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3)
2023(1853)
2022(1686)
2021(1560)
2020(1442)
2019(3158)
2018(3246)
2017(5687)
2016(3525)
2015(3919)
2014(3974)
2013(3976)
2012(3949)
2011(3473)
2010(3614)
2009(3301)
2008(3528)
2007(3272)
2006(2750)
2005(2504)
作者
(12990)
(11007)
(10905)
(10116)
(6672)
(5386)
(4871)
(4313)
(4064)
(3990)
(3771)
(3545)
(3485)
(3473)
(3430)
(3429)
(3220)
(3178)
(3166)
(3025)
(2827)
(2794)
(2628)
(2466)
(2465)
(2381)
(2357)
(2328)
(2317)
(2305)
学科
(11267)
经济(11259)
管理(10602)
(10330)
(9367)
企业(9367)
(5778)
(4853)
财务(4847)
财务管理(4837)
企业财务(4609)
方法(4209)
(3808)
(3399)
数学(3324)
数学方法(3245)
(2822)
中国(2695)
(2603)
银行(2561)
(2496)
贸易(2493)
业经(2445)
(2428)
(2347)
(2178)
金融(2178)
(2068)
(2053)
(2045)
机构
学院(49605)
大学(49218)
研究(23931)
中国(18097)
科学(17243)
(16807)
经济(16349)
(16191)
(15051)
管理(14408)
研究所(13751)
农业(13156)
(12833)
理学(11829)
业大(11612)
理学院(11569)
管理学(11158)
管理学院(11073)
中心(10234)
(9079)
科学院(8964)
(8626)
北京(8507)
(8450)
农业大学(8067)
(8021)
(7973)
(7877)
实验(7163)
(6978)
基金
项目(33254)
科学(24451)
(23577)
基金(23427)
国家(23417)
研究(19213)
科学基金(17962)
自然(14383)
自然科(14013)
自然科学(14009)
自然科学基金(13739)
(13063)
基金项目(12312)
(12001)
资助(10074)
社会(9879)
社会科(9263)
社会科学(9258)
计划(8746)
重点(8660)
教育(8440)
科技(8434)
编号(7045)
(6972)
科研(6926)
(6817)
专项(6502)
(6498)
(6403)
创新(6228)
期刊
(20230)
经济(20230)
(14997)
学报(14832)
研究(13691)
中国(12061)
科学(11508)
农业(9898)
大学(9493)
学学(9202)
(8467)
(6541)
管理(6468)
(5275)
金融(5275)
业大(4444)
林业(3821)
资源(3673)
教育(3646)
(3547)
农业大学(3496)
中国农业(3402)
经济研究(3321)
会计(3210)
技术(3129)
财经(3119)
财会(3014)
国际(3003)
自然(2949)
世界(2892)
共检索到82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马瑞昆  蹇家利  贾秀领  刘淑贞  
1986~1990四个年度研究结果显示,叶水势日变化因供水及生育时期而不同。黎明前叶水势随生育进程而变化,开花期出现明显低谷,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不一致;午后叶水势具有规律的阶段性变化,且因不同水文年型出现年际间差异。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呈曲线关系,随生育进程,叶水势与深层土壤水分的相关性增强。开花期叶水势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前控式节水栽培可通过渗透调节维持较高膨压而高产。提出了不同水文年型高产节水主要生育期午后叶水势下限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进考  张士昌  何明琦  史占良  刘彦军  底瑞耀  蔡欣  傅晓艺  
在高肥地力条件下,通过5年不同气候年型,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灌水研究。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均较干旱处理增产达显著水平。2~4水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小麦生产中节水潜力巨大。干旱年产量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递增,平水年1~4水处理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略有增加,丰水年不灌水的处理产量达到7 500 kg/hm2以上,灌1~2水达到了8 250 kg/hm2以上,2水以后则不增产,甚至减产,说明丰水年过多灌水对产量不利。不同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下降,0~4水分别为18.29,16.62,15.53,14.62和13.18(kg/(hm2.mm))。不同品种间抗旱节水能力差异显著。晋麦47...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树安  兰林旺  周殿玺  王志敏  王璞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忠  龚元石  
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作物和气象资料,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研究了冬小麦农田水分循环规律及其节水调控机理。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生育期间需水量远小于降雨量,必须通过灌溉才能获得较好产量;在冬小麦需水量为586~661mm,生育期内降水量为33~89mm 的条件下,需灌溉210~240mm,不但可以充分利用降雨,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土壤水分,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达1.50~1.71kg·m~(-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金凤  赵广才  张保军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范仲卿  
