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7)
2023(4204)
2022(3439)
2021(2934)
2020(2421)
2019(5279)
2018(5268)
2017(9595)
2016(5064)
2015(5749)
2014(5912)
2013(5893)
2012(5853)
2011(5590)
2010(5990)
2009(5620)
2008(5438)
2007(5069)
2006(4715)
2005(4446)
作者
(17952)
(15289)
(15170)
(14353)
(9651)
(7075)
(6701)
(5987)
(5645)
(5442)
(5398)
(4978)
(4862)
(4811)
(4754)
(4594)
(4525)
(4273)
(4221)
(4160)
(3924)
(3729)
(3671)
(3663)
(3454)
(3435)
(3263)
(3185)
(3109)
(3075)
学科
(48997)
经济(48979)
地方(14008)
管理(13487)
方法(12893)
数学(11601)
数学方法(11444)
地方经济(11374)
(8960)
(8110)
中国(7858)
业经(7204)
(6968)
企业(6968)
经济学(6184)
(5416)
环境(5376)
产业(4752)
(4696)
金融(4695)
(4622)
(4582)
(4443)
(4376)
(4330)
资源(4270)
总论(4217)
信息(4157)
理论(4112)
农业(3986)
机构
学院(87115)
大学(85363)
(46204)
经济(45378)
研究(35872)
管理(27908)
中国(25949)
理学(23260)
理学院(22945)
管理学(22431)
管理学院(22267)
科学(21261)
(19574)
(18395)
(18296)
研究所(17638)
(16066)
经济学(15879)
中心(14988)
财经(14436)
经济学院(13915)
(13380)
(12909)
科学院(12659)
农业(12624)
业大(12269)
(12010)
北京(11996)
(11584)
(10717)
基金
项目(51134)
科学(38832)
基金(36103)
研究(35537)
(32419)
国家(32177)
科学基金(26190)
社会(23674)
社会科(22540)
社会科学(22533)
(20501)
基金项目(17946)
(16538)
资助(15832)
自然(15822)
自然科(15416)
自然科学(15410)
教育(15317)
自然科学基金(15093)
编号(12886)
(12778)
重点(11891)
(11630)
经济(11526)
(10749)
成果(10699)
发展(10399)
国家社会(10398)
(10280)
(9894)
期刊
(60242)
经济(60242)
研究(29211)
中国(17381)
(15366)
学报(15093)
(14167)
管理(12590)
科学(12442)
经济研究(10972)
大学(10334)
农业(10193)
学学(10115)
技术(9352)
财经(8347)
(7559)
金融(7559)
(7423)
问题(7219)
技术经济(6774)
业经(6737)
统计(6569)
(5736)
世界(5516)
(5331)
(5110)
教育(5106)
决策(5087)
经济问题(4740)
国际(4658)
共检索到142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济麦22(原代号984121)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广适中筋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和2007年1月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鲁农审2006050号和国审麦2006018。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片较窄,起身拔节偏晚,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多。穗层整齐,纺锤形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株形紧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鄂麦22(原代号为40019)是襄樊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用鄂恩1号变异株与荆州323杂交,经系谱法选择培育的优质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04年4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丰产、较稳产,农艺性状和籽粒商品性均好,适用于当前粮食优质品种推广的需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强生  朱维云  王婉仪  
充分利用本区灌浆期光温条件优势及大粒亲本资源,积极协调穗粒数较多与熟期及抗寒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是京冬6号突破高产的主要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美荣  李岩华  张俊灵  王瑞生  王国红  申淑珍  
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中,采用渐近杂交法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的组合,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为杂种后代基因型的潜在遗传特性的充分表达和选择提供了条件,使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大了选择压力和频率,提高了选种质量和效率,为选育抗旱、高产、稳产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秀敏  谢俊良  孙书娈  乔文臣  孟祥海  
采用单交与回交相结合的方式和水旱交替的选择方法,经异地异种条件定向培育,田间自然与模拟限水抗旱节水性以及抗病性专业鉴定,选育成了多穗抗倒、抗病、抗旱节水、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衡4041,适宜黑龙港缺水区及冀中南高产麦区黄淮北片部分冬麦区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兰真  杨会武  杨会民  冯新常  
利用早熟大穗品种偃师4号与抗病、灌浆快的大粒品种陕农7859杂交,通过协调穗粒数与千粒重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确定合理的株型模式,选育成高产、稳产、抗病、落黄好、灌浆快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多穗大粒型冬小麦新品种豫麦39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邦发  
绵阳26是以自创的“连续优势型”及“稳一攻二法”选育方法与技术培育成功的一个优良小麦新品种。“连续优势型”选育方法就是指:在遗传资源复合聚敛远缘基因的基础上,选择最新最优材料作亲本,设定超亲本,对照种和最优品种作为多重单株选择标准,加大对后代的选择压和淘汰力度,自早世代起在小麦早、中、晚整个生育过程中,连续多代定向选择各时期都具备有优势的“连续优势型”个体,并稳定其中一个因素,主攻另外两个因素的提高,从而获得优于对照,较易实现育种目标的新品种。绵阳26成功地实践了上述方法与技术。突破了集“多抗、丰产、优质、广适”于一体的育种难关。一投入生产,深受种子、粮食、加工、营销等行业及广大农民欢迎,至1...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超高产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系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白度)、超高产、广适型小麦新品种,其杂交组合为鲁麦23×临9015,2006年8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鲁农审2006046号,2006年1月1日通过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为CNA002514E。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继新  袁振东  
