙 周剑 范丁月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张露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部分功能特征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首先对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其次对近年来与鱼菜共生系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功能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论述,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微生物角度的见解。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慧敏 陈曦 孟顺龙 周剑 范丁月 范立民 宋超 裘丽萍 李丹丹 方龙香 张露
鱼菜共生技术模式是一种高效绿色健康的循环农业模式,对于解决水产养殖污染、淡水资源紧张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鱼菜共生系统中,微生物在营养元素转化和动植物生长健康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刻影响着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鱼菜共生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及部分功能特征已经得到了关注。本文首先对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介,其次对近年来与鱼菜共生系统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功能及其环境驱动因素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论述,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限制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鱼菜共生技术模式的未来发展提供微生物角度的见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