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2)
- 2023(1928)
- 2022(1586)
- 2021(1476)
- 2020(1357)
- 2019(2853)
- 2018(2858)
- 2017(4866)
- 2016(3045)
- 2015(3588)
- 2014(3499)
- 2013(3523)
- 2012(3358)
- 2011(3049)
- 2010(2995)
- 2009(2714)
- 2008(2661)
- 2007(2488)
- 2006(2079)
- 2005(1922)
- 学科
- 济(8678)
- 经济(8665)
- 管理(7548)
- 业(6200)
- 企(5002)
- 企业(5002)
- 中国(3834)
- 学(3090)
- 方法(3082)
- 财(2856)
- 农(2838)
- 银(2698)
- 银行(2676)
- 行(2569)
- 融(2554)
- 金融(2554)
- 数学(2519)
- 数学方法(2464)
- 理论(2396)
- 制(2288)
- 地方(2066)
- 业经(1864)
- 务(1746)
- 财务(1735)
- 财务管理(1731)
- 农业(1674)
- 和(1636)
- 企业财务(1624)
- 技术(1579)
- 教育(1555)
- 机构
- 学院(40211)
- 大学(39402)
- 研究(17149)
- 济(13448)
- 中国(13007)
- 经济(12969)
- 管理(12547)
- 科学(11799)
- 农(10979)
- 理学(10170)
- 理学院(10037)
- 所(9942)
- 管理学(9727)
- 管理学院(9660)
- 京(9330)
- 研究所(9061)
- 农业(8792)
- 业大(8229)
- 中心(7602)
- 财(7241)
- 江(6792)
- 技术(6618)
- 省(6567)
- 院(6488)
- 北京(6031)
- 州(5659)
- 农业大学(5408)
- 科学院(5408)
- 财经(5175)
- 范(5164)
共检索到66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庞伯良 彭选明 邓钢桥 庞爱军 柳庆云
用60Coγ射线300Gy处理湘早籼13号/香2B的F2代干种子,经多代选育,育成了优良早籼水稻新品系124,与株1S配制的杂交组合株两优124,在湖南省预试、省区试中表现产量高,一般产量为8000kg/hm2左右,熟期适宜,生育期109d左右,比对照金优402短2~3d,米质较好,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文帮 陈立云 刘国华 肖应辉
培两优 5 0 0是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育性稳定、米质好、株型好、再生能力强的培矮 6 4 S为母本 ,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穗大粒多、米质较好的优良品系 5 0 0为父本进行杂交 ,于 1995年育成的适合作中稻蓄留再生种植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 :该组合头季比汕优 6 3生育期短 4 d,产量相当 ;再生季生育期比汕优 6 3长 7d,增产 1倍左右 ;两季均表现出高产稳产、米质好、田间抗性较强 .2 0 0 2年 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培两优500 再生稻 选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德朗 罗孝和 徐庆国
为选育出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 ,1985年至 1996年用低温敏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母本 ,以新恢复系 5 5 9为父本 ,配组育成了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 5 5 9.该组合参加 2 0 0 0至 2 0 0 1年湖南省中稻超级杂交稻区试 ,平均产量 9.6t/hm2 ,比三系对照组合汕优 6 3增产 5 .3% ;全生育期 135 .4d ,比对照短 3.2d ;抗稻瘟病 ;外观品质、食味品质、碾米品质及再生能力均强于对照 ,并易于制种 .2 0 0 2年 3月已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
关键词:
两系超级杂交水稻 培两优559 选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唐文帮 邓化冰 肖应辉 张桂莲 范科 莫慧 陈立云
【目的】揭示两系杂交水稻C两优系列组合的高产根系特征及根系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两用核不育系C815S配制7个杂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对其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C两优系列组合的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体积、发根力、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a-NA氧化量显著高于对照汕优63。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根系干重、不定根条数、不定根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a-NA氧化量及灌浆期和乳熟期的发根力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表明,抽穗期的不定根数量和根系a-NA氧化量是影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可作为水稻高产栽培和水稻品种遗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强生 朱维云 王婉仪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廷波 孙传清 王象坤
用45个籼粳特异探针对来自美国、非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58个品种进行RFLP分析,明确其籼粳分化程度。研究了双亲籼粳分化差异与生育期杂种优势及株高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双亲籼粳分化差异与生育期杂种优势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株高杂种优势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琨 杨和仙 李绍祥 田玉仙 杨木军 顾坚
利用2002年至2004年云南省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区域试验资料,对云杂5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杂5号产量的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均小于对照品种,因此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c.v.%=9.77)>穗粒数(c.v.%=9.06)>千粒重(c.v.%=2.99);与产量相关程度为:千粒重(r3y=0.9323)>有效穗(r1y=0.8821)>穗粒数(r2y=0.761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千粒重(P3y=0.4895)>有效穗(P1y=0.4715)>穗粒数(P2y=0.1350)。因此云杂5号的优化高产栽培措施应以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兰真 杨会武 杨会民 冯新常
利用早熟大穗品种偃师4号与抗病、灌浆快的大粒品种陕农7859杂交,通过协调穗粒数与千粒重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确定合理的株型模式,选育成高产、稳产、抗病、落黄好、灌浆快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多穗大粒型冬小麦新品种豫麦39号。
关键词:
冬小麦,豫麦39号,育种,株型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邹江石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书化 温圣贤 李泽炳 万经猛 田亚雯 刘灿辉
选用 6个不同来源的籼型核不育系与 7个优良恢复系按 6× 7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 4 2个组合 ,估算了单株产量等 1 2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 :①籼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和其他性状 ,同时受恢复系、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的作用 ;②不育系和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比组合特殊配合力效应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籼型两系杂交水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4品种来源:协青早A×苏恢728产量表现:2004年江苏省区试平均单产625.1kg,比汕优63增产11.3%,达极显著水平,列小组第一位;2005年江苏省区试平均单产542.41kg,较对照汕优63增产14.7%,并列小组第一位;2005年江苏省杂籼生产试验,平均单产494.63kg,比对照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素恩 张香云 耿军义 郭宝生 刘存敬 崔瑞敏 王兆晓
冀优杂69是利用海岛棉、陆地棉种间杂交转基因后代与常规棉杂交育成,其突出表现抗棉铃虫、高产、抗病、优质。2003-2004年在河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较对照品种新棉33B、DP99B分别增产25.4%和33.9%,适宜冀中南棉区及黄河流域同类生态区春播种植。
关键词:
抗虫杂交棉 冀优杂69 选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钦泉 朱旭东
1999年,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不育系T98A与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恢复系R259配组育成杂交晚稻新组合T优259.该组合全生育期110~115 d,产量7.5 t/hm2左右,主要稻米品质达部颁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寒性强,适应性广,于2003年3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关键词:
杂交晚稻 T优259 选育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钦泉 朱旭东 严秋平
2001年,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优质不育系T98A与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优质恢复系R115配组,育成杂交晚稻新组合T优115.该组合全生育期112~114d,单位产量7.5t/hm2左右,主要稻米品质性状达部颁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寒性强,适应性较广,于2006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种权保护.
关键词:
杂交晚稻 T优115 选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川根 李霞 陈国祥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是中国超级稻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与其亲本籼稻9311和之前大面积种植的当家杂交籼稻汕优63相比,具有明显的产量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近15年来累计种植面积遥居杂交稻首位。两优培九稻谷产量高的生物学基础是源于优良光合特性而获得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因此,研究其光合特性及其生理基础,有助于了解高产杂交稻生长优势的光合特征和利用探索性育种技术提高水稻光合性能,为杂交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多年较系统的研究发现,与9311和汕优63相比,两优培九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