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41)
2023(2110)
2022(1880)
2021(1617)
2020(1422)
2019(3165)
2018(3101)
2017(5899)
2016(3369)
2015(3605)
2014(3574)
2013(3583)
2012(3242)
2011(3037)
2010(3062)
2009(2638)
2008(2481)
2007(2198)
2006(1910)
2005(1685)
作者
(11862)
(10012)
(9878)
(9195)
(6082)
(4884)
(4408)
(4076)
(3731)
(3514)
(3416)
(3415)
(3335)
(3123)
(3088)
(3047)
(3033)
(2884)
(2822)
(2804)
(2504)
(2422)
(2393)
(2304)
(2200)
(2138)
(2103)
(2096)
(2072)
(2041)
学科
(12983)
经济(12978)
(7007)
方法(6914)
管理(6694)
数学(6462)
数学方法(6408)
(4562)
(4518)
企业(4518)
(3653)
农业(3056)
环境(2575)
业经(2487)
中国(2382)
(2239)
贸易(2239)
资源(2225)
(2165)
土地(2162)
地方(2152)
(2148)
(1906)
(1901)
玉米(1884)
技术(1763)
(1744)
(1730)
玉蜀黍(1725)
(1725)
机构
大学(49447)
学院(49437)
研究(18888)
(18013)
经济(17621)
管理(17556)
(16871)
理学(15654)
理学院(15391)
管理学(15031)
管理学院(14953)
科学(14510)
农业(13955)
业大(12864)
中国(12787)
(11013)
(10912)
研究所(10310)
农业大学(9694)
中心(8242)
(7458)
科学院(7251)
(7162)
(6853)
(6692)
(6579)
师范(6575)
北京(6516)
(6317)
(6241)
基金
项目(37818)
科学(29006)
基金(27326)
(26027)
国家(25839)
研究(23373)
科学基金(20977)
(15530)
基金项目(15046)
自然(14995)
自然科(14652)
自然科学(14647)
社会(14511)
自然科学基金(14395)
社会科(13853)
社会科学(13848)
(13600)
教育(10820)
资助(10634)
计划(8976)
重点(8917)
编号(8879)
科技(8391)
(8287)
(8042)
(7946)
(7533)
科研(7515)
创新(7468)
(7259)
期刊
(17404)
经济(17404)
(14823)
学报(13665)
中国(10971)
科学(10947)
研究(10653)
农业(10501)
大学(8968)
学学(8594)
(6040)
管理(4974)
业大(4483)
教育(4293)
资源(4278)
(4051)
农业大学(3983)
中国农业(3698)
技术(3591)
(3299)
业经(2882)
图书(2875)
科技(2832)
自然(2658)
经济研究(2585)
问题(2515)
财经(2401)
技术经济(2392)
统计(2225)
林业(2212)
共检索到67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鹏  董树亭  李少昆  张吉旺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围绕玉米高产,国内学者在栽培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各地培创了一批玉米高产纪录,仅2006—2010年就有159个地块的玉米籽粒产量达到15 000 kg·hm(-2)以上[1],这些高产田块出现显著提升了中国玉米的高产水平,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了不同生态区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仁和  王博新  杨永红  杨晓军  马向峰  张兴华  郝引川  薛吉全  
【目的】探明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栽培下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特征,为陕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玉米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个栽培处理,于2013—2015年在陕西灌溉春玉米试验站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玉米产量等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与SPAD值、产量构成特性。【结果】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玉米籽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1.1、13.1和16.1 t·hm(-2),与普通大田栽培(对照)比,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籽粒产量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臧贺藏  王言景  张杰  冯晓  胡峰  赵晴  李国强  郑国清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乙  王洪章  刘鹏  董树亭  赵久然  王荣焕  张吉旺  赵斌  李耕  刘月娥  
【目的】研究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与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探明根系形态特征与氮素吸收能力对玉米高产性能的影响,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36°18′N,117°12′E)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以京科968(JK968)、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设置两个氮素水平,施氮量分别为1.5 g/plant(LN)和4.5 g/plant(HN),在抽雄期(V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漆栋良  吴雪  胡田田  
【目的】垄植沟灌技术在西北内陆地区应用广泛,但往往施氮方式单一,在大田常规沟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方式下根系的生长分布及产量和氮素利用规律,探求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沟灌条件下合理施氮方法。【方法】以金穗4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垄植沟灌技术,设均匀沟氮(CN,即两侧沟同时均匀施氮)、交替施氮(AN,即两侧沟交替施氮)和固定施氮(FN,即始终给一侧沟施氮)3种处理。各处理施氮量均为200 kgN·hm-2,氮肥选用尿素,分3次开沟施入,基施50%,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各追肥25%;磷肥选用过磷酸钙,作为底肥开沟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广凯  宋祥云  刘树堂  南镇武  姜雯  
