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0)
2023(6335)
2022(5303)
2021(4797)
2020(3996)
2019(8771)
2018(8506)
2017(15139)
2016(8965)
2015(9807)
2014(9338)
2013(8873)
2012(8122)
2011(7349)
2010(7170)
2009(6201)
2008(6165)
2007(5262)
2006(4445)
2005(3620)
作者
(29880)
(24943)
(24934)
(23413)
(15835)
(12448)
(10902)
(9991)
(9527)
(8923)
(8741)
(8298)
(8197)
(8188)
(8144)
(7752)
(7506)
(7447)
(7183)
(7138)
(6801)
(6274)
(6016)
(5855)
(5641)
(5626)
(5608)
(5449)
(5308)
(5214)
学科
(27385)
经济(27352)
(22481)
管理(21927)
(16770)
企业(16770)
方法(13394)
数学(12050)
数学方法(11939)
(10177)
(8892)
中国(7782)
(7718)
(7223)
贸易(7222)
(7054)
农业(6934)
业经(6541)
理论(6174)
技术(6020)
教育(5222)
(5164)
环境(4999)
教学(4879)
(4851)
财务(4849)
财务管理(4844)
企业财务(4630)
(4462)
地方(4280)
机构
学院(125274)
大学(123962)
研究(46844)
(44179)
经济(43318)
管理(42270)
(39080)
理学(37674)
理学院(37148)
管理学(36229)
管理学院(36051)
科学(34777)
农业(31803)
中国(30895)
业大(30060)
(26775)
(26319)
研究所(25189)
农业大学(21462)
中心(20106)
(18637)
(17841)
(17591)
技术(17117)
(16757)
(16511)
(16333)
科学院(16084)
北京(15886)
(15641)
基金
项目(95505)
科学(72215)
基金(67566)
(64825)
国家(64309)
研究(59347)
科学基金(52066)
(39766)
自然(37759)
自然科(36920)
自然科学(36901)
基金项目(36484)
自然科学基金(36272)
社会(36057)
(34250)
社会科(34122)
社会科学(34111)
教育(28928)
资助(26892)
重点(22749)
计划(22278)
编号(22191)
科技(20920)
(20766)
(20168)
(19629)
创新(19419)
科研(19239)
(19237)
(18304)
期刊
(41381)
经济(41381)
学报(35974)
(35169)
研究(29641)
科学(26989)
中国(26039)
大学(24972)
农业(24329)
学学(24216)
教育(16061)
(13976)
管理(13436)
(12911)
业大(11835)
农业大学(10076)
技术(9665)
(8895)
科技(7810)
业经(7758)
林业(7480)
经济研究(7446)
财经(7208)
(7098)
金融(7098)
中国农业(6931)
自然(6550)
(6168)
资源(6004)
问题(5822)
共检索到170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霍中洋  李杰  许轲  戴其根  魏海燕  龚金龙  张洪程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方式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3种类型水稻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为材料,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条件下手栽、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水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并对米质性状与灌浆结实期的温光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糙米率在不同种植方式间没有明显差异,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早熟晚粳手栽>机插>直播,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2)垩白率手栽>机插>直播,垩白大小机插>手栽>直播,垩白度早熟晚粳和常规迟熟中粳手栽>机插>直播,中熟中粳和杂交迟熟中粳机插>手栽>直播;(3)直链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辉  马群  李国业  杨雄  李雪侨  殷春渊  李敏  张庆  张洪程  戴其根  魏海燕  
【目的】研究4种氮肥水平下粳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0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指标的差异以及各指标与食味值的关系,并对食味值的氮素敏感性及其品种类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1)在施氮量0—300kg·hm-2范围内,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随施氮量增加而有所下降。(2)生育类型间,胶稠度随着生育期的延迟而略有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随生育期的延迟呈上升趋势。(3)根据食味值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供试品种可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并据此推荐了利于生产实践中改善蒸煮食味品质的两类品种: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璐璐  刘正辉  丁艳锋  王绍华  王强盛  李刚华  
【目的】探讨水培条件下,硫素营养对粳稻稻米品质的改善作用,明确其品质指标随硫素浓度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以期提高人们对硫肥的重视,为硫肥的精确合理施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粳稻武粳15和武育粳3号为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硫素营养对粳稻稻米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在适宜营养液硫浓度下,武粳15和武育粳3号的稻米品质得到显著改善。武粳15和武育粳3号分别在200μmol·L-1和260μmol·L-1硫浓度处理下,加工品质、外观品质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相比,胶稠度分别增加了12.1mm和8.4mm。在米粉糊化特性上,武粳15在200μmol·L-1硫处理的米粉峰值粘度较对照增加143cP,消减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咏梅  高鹏旭  赵春华  贺长树  陈远伟  杨庭春  李玉梅  卢义宣  
选用旱稻品种IRAT109和水稻品种越富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110个株系)及其亲本,在水、旱2种条件下种植,对各品种稻米的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和RVA谱特征值)和外观品质(粒长、粒宽、垩白率、百粒重)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显著性分析,为抗旱育种和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粒宽和百粒重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大,土壤水分对粒长、垩白率、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在旱地种植亲本和各品系的粒长、粒宽和百粒重的均值均小于水田种植,而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率均大于水田种植;稻米淀粉黏滞性(RVA谱)特征谱中冷胶黏度(CPV)、消碱值(SBV)、回复值(CSV)受土壤水分胁迫影响较大,土壤水分对糊化温度(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杰  张洪程  董洋阳  倪晓诚  杨波  龚金龙  常勇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目的】研究稻麦两熟制下,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品种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栽培方式及配套品种的科学选用与区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和中熟中粳4种类型品种(含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两种)为材料,采用手栽、机插和直播3种栽培方式,在苏南太湖稻区常熟(31.4°N)、苏中里下河稻区姜堰(32.3°N)与兴化(32.6°N)和苏北淮北稻区东海(34.5°N)3个不同生态区,比较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最高,直播最低;与手栽相比,机插和直播每667 m2分别减产20—50 kg和8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李国业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梁玉刚  张启飞  周晶  李阳  谭长龙  黄璜  
