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76)
2023(2671)
2022(2343)
2021(2195)
2020(1808)
2019(4292)
2018(4212)
2017(7864)
2016(4493)
2015(5016)
2014(5014)
2013(5003)
2012(4903)
2011(4583)
2010(4928)
2009(4212)
2008(4301)
2007(3818)
2006(3490)
2005(3203)
作者
(14073)
(11822)
(11713)
(11152)
(7728)
(5734)
(5304)
(4467)
(4459)
(4351)
(4345)
(4025)
(4015)
(3913)
(3896)
(3691)
(3498)
(3460)
(3450)
(3446)
(3056)
(3003)
(2870)
(2846)
(2708)
(2670)
(2629)
(2497)
(2467)
(2407)
学科
(18203)
经济(18183)
(10564)
贸易(10564)
(10524)
(10427)
管理(10126)
(9978)
方法(8630)
(7775)
出口(7771)
出口贸易(7771)
(7594)
企业(7594)
数学(7584)
数学方法(7483)
(5739)
(5224)
(5220)
中国(4841)
农业(3257)
业经(3250)
(3247)
财政(3247)
地方(3128)
(3030)
(2991)
金融(2990)
(2829)
银行(2810)
机构
大学(70604)
学院(67904)
(29037)
经济(28556)
研究(26549)
管理(23003)
理学(19882)
理学院(19563)
中国(19152)
管理学(19104)
管理学院(18978)
科学(16923)
(15327)
(14441)
(14056)
(13811)
研究所(13289)
农业(11223)
中心(11123)
(11077)
财经(11058)
业大(10966)
(10161)
经济学(10098)
(10046)
师范(9927)
北京(9415)
(9400)
经济学院(9318)
财经大学(8297)
基金
项目(45711)
科学(35936)
基金(34517)
研究(31476)
(31140)
国家(30929)
科学基金(25425)
社会(20563)
社会科(19540)
社会科学(19532)
基金项目(17885)
自然(16707)
(16597)
自然科(16351)
自然科学(16341)
自然科学基金(16070)
(14884)
资助(14633)
教育(14584)
编号(11399)
(10931)
重点(10677)
成果(10119)
(9643)
教育部(9207)
(9158)
科研(9081)
国家社会(9057)
计划(8766)
中国(8730)
期刊
(30451)
经济(30451)
研究(20849)
学报(14227)
中国(13242)
(12871)
科学(12315)
大学(10479)
(10165)
学学(9805)
农业(8773)
管理(7819)
教育(6827)
(6806)
国际(6092)
(6002)
金融(6002)
财经(5568)
经济研究(5147)
问题(4855)
(4795)
(4772)
世界(4568)
技术(4393)
(4239)
业经(3907)
业大(3840)
(3299)
贸易(3299)
农业大学(3242)
共检索到104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南  
出生性别比显著升高及其将要引出的后果,早已为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本文选用最近数据资料,对高出生性别比及其带来的“初婚市场失衡”、“无男孩负担比”等问题作了定量分析,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对实际工作部门有参考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汉东  陆利桓  
文章利用离散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我国到2050年婚配年龄的男女人口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婚配年龄的男女人数差异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40年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稳定。我国未来40年将存在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其中城市婚配年龄人口差异程度高于农村的婚配年龄人口的差异程度,但农村的婚姻挤压程度要高于城市的婚姻挤压程度,文章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震  马茜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上升不仅会减少女婴出生数,还会减少男婴出生数,由此造成人口规模的下降并加剧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引导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可以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  
文章对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样本进行了生育分析,按北京全市合计、本市妇女和外来妇女分别计算了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以求研究外来妇女对北京市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失调方面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雅茗  刘爽  
文章利用"六普"数据,分别从全国、省级、地市以及省会城市等多个层面,阐述出生性别比整体趋高、两极分化及在地市蔓延等特点,讨论近几年部分地区出生性别比的最新动态。同时特别针对新出现的一孩出生性别比失常,分析其在城乡、地区、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代际女性间表现出的趋同特点,认为这种起点上的生育性别选择表明中国的生育转变已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影响因素的作用强于政策因素的生育动力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并进一步从生育结果的角度分析了15~64岁妇女存活子女的性别组合分布状况,指出这一分布明显偏离正常形态且偏离程度越来越高,1990~2010年间生育性别选择使夫妇的生男比率不断增加,"男孩偏好"表现趋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谷祖善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阐述了如何用样本出生性别比估计或推断总体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两样本性别比来检验两个总体性别比之间在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文中给出了出生性别比的标准误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在不同样本出生性别比水平下、不同样本规模的情况下标准误的估计,以及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同时还利用二维交叉表的卡方检验和OddsRatio的卡方检验对两样本所反映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检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比较小的样本(出生人口少于3000人)和人口比较少的总体(总人口少于30万人),均不易于单独计算出生性别比。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川川  陶美娟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了人口性别比失衡对婚姻支付行为的影响。经验分析显示,适婚人口性别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导致彩礼支出显著上涨2.037%,但对嫁妆支出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影响。分样本考察显示,人口性别比失衡对彩礼支出的影响只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中显著。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从夫居文化越盛行的地方,人口性别比失衡对彩礼支出的正向作用越强。最后,本文初步考察了婚姻支付背后的经济动机,发现父母支付的彩礼和嫁妆与子女婚后给予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显著正相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的目的是要探讨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间接和直接原因。其定量分析使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7年11月中旬组织的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中第二期育龄妇女生殖健康调查数据。从理想的孩子性别看,城市存在选择女孩的现象,而农村存在明显的选择男孩的现象。分析发现,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的比例明显高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再次怀孕妇女的比例;同时前者实行人工流产的比例要明显低于后者。以往所生孩子的数量和性别是惟一决定下一个孩子分孩次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它与年龄、民族、受教育状况和婚姻状况无关。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选择性人工流产导致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屈坚定  杜亚平  
文章以“性别人流指数”为量化指标具体反映中国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结果显示,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逐渐增强趋势;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育龄妇女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强度也不一样,其中对农村中女儿户妇女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育龄妇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原因 ,1 95 0年前后以青壮年男性人口为主的大批大陆人口迁入台湾 ,导致台湾部分年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性别比偏高使得处在婚龄段的男性人口成婚困难 ,男性终身不婚率高 ,老年离婚男性比例高 ,以及单身老人处境艰难。性别比偏高还导致婚姻年龄的性别差异扩大 ,经济落后地区女性外流严重。性别比失调的社会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扩散性、年龄上的传递性、社会影响的综合性和问题解决的艰难性等特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汤兆云  马琳  
从198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越过正常值域至今,党和各级政府制订了种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取得的成效甚微。这一时期我国治理工作的特点有:重视禁止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但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比较缺乏;重视目标任务的提出,但落实目标的措施比较缺乏;部门性、专项性规章制度较多,综合性规章制度比较缺乏。今后一段时期内综合治理工作,可以按照避"实"就"虚"、避"难"就"易"的原则,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加大对"两非"行为的打击力度等方面有所作为;而在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传统文化的改变等方面有所不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广州  
文章采用国内外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人口学和统计学两个方面研究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在人口学监测方法研究过程中,通过实证数据总结人口出生性别比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分孩次出生性别比和孩次递进生育性别比的基本变动模式与基本特征。在统计学监测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较小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人口出生性别比二项分布概率估计和贝叶斯估计方法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将贝叶斯方法与其他简单统计方法进行比较,证实在小样本条件下,贝叶斯估计可以达到较好的统计监测目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陈卫  陶涛  蔡菲  杨成钢  宋月萍  陈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翟振武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