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08)
2023(7573)
2022(6672)
2021(6299)
2020(5536)
2019(12772)
2018(12678)
2017(24701)
2016(13862)
2015(15862)
2014(15986)
2013(16079)
2012(15373)
2011(13990)
2010(14184)
2009(13359)
2008(13634)
2007(12794)
2006(11170)
2005(10026)
作者
(42487)
(36572)
(36250)
(34583)
(22708)
(17644)
(16444)
(14360)
(13591)
(12845)
(12448)
(12052)
(11590)
(11444)
(11426)
(11401)
(11273)
(10550)
(10485)
(10301)
(9402)
(9035)
(8935)
(8377)
(8366)
(8316)
(8248)
(8045)
(7673)
(7604)
学科
(60776)
经济(60722)
(45846)
(44390)
管理(31423)
农业(30145)
方法(25668)
(23316)
企业(23316)
数学(23179)
数学方法(22989)
业经(16433)
中国(14691)
(13610)
地方(12971)
(12786)
(12546)
(11475)
贸易(11472)
(11173)
农业经济(10055)
(9900)
(9079)
农村(9071)
(8800)
(8784)
银行(8771)
(8763)
(8380)
收入(8115)
机构
学院(207104)
大学(202278)
(84913)
经济(83087)
管理(75996)
研究(72263)
理学(65497)
理学院(64763)
管理学(63601)
管理学院(63239)
(62816)
中国(55774)
农业(48767)
科学(47305)
(42754)
业大(41415)
(39325)
(36112)
研究所(35826)
中心(34801)
(32896)
农业大学(29893)
财经(28542)
(26870)
师范(26568)
北京(26529)
(25879)
(25828)
(25776)
(25244)
基金
项目(135204)
科学(103606)
研究(98020)
基金(95139)
(83930)
国家(83105)
科学基金(68799)
社会(59960)
社会科(56222)
社会科学(56201)
(55649)
基金项目(51162)
(45577)
自然(44406)
教育(43714)
自然科(43242)
自然科学(43225)
自然科学基金(42444)
编号(42186)
资助(38429)
(34524)
成果(33841)
(30977)
重点(30466)
(30079)
课题(28238)
(27690)
(26466)
科研(26255)
创新(25896)
期刊
(99451)
经济(99451)
(66183)
研究(55116)
农业(44808)
中国(41463)
学报(38905)
科学(33913)
大学(28936)
学学(27747)
(27310)
业经(22870)
(22311)
管理(21131)
(21071)
金融(21071)
教育(18495)
技术(16909)
问题(14992)
农村(14049)
(14049)
农业经济(13887)
(13825)
财经(13581)
经济研究(13121)
世界(11846)
业大(11671)
(11577)
经济问题(10971)
技术经济(10744)
共检索到307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詹秋文  林平  李娣  李杰勤  赵庆伍  祖敏  董美荣  刘敏  
选取Tx623A×S722的P1、P2、F1和F24个世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丹草的株高、叶长、叶宽、分蘖数、单株干重和鲜重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杂种F1在除分蘖数外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均表现超亲优势,株高的普通遗传率最高(H2G=47.91%),单株干重的普通遗传率最低(H2G=23.61%)。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发现株高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E-6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为50.31%;叶长受多基因控制(C-0模型);叶宽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D-0摸型);分蘖数、单株干重和鲜重均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E-1模型),主基因的遗传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逯晓萍  米福贵  郭世华  那日松  张瑞霞  吕学理  
选用9份高丹草试材进行了12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及遗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叶片数、茎粗、分蘖数、叶/茎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较高,遗传变异范围广泛。单株鲜重、叶宽、茎粗、分蘖数、株高、叶片数与干物质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相关,叶/茎虽不显著,但相关程度很高。经通径分析,明确了这些性状对单株鲜重的直接作用,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各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综合指标的贡献。因此,通过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可以达到对饲用产量性状选择的目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郑海泽  曲运琴  乔玲  张红芳  姚勇  
为了解绿豆亲本性状的遗传特点并提高杂交后代的选择效率,选择某些性状代表产量性状,从而提高单株选择的有效性,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普通绿豆晋绿豆1号做母本和裂叶绿豆FLD08-4做父本构建F2,对F2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相关分析、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中质量性状叶形为多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变异非常丰富,具有广泛的分离和超亲现象,其中单株产量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达到50%以上,荚长的变异系数最低,并且各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其中单株荚数表现最高为99. 51,百粒质量表现最低为62. 61;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株高和百粒质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单株产量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正偏相关均为极显著,而这3个变量对于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中单株荚数>百粒质量>单荚粒数。因此,在高产育种过程中对F2进行单株选择时首先关注单株荚数,在此基础上应选择百粒质量高、单荚粒数多的单株,可提高绿豆育种的选择效率,以期为高产优质绿豆新品种的选择提供指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秀芬   黄小娟   郭素云   黄珍玲   陈会鲜   兰秀   杨海霞   丁家东   何文  