为实现中国水稻种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一季主产区的粮食增产渠道。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再生稻、早稻和晚稻的稻米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早稻和晚稻相比,再生稻实现农药零输入,减少肥料和灌溉水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保持经济效益稳定;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稻米粒形、垩白率和垩白面积,增加稻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总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品质。再生稻符合水稻轻简栽培和农业资源较少投入的要求,实现"种植一季,收获两季",拓宽粮食生产渠道,对中国粮食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萍  邵国军  吕文彦  王伯伦  贾艳  
以辽宁省主栽品种为试材,以减产程度对品种耐旱性进行强、中、弱分类,研究了节水栽培对不同抗旱类型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节水栽培时,总体而言,稻米的整精米率、长宽比降低;强耐旱品种AC%升高,不耐旱品种AC%降低;垩白粒率与垩白面积的变化较复杂,不同抗旱类型间及同一类型内品种间均存在增减变化。GT与GC在不同品种间无一致性反应,并且平均变幅较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禹盛苗  许德海  林贤青  
早、晚直播稻和抛栽稻与常规的移栽稻相比,两种栽培方式在高产特性上具有相似性,与常规移栽法不同的特点是,营养生长期缩短,主茎叶片数减少,植株变矮;分蘖早而多,早发优势明显,够苗期早,分蘖成穗率较低,分蘖穗经济性状较好;中后期个体生长健壮,绿叶面积大,通风透光性能好,生物产量高;有效穗数多,但下层穗比例高,穗型偏小。因此,在确保多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是直播和抛栽稻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强  荣湘民  朱红梅  彭建伟  卢向阳  陈静彬  
为了给高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氮素代谢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两个高蛋白水稻品种 (组合 )湘早籼 2 4号和威优 5 6的叶片、茎鞘、籽粒、糙米的全氮和蛋白氮含量 ,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活性明显高于相应对照品种 (组合 )湘早籼 13号、中优早 81号和金优 974;湘早籼 2 4号籽粒蛋白质产量明显高于其对照品种 .三壮三高栽培法有助于水稻对氮素的吸收、转运、累积和再利用 ,有利于提高糙米的全氮、蛋白氮含量及籽粒蛋白质产量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荣湘民  刘强  彭建伟  朱红梅  陈静彬  
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根系特征的差异 ,加速高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合理栽培 ,于 1999至 2 0 0 0年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 .结果表明 :高蛋白水稻品种 (组合 )湘早籼 2 4号和威优 5 6根系的干重、α 萘胺氧化力、7种金属养分离子的吸收量在水稻 5个生育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湘早籼 13号、中优早 81号和金优 974 .三壮三高栽培法可明显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提高水稻根系的α 萘胺氧化力和金属养分离子的吸收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竹青  徐运清  黄天芳  邹礼平  李德华  周亚洲  杨泽敏  
为了研究栽植地域变化对太子稻光合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太子米主产区和对照地区进行了异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栽植地域,太子稻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如光量子(PAR)、CO2浓度、气温(Ta)和叶片温度(Tl)]有极显著差异。异地栽培对剑叶面积、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剑叶细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不同栽植地域生产的太子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均有极显著的差异。太子稻在主产区栽植稻米米质优良,在主产区外种植米质变劣;但对照品种在太子稻主产区种植米质得到改善。相关分析表明,太子米品质指标间有复杂的相关关系,其中糙米率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浚  俞炳杲  王万超  宋令荣  李坤阳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切除玉米(掖单6号)雄性花序和果穗以及应用5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去雄的花轴切口等方法,分析比较了这些处理对植物顶叶和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穗位叶为界,生殖生长前期,与下部叶片由下而上逐步褪绿的同时.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仍继续增加至抽雄后30d才开始大幅度下降.整个生殖生长期间,越近果穗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越稳定,雄性花序可促进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果穗在抽穗后30d内可延缓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下降.ABA和乙烯利可抑制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它们与BA、GA3和NAA的作用相反.作者还从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相互作用的角度对玉米整株叶片衰老顺序作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邓飞  王丽  任万军  刘代银  杨文钰  
【目的】明确水稻氮素积累特性及生产效率与生态条件、栽植方式及二者互作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区组多点试验设计,研究了秧龄和移栽方式对四川不同生态稻区水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3个生态点中,高光照、低土壤肥力的仁寿点,其植株含氮量和氮素积累量较低,氮素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则显著高于雅安和郫县。不同栽植方式间,50 d秧龄移栽提高了拔节-抽穗阶段氮素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促进抽穗后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单苗优化定抛加快了拔节前和抽穗后氮素积累,提高植株氮素总量。相关分析表明,仁寿水稻产量与播种-拔节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叶片氮素转运呈显著水平以上正相关;郫县产量与抽穗-成熟阶段氮素积累量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