为了探讨非石灰性潮土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基于连续进行36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利用15N示踪法研究了长期施有机肥及其配施氮肥对小麦-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低量有机肥(M1)氮素利用率最高为53.15%,其次为低有机肥配施低氮(M1N1)处理51.52%,分别比对照(CK)增加了24.33%,20.51%;长期施用高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M2N2)处理,氮素残留率最高为40.07%,其次为高量有机肥配施低量氮肥(M2N1)为37.07%,分别比CK增加了42.5%,31.83%;单施低量有机肥(M1)处理的氮素损失率最低为10.84%,比C...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申丽霞  王璞  兰林旺  孙西欢  
以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67 500株/hm2)、高(82 500株/hm2)密度下,氮肥对玉米单株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并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的。适量施氮,可促进顶部子粒发育,减少败育,使秃尖缩短、瘪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促进植物体吸收的氮素高效地向籽粒中分配,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为籽粒形成提供充足的光合碳量,并促进营养体碳氮向子粒运转。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敬锋  刘鹏  赵秉强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明  杨吉顺  李耕  
【目的】比较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夏玉米的根系时空分布特性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探讨玉米氮高效的生理机制。【方法】以氮高效玉米杂交种蠡玉13(LY13)和氮低效玉米杂交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以大田箱式土柱栽培方式,研究两个氮素水平下(0和4.29 g N/plant)玉米根系时空分布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LY13开花后具有较高的根系干重,根冠比显著高于LD981(P<0.05),土壤深层根系分布多,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后期根系活力高,根系功能期长,导致其库容量大,库调节能力强,氮素积累总量高,氮素转移率、贡献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LD981(P<0.05),施氮条件下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邵国庆  李增嘉  宁堂原  张民  焦念元  韩宾  白美  李洪杰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永军  吕艳杰  刘慧涛  边少锋  王立春  
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主要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常年种植面积约15 732万hm2,总产量为10 335万t左右,分别占全国玉米总播种面积的37.3%和总产的40.2%[1],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3]。在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用地数量与质量矛盾日益突出的全球背景下,粮食总产进一步增加必须依靠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4-6]。然而,东北黑土地农田长期玉米连作,产量不断提高主要依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喜全  王成根  盛良学  乔德良  罗建国  
以南方双季稻田改种春玉米杂交晚稻这一新型水旱轮作制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稻田春玉米不同施肥水平、不同追肥次数及不同追肥时间的效果。结果表明 :稻田春玉米最佳施氮量为 30 0 kg/ hm2 左右 ,以二次肥 (即基肥和穗肥各占一半 )较为省工。穗肥以 9— 10叶全展时施用增产效果较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高峻岭  魏由庆  崔光泉  
本试验采用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肥、磷肥、密度三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获得了夏玉米亩产高于600公斤同时亩净产值超过250元的优化栽培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三个因素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磷肥、氮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萍萍  陆建飞  章熙谷  卞新民  
麦玉米稻三熟制与麦稻两熟制相比增产24.4%。但由于目前推行的玉米育苗移栽的技术体系,劳动投入量较高,因此三熟制的净产值比两熟制仅增加2.7%,劳动生产率三熟比两熟制低20.7%。为使三熟制高产、高效同步,应采取省工栽培技术、挖掘三熟制的增产潜力等技术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靳立斌  张吉旺  李波  崔海岩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目的】研究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特性,探讨高产高效形成的生理机制,为夏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播种方式、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综合农艺管理措施的合理优化,设置综合生产管理(MT)和施氮量试验(NT),研究探讨高产高效夏玉米的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施氮量试验中,施氮184.5 kg.hm-2(N2)时,产量、穗位及底层透光率达到最高,超过这一水平,产量、透光率和净光合速率均有所降低。综合生产管理中,再高产高效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从大喇叭口期(V12)到抽雄后6周(6WAT)始终维持在4.4以上,生育后期下降缓慢;穗位及底层透光率以及茎粗、穗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炳南  朱凤文  杨威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在乾安和前郭县选用15hm2耕地采用滴灌灌溉、地膜覆盖、大垄双行、高产品种、合理施肥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变雨养农业为雨养农业和设施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达到了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