京核一号冬小麦品种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通过阶梯杂文选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旱、抗寒、抗病、高产、稳产、白粒优质、千粒重高等优点。体现了太谷核不育小麦能集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的理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希景  
采用派生系统法连续强化选择育成小麦新品种邯优 34 75,测定表明 ,该品种符合优质麦标准。生产试验表明 ,该品种在一般条件下可达到 74 85kg/hm2 ,高产时可达到 880 0kg/hm2 ,从而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的良好结合。示范试验表明 ,该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因此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23品种来源:84WR(21)-4-2×洛8912产量表现:2004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预试,平均单产5323.5kg/hm2,2004—2006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麦区试,平均单产4539.75kg/hm2。1999—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单产3470.4kg/hm2。2003—2006年度示范种植,平均单产3618.9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德荣  王慧  刘巧  朱冬梅  张晓  吕国锋  张晓祥  江伟  李曼  
【目的】研究小麦品种(系)播种-拔节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发育特性,探讨在育种中聚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迟播早熟高产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在2012—2013和2013—2014年,通过比较共计18个小麦新品系及生产上部分推广品种的冬前及越冬期单株叶片数、茎蘖数,籽粒灌浆特性相关指标等,筛选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系);2014—2015年,在适期播种(11月5日)和迟播(11月19日)条件下,研究扬麦16和其他4个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结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分析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品种扬麦16迟播高产的生长发育机理。【结果】2012—2013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叶片数、茎蘖数均较高,显著高于镇10216,具有前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后期灌浆速率较慢;宁09-118和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灌浆持续时间长,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具有后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前期生长发育较慢。2013—2014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茎蘖数均表现较高,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最高,理论粒重最大,2个品系继续分别表现出前端和后端快速发育特性;扬麦16冬前茎蘖数高于富F101,越冬期茎蘖数与富F101无显著差异;后期最大灌浆速率大于2.0 mg/(粒·d),与镇10216差异不显著,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较好地结合了两端快速发育的特性。2014—2015年,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最大,显著高于宁麦13;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扬麦16产量低于扬麦22,与扬麦20、扬麦23和宁麦13差异不显著,但在迟播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扬麦20、宁麦13,与扬麦22、扬麦23无显著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减产幅度最小,减产5.2%,千粒重高而稳定,达40 g以上。【结论】品种间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能够实现迟播高产,同时保证适期播种取得较高产量。扬麦16冬前生长发育快,越冬期能保持一定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快速灌浆持续时间长,平均灌浆速率、峰值灌浆速率大,粒重高;迟播早熟高产,这是其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曲正伟  周春菊  诸葛爱燕  谢波  茹颜飞  李彦  
通过大田试验,着重研究了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灌浆结实期的冠层温度和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结果表明:在小麦灌浆结实期间,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良的冷温特性,其冠层温度持续偏低,甚至低于冷型对照品种小偃6号,它的其他性状如旗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等指标优于暖型品种,一些指标亦优于小偃6号,在灌浆结实后期表现尤为明显,显示出长4640、长6878和长6154有着优异的冷温特性,以长6154表现更为明显。为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佩度  张守忠  王秀娥  王苏玲  周波  冯祎高  刘大钧  
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 ,以本所育成的高抗白粉病普通小麦簇毛麦 6VS/ 6AL易位系与丰产适应性好的扬麦 15 8杂交 ,再用扬麦 15 8回交 ,通过连续多代抗白粉病鉴定、外源易位染色体分子、细胞遗传学追踪和农艺性状鉴定 ,选育出高抗白粉病的高产新品系南农 9918。经 2年区域试验和 1年生产试验 ,该品系均表现高抗白粉病 ,具有穗大、粒重的特点 ,较对照品种扬麦 15 8增产 1 88%~ 2 2 0 %。 2 0 0 2年 8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正式定名为南农 9918。该品种较好地综合了簇毛麦高抗白粉病及扬麦 15 8的丰产适应性 ,适于长江中下游麦区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赵晓农  钟冠昌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经细胞学鉴定,创造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新种质。然后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将八倍体小偃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培育出优质小麦品种早优504和小偃503。这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8和165g/kg,沉淀值分别为37.9和46.4mL,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96和340g/kg,稳定时间分别为3.5和13.0min。综合抗病性好,成熟早,产量高。早优504平均产量5250kg/hm2,最高产量6225kg/hm2。小偃50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70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