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14)
2023(3840)
2022(3323)
2021(3236)
2020(2606)
2019(5933)
2018(5613)
2017(11139)
2016(6294)
2015(6871)
2014(6961)
2013(6832)
2012(6589)
2011(5975)
2010(6367)
2009(5890)
2008(5897)
2007(5489)
2006(5089)
2005(4615)
作者
(17935)
(14832)
(14777)
(14243)
(9712)
(7038)
(6689)
(5819)
(5764)
(5630)
(5013)
(4920)
(4863)
(4831)
(4823)
(4652)
(4567)
(4505)
(4320)
(4312)
(3808)
(3776)
(3682)
(3446)
(3443)
(3432)
(3302)
(3269)
(3055)
(3048)
学科
(20993)
经济(20964)
管理(19093)
(17343)
(13866)
企业(13866)
(7907)
(7501)
(7398)
中国(7137)
方法(7105)
(6938)
教育(6588)
数学(6283)
数学方法(6105)
及其(5412)
政策(5124)
(5061)
贸易(5059)
(4959)
(4885)
制度(4881)
农业(4827)
业经(4689)
地方(4640)
研究(4560)
(4546)
方针(4491)
(4450)
银行(4444)
机构
大学(87724)
学院(87323)
(37135)
经济(36012)
管理(33689)
研究(33416)
理学(28083)
理学院(27783)
管理学(27339)
管理学院(27152)
中国(24119)
(19313)
(19001)
科学(17809)
(16173)
(15349)
中心(14842)
研究所(14313)
财经(14109)
(13726)
(12707)
(12631)
(12517)
北京(12457)
师范(12431)
(11601)
业大(11224)
(10976)
经济学(10698)
农业(10526)
基金
项目(53151)
研究(42586)
科学(41952)
基金(37151)
(31459)
国家(31130)
科学基金(26585)
社会(25514)
社会科(24157)
社会科学(24155)
(21034)
教育(20742)
编号(18402)
基金项目(18147)
(17855)
成果(16473)
自然(16469)
资助(16341)
自然科(16061)
自然科学(16054)
自然科学基金(15765)
课题(13997)
(12311)
重点(12057)
(11958)
(11491)
(11308)
(11241)
(10906)
项目编号(10711)
期刊
(46439)
经济(46439)
研究(32892)
中国(21938)
教育(16535)
(14042)
管理(12645)
(12442)
(11500)
金融(11500)
科学(10280)
学报(10081)
农业(8447)
大学(8176)
技术(7689)
(7434)
学学(7389)
业经(7173)
经济研究(7069)
财经(6723)
(5773)
(5386)
问题(5249)
国际(4799)
统计(4319)
(4299)
论坛(4299)
(4227)
卫生(4227)
现代(4172)
共检索到145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世岳  文东茅  
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定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的"指标到校"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这一政策意在均等分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本文以"指标到校"政策在Z市的执行情况为例,发现以分数为核心的一套评价激励体系占据了教育政策执行的主导地位。尽管案例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已然凸显,但在"分数评学生,分数评老师,分数评学校"的效率评价体系之下,教育系统中各利益群体还是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产出视为首要目标。在被分数评价的同时,各利益主体也以"分数评政策",使得这项教育公平政策被视作一项"不公平"的教育政策。每一项教育公平政策的执行都是对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分配。如果仍然将绩效作为评价教育以及教育政策的唯一标准,那么公平的教育就难以成为让人满意的教育。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泽云  原莹  王骏  
本文基于我国华北J市两个县2006-2008届全体初中毕业生的数据,使用三重差分方法分析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对农村初中学生升学的影响。主要结论是:"指标到校"政策的效果取决于指标分配的具体方式。当"指标到校"政策的指标分配明显向农村初中倾斜时,该政策有利于农村初中学生升学,表现为该政策提高了农村初中学生选择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和进入优质高中学习的可能性,同时减少了农村初中学生通过择校方式进入优质高中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了其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成本。但是,当指标分配向农村初中倾斜的力度不明显时,"指标到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山西省决定今年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比例达到50%,以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化解择校热难题。同时引导初中生源与师资均衡配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婷婷  
公立高中招生如何扩大"教育选择"是一项重要课题。上海市与纽约市的政策探索在招生程序上提供了多次选择的机会,但二者也存在相当的差异。上海的政策实为"强制选拔",以牺牲实质公平来换取效率,由集权化的政府行政权力加以实施;纽约则将所有学生纳入"强制匹配"机制,制度设计起于对效率的追求,兼顾差异化的公平,得益于"以集权实现放权"治理模式的有力支撑。纽约市的政策为反思我国高中的招生政策提供了有益启示:建议应从重视"资优"的"选拔"走向重视"匹配"的"选择",政府从教育资源分配和管理的微观层面退出,使选择权利的回归和资源供给的多元化成为可能,进而在招生机制优化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和学生的自主选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牛新春  杨菲  熊庆年  
招生倾斜政策使用降分的方式录取边远省份、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被指责为对择优录取原则的背离。基于X大学的学生学业记录和调研数据,分析验证了高中排名是更有效且更公平的优秀标准,为招生倾斜政策注重高中成绩的做法提供了实证支持。第一,重点大学在实施倾斜政策时似乎无意中使用了高考分数和高中排名两个"择优录取"的标准,高考分数有所放松的学生高中排名优秀。第二,高中排名对于大学表现有着更好的预测力,预测力更大而且随年级上升而增强。高考分数相当程度反映了学生的基础教育地区性差异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差异,而高中排名的内涵更独立于资源优势因此更为公平。第三,在继续实施招生倾斜政策时,为保证招生目标的实现,提高高考分数并不可行,而且仅关注提高高考分数对于促进大学学业表现而言也相对低效。适当放松高考分数而注重高中排名不仅是倾斜政策实施的现实选择也是更好的选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若玲  