【目的】对凉粉草种质资源的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为凉粉草种质资源筛选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 8 份凉粉草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8份凉粉草种质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8份凉粉草种质光合性状变异系数为6.53%~26.94%,广义遗传力为48.47%~99.14%;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6.26%~36.44%,广义遗传力为69.85%~99.63%。对8份凉粉草种质的2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145%,基本解释20个性状中的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细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_(s)),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_(n)),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叶宽、叶片面积和茎粗。通过综合得分初步筛选出X2、X3和X4为凉粉草优良种质。聚类分析将8份凉粉草种质划分为三大类群:第Ⅰ类群表现为叶片大,节间长,主茎粗且长,光合能力强,产量高;第Ⅱ类群表现为叶片较大,主茎短,产量低;第Ⅲ类群表现为叶片小,主茎较长,SPAD值高。【结论】8份凉粉草种质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其中X2、X3和X4种质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杂交优良亲本。在品种选育早期应把SPAD、C_(i)和T_(r)等高遗传力性状纳入到品种筛选的目标性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薄凯亮  沈佳  钱春桃  宋慧  陈劲枫  
利用‘北京截头’黄瓜×西双版纳黄瓜产生的永久性重组自交系(RIL)群体124个株系,对其苗期株高、第一雌花节位、第一分枝节位、初级分枝数、瓜长、瓜把长、瓜横径、瓜肉厚、瓜腔直径和单瓜重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10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瓜长和瓜横径均与单瓜重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并解释了单瓜重89.0%的表型变异。瓜横径和瓜肉厚对单瓜重的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明通径分析更有利于解释性状之间的内在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政  薄凯亮  李蕾  钱春桃  陈劲枫  
【目的】以西双版纳黄瓜与北京截头黄瓜为亲本构建的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材料进行遗传图谱的构建,并对叶绿素含量、果实大小、侧枝多少及其第一分枝节位等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为黄瓜品种的选育及高产、稳产育种提供有益参考和帮助。【方法】以北京截头黄瓜与西双版纳黄瓜为亲本杂交得到F1,之后按单粒传方式得到含有124个F9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以该F9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作图群体,以995对SSR标记为筛选引物,采用joinmap4.0软件进行遗传图谱的构建。并利用构建的遗传图谱,采用WinQTLcart2.5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结合统计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商品瓜的瓜长、瓜粗,种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利用ISSR技术对29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农艺性状分析,建立了遗传相似性聚类图和农艺性状指标。结果表明,29个金针菇菌株遗传相似性水平在0.670.89,在0.67水平上29个菌株被聚为一个类群,在遗传相似性水平为0.70上,将29个金针菇菌株分为4个大类群;在农艺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产量上分为高产类、中产类和低产类,生育期上分为早熟和晚熟两类,子实体形态特征上分为黄色和白色、粗柄和细柄、基部绒毛分为有和无,建立了金针菇主要农艺性状指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世荣  刘吉新  陈于敏  李荣波  郑晔  张其钢  吴志刚  刘慰华  赵国珍  
【目的】分析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遗传状况,寻找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在2种海拔条件下调查81份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并利用48个SSR标记对供试品种进行多态性扫描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MLM(MixedLinear Model)方法进行SSR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37个SSR标记在供试品种间具有多态性,共检测出139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10个,平均3.76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2个亚群,关联分析表明,在P<0.05水平,2种环境下均检测出RM1195和RM209分别与株高和千粒重相关联,RM267、RM332、RM490、RM583和RM590与结实率相关联,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0.074~0.352。而在P<0.001水平,只有RM332与结实率相关联,该分子标记位于11号染色体上。【结论】检测出的7个标记可以为高原粳稻杂交配组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赖勇  王鹏喜  范贵强  司二静  王晋  杨轲  孟亚雄  李葆春  马小乐  尚勋武  王化俊  
【目的】分析大麦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部分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大麦杂交组合的配置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86个SSR标记对113份大麦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挑选57个标记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GLM(general linearmodel)和MLM(mixed linear model)方法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86个标记共检测出200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1—5个;基因频率的变异范围为0.0088—1.0000,Shannon指数变异范围为0.0000—1.2236;遗传相似系数(G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虎翼  
为探明广西红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收集的25份广西红薯主要育成品种的14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5%,第一主成分反映叶脉色,第二主成分反映叶色,第三主成分反映株型,第四、五、六主成分分别反映顶叶色、薯皮色。聚类分析可将25份红薯育成品种分为4大类群,第I类群包括7份材料,主要特点是最长蔓长170.8 cm,分枝数8.9个,薯形为短纺缍形,薯皮红色或紫色,薯肉为黄色或紫色,干物率和食味评分最高,平均产量28.30 t/hm2;第II类群包括13份材料,主要特点是叶形为心形或缺刻,顶叶色、叶色均为绿色或褐绿色,叶脉紫色,茎绿色,薯形为中纺缍形...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兰秀  杨海霞  李恒锐  梁振华  马仙花  刘连军  陈海生  