为探索化控在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创建体系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系)中麦175和轮选5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化控剂吨田宝后冬小麦产量、品质及旗叶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起身期+拔节期(B2)处理在小麦生育后期(第35天)能更有效抑制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氮素含量的降解,延长叶片功能期,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化控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喷施化控剂的3个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喷);在品质指标中,沉降值和吸水率均以起身期+拔节期(B2)处理显著高于B0(不喷)、B1(冬前苗期+起身期)两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永平  王志敏  王璞  赵明  
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小麦群体光合的变化,并突出考察了非叶器官光合性能特征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群体非叶器官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灌水量增加,群体绿色面积中非叶器官面积比例减小;与旗叶相比,非叶器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F_v/F_m值、净光合速率均较低,但光合功能期较长,在灌浆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在旗叶节以上器官光合物质对穗粒重的总贡献率中,非叶器官光合贡献的比例占70%~80%,且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大。节水高产群体开花后总绿色面积大,其中非叶绿色面积比例高,而单茎叶面积较小,叶层透光好,群体光合速率和WUE均较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秀敏  谢俊良  孙书娈  乔文臣  孟祥海  
采用单交与回交相结合的方式和水旱交替的选择方法,经异地异种条件定向培育,田间自然与模拟限水抗旱节水性以及抗病性专业鉴定,选育成了多穗抗倒、抗病、抗旱节水、适应性强、高产稳产的新品种衡4041,适宜黑龙港缺水区及冀中南高产麦区黄淮北片部分冬麦区种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玉峰  杨武德  白晶晶  王大成  牛波  冯美臣  
目的揭示冬小麦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特点,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盆栽水肥和田间肥料试验数据建立冬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关于土壤水分含量及氮磷肥的单因素和两因素效应函数,通过对函数曲线变化状态及其特点的分析,揭示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水肥条件下的协同变化特点及其条件,并据此确定各种条件下高产优质的水肥管理方案。结果低肥和中肥(或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0%)条件下,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随土壤水分含量(或施氮量)增加的曲线分别为凸型和凹型。蛋白质含量最低值和产量最高值之间对应的施氮量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和60%条件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叶德练  齐瑞娟  张明才  李召虎  
为了探讨节水灌溉下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在华北平原旋耕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常规灌溉W1、节水灌溉W2和无灌溉W3,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溉量分别为150,75,0 mm)对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灌溉量可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基础呼吸。随着灌溉量的减少,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之降低;而W3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土壤含水量随灌溉量的减少而降低。水分胁迫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但有降低铵态氮含量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德奇  季书勤  李向东  王汉芳  吕凤荣  
采用管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调控技术对冬小麦根系和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结合田间试验的产量和品质表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范围内,约占总根量的50%;在底墒条件充足的情况下,不浇越冬水,适期控水有利于根系的下扎,1水和2水处理灌浆期根系的增加主要表现在100~200 cm土层;在小麦生育期控越冬水、浇灌浆水可以提高根系活力,灌浆水的投入使100~200 cm土层根系在灌浆期仍然保持较高活力,同时提高了旗叶光合速率,保持了旗叶和倒二叶的绿叶面积,有利于小麦籽粒质量增加。因此,通过适期调控水分供应,重视拔节水和灌浆水的投入,不仅利于小麦良好群体结构的形成、促进籽粒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飞  臧秀旺  黄保荣  何钟佩  