入学机会公平一直是美国高校招生改革的热点,2006年美国高校乃至政治领域进行的三项影响较大的改革均致力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政府在高教入学机会平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一是取消提前招生计划。二是密西根州对废除《平权法案》的所谓"2号提案"进行表决。三是一些一流大学为吸引更多优秀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而进行的以奖学金取代贷款的改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帅  
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简称"指标到校"政策)是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初中在校生源的均衡配置,改善教育均衡和扩大教育公平。山西晋中经过多年探索,为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这项政策使原本涌入县城的择校生向农村初中回流,缓解了城区优质初中的"择校热",恢复了农村薄弱初中的生机活力。农村学生上优质高中的机会明显扩大,初中素质教育水平也得到一定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中考"同分不同命"现象,以及与初高中教育质量、高考升学率和城镇化发展相关的争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柯炳生  
自主招生的核心环节有两个:自行组织的笔试和面试。就笔试而言,最关键的是无法说清楚一个道理:凭什么认为自主招生的考试题比高考题更科学、更可靠、更能测验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果真的如此,那为什么不能把自主招生试题变成高考题?或者,如果认定自主招生的出题者更高明,那为何不请他们进行高考命题?自主招生笔试,除了多了一些偏题、怪题和难题之外,与高考真的不同吗?较大规模自主招生联盟的出现,提高了自主招生笔试环节的效率和便利,但与此同时,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笔试更像另一次高考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翠香  张雪芹  
教育部自2003年至2012年,连续十年每年都颁布了关于中职学校招生的政策,分析这些政策发现:强势的"政府主导"的政策设计以及力求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是中职招生政策的重要价值取向;涉及各种招生乱象的"阳光工程",则是中职招生政策的重要内容。未来的中职招生政策应强调:政府主导下逐步融入"市场机制"的政策设计,继续扩大面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与范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强  许可峰  
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体现了两国政府在追求高等教育民族公平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本文分析了两者所基于的不同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论述和比较了它们的发展演变、主要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着重指出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民族优惠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促进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地区平衡",而印度高等教育招生预留政策面临的核心问题则是处理好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平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羽  覃菲  刘娟娟  
提高教育均衡水平、破解小升初择校难题是过去十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命题。高中名额分配招生政策就是为此而进行的一项制度创新。基于济南市近十年的中考数据,应用自然实验双重差分模型,本文尝试对这一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十年的招生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并得出结论:该政策既显著提高了初中生源均衡水平,同时提高了初中的教育质量(中考成绩)和高中的教育质量(高考升学率),即在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可以兼得。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丽萍  程宁  周雁南  贺国标  
余杭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顺利地实施了《余杭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圆满地完成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等各项改革任务。本文介绍余杭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评价和高中招生制度的出台及其运作的概况,并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详细的介绍。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雷生  
"招生专员制"为改变当前韩国教育存在的应试教育、课外辅导教育盛行等弊端,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拓展学生潜能、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可能性。"招生专员制"的推广实施,对中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方向和内容的调整也产生了影响,并推动了新生入学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模式的改变。"招生专员制"改革的重点为:强化过程环节监控;提升制度公信力;保障专职招生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减少或杜绝大学招生录取中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顾云南  
博士生生源质量是能否培养出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现实录取的博士生生源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完善博士生招生政策、改革博士生招生制度、加强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等对策,以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乔天一  邓溪瑶  于晓磊  陈虎  卢晓东  黄晓婷  
创造性地引入基尼系数以衡量部属高校分省招生指标的公平性。以部属A高校2004-2009年的数据为例,并以部属B高校2011年的基尼系数作为比较。研究建议,各部属高校和教育部应当基于基尼系数对分省招生指标分配提出政策要求,以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省的公平分布,促进不同地区来源学生的相互交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