【目的】分析桄榔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桄榔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异种质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不同地区的16份桄榔种质为试验材料,调查和测定其15个表型性状(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变异、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6份桄榔种质的表型性状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Shannon wiener指数(H′)变化范围为0.832~2.100,平均为1.671,其中株高的H′最高(2.100)。不同地区桄榔种质农艺性状间的差异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变异系数范围为5.14%~102.19%,其中,除叶厚的变异系数为5.14%外,其他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00%,尤其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102.19%)。从15个农艺性状中共提取5个特征值大于1.00的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8.07%,能综合反映桄榔种质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评价结果表明,V6、V5、V11、V1、V4和V12种质的综合得分分别为151.59、140.12、134.12、132.54、130.78和126.70,综合表现较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份桄榔种质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种质(V2、V7、V8、V9、V10、V13、V14、V15和V16)表现为种子粒重和果重较重,种子纵径和横径较长,叶厚、叶长及植株的胸径、株高和冠幅较小,果形为圆凹、圆凸或长凹,果色为绿色和黑色;第二类群种质(V1、V11和V12)表现为种子厚度较小,叶长、叶宽及植株的胸径较大,果形为圆凸、长凹或长凸,果色为黄色和绿色;第三类群种质(V3、V4、V5和V6)表现为种子体积和纵径较小,叶厚较厚,叶宽和植株的胸径较小,株高和冠幅较大,果形为圆凹和长凹,果色为黄色和绿色。【结论】16份桄榔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不同地区的桄榔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变异性,其中种质V6、V5和V11综合表现较好,是较优异种质,适合用于亲本选配;基于农艺性状进行桄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方法简单可行,结合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有助于更快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异桄榔种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甘智才  尚伦学  刘勇  玉永雄  
【目的】通过对苜蓿总皂甙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找出一个能快速标记总皂甙含量高低的性状,探索总皂甙含量的遗传变异规律。【方法】以耐湿热苜蓿新品种渝苜一号为材料,测定100个苜蓿单株,从中选出5个高皂甙植株和5个低皂甙植株。【结果】通过各单株后代系的试验确定了这10个植株的总皂甙遗传力在0.118到0.745之间变化,后代系的变异系数在15.54%到28.81%之间变化,高低皂甙群体的遗传力分别为0.636和0.208,高皂甙群体的遗传力明显高于低皂甙群体。苜蓿总皂甙含量与株高、叶色、虫害程度、干重和干物质率的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叶色与总皂甙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40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成林  谭华  黄开健  黄爱花  翟瑞宁  莫润秀  韦新兴  杨萌  吕巨智  黄艳芬  
【目的】分析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玉米自交系和广西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效应,为广西合理利用热带玉米种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4个广西骨干玉米自交系SP221、先21A、桂39722和桂兆18421为测验种,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对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12个CIMMYT引进系和12个广西自选系)的10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进行配合力测定和遗传效应分析,评价各自交系的利用潜力。【结果】在24个热带玉米自交系中,DTMA-191和QP103各农艺性状的GCA表现优良,杂交组合中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株高、穗长、穗粗、穗位高、行粒数、秃尖、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的SCA表现优良。与12个CIMMYT玉米自交系各农艺性状的平均GCA相比,12个广西玉米自交系的秃尖表现较差,穗位高和百粒重表现较好。在所配制组合各农艺性状的SCA中,广西玉米自交系对提高单株产量和抑制秃尖具有明显优势,CIMMYT玉米自交系在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方面表现较好。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28个玉米自交系穗位高和秃尖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54.01%和52.46%,其他农艺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00%。【结论】玉米自交系DTMA-191和QP103各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重点利用自交系;杂交组合SP221×D13032、先21A×CML460和先21A×D11231的多数性状综合表现较好,可用于开展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在育种实践中,提高单株产量和改良秃尖应侧重利用广西玉米自交系,降低穗位高和提高百粒重应侧重利用CIMMYT玉米自交系。在热带玉米育种过程中穗位高和秃尖应进行早代选择,株高、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和单株产量应进行晚代选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谭艳  王波  赵瑞琳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白晓倩  于澎湃  李延玲  高建明  裴忠有  罗峰  孙守钧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_2世代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柄长、主茎茎节数、平均茎节长符合遗传模型,受主效基因控制;而穗长和旗叶鞘长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遗传。株高符合Model B_1,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8. 65%;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符合Model A_1,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61. 58%和68. 94%;平均茎节长符合Model A_4,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负向完全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 24%。株高、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育种早代直接进行选择;而平均茎节长的遗传率较低,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在育种高代进行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