研究了灌浆期高温胁迫条件对冬小麦叶源、库器官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叶源、库活性显著降低。高温胁迫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子粒蔗糖酶的活性 ,降低子粒可溶性糖含量 ,胁迫发生初期子粒ATP酶的活性迅速降低 ;高温胁迫导致冬小麦的旗叶MDA含量、脯氨酸含量上升。适当的调节剂处理能显著改变高温胁迫条件下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 ,显著抑制高温胁迫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的下降 ,延缓叶片衰老的进程 ,对保持叶源、库器官的生理活性有显著的作用 ,协调源库关系 ,降低高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程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利平  巴比江  甄文超  宋秉彝  
根据 1997- 0 9— 2 0 0 0 - 0 6在北京市昌平县北郊农场进行的冬小麦渗灌技术试验资料及调查资料 ,研究了渗灌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最终产量的影响、渗灌技术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渗灌比喷灌平均增产 9.5 % ,比旱地增产 62 .3% ,产量结构中以渗灌千粒重表现最高。小麦生长期内农田总耗水量喷灌最大 ,渗灌次之 ,旱地最小。渗灌可明显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渗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 13.2 5 kg.hm-2 .mm-1,是喷灌处理的 1.35倍。 3年平均渗灌比喷灌节水 4 3.9%。渗灌年净效益比喷灌多 976.6元 .hm-2 ,增加 2 0 .9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希景  
采用派生系统法连续强化选择育成小麦新品种邯优 34 75,测定表明 ,该品种符合优质麦标准。生产试验表明 ,该品种在一般条件下可达到 74 85kg/hm2 ,高产时可达到 880 0kg/hm2 ,从而实现小麦高产与优质的良好结合。示范试验表明 ,该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因此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闫鹏  孙小诺  杜雄  高震  边大红  
【目的】针对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适宜温度与环境实际温度间的矛盾,通过晚冬早春阶段性增温,研究拔节前增温及拔节后揭除塑膜相对降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和衰老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华北平原冬小麦通过调控温度延缓小麦衰老和挖掘产量潜力提供理论及方法依据。【方法】2015—2017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深州旱作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以"衡观35"为试验材料,晚冬早春采用搭建温室的方法,设置覆盖2层塑膜(M2E,1月25日—3月25日)、覆盖2层塑膜(M2L,2月5日—3月25日)、覆盖1层塑膜(M1,2月20日—3月25日)、常规生产对照(CK)共4个处理,以覆盖有孔和无孔塑膜以及时间的早晚和长短来调控温度和小麦生长发育时间,由此获得了时间相同的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不同、发育进程相同而所处日期和温度不同的结果。试验过程中记录每个处理各生育期起始时间,并测定光合特性、衰老相关酶活性、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早覆盖的M2E处理的冬小麦比对照开花提前8 d,成熟提前3—4 d;灌浆期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提高17.3%、净光合速率提高30.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23.7%、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27.2%、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19.4%、丙二醛(MDA)含量降低23.8%;开花时的旗叶面积增大27%,收获时籽粒产量提高22.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9%。随着增温时间的推迟和覆盖时间的缩短,上述指标与对照差异越来越小,以至于M1处理上述指标与CK均显著不差异。【结论】晚冬早春阶段增温既维持了旗叶较高的光合速率,又显著延缓了旗叶衰老,进而为灌浆提供了物质基础;既增加了小麦穗粒数,又延长了小麦灌浆时间,从而获得了高产,获得高产的同时虽然增加了耗水量但促进了水分的高效利用。晚冬早春阶段增温是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有效平衡热量资源供应与生长发育所需的方法,既可减轻晚冬早春冻害对小麦返青及拔节的影响,又可规避小麦生育后期干热风带来的危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季梅  李亚  俞炳杲  宋令荣  程在全  
滇中小麦高产田块的单产达10~12t/hm2,其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690万,每穗粒数40~52粒,千粒重40~50g。滇中小麦生长季处于高原干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昼温适中,夜温低,日较差大,有利于小麦的光合生产和物质积累,促进产量器官的形成和群体的协调发展。秋冬晴暖,麦苗无越冬过程,苗期的光温有效性高,分蘖早生快发,叶蘖生长出现n-2的超同伸现象。分蘖高峰持续期长,分蘖成穗率高。拔节孕穗期长,幼穗分化充分,有利于壮秆大穗的形成。抽穗灌浆期长,不出现30℃以上的逼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叶面积指数大,灌浆速率高,籽粒饱满。干旱是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效的灌溉是实现高产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