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51)
- 2023(10855)
- 2022(9669)
- 2021(9191)
- 2020(7675)
- 2019(17704)
- 2018(17608)
- 2017(34005)
- 2016(18548)
- 2015(20987)
- 2014(20858)
- 2013(20583)
- 2012(18993)
- 2011(16971)
- 2010(16812)
- 2009(15326)
- 2008(14979)
- 2007(13054)
- 2006(11341)
- 2005(9652)
- 学科
- 济(72577)
- 经济(72489)
- 管理(54421)
- 业(51030)
- 企(43269)
- 企业(43269)
- 方法(35614)
- 数学(30614)
- 数学方法(30203)
- 农(18825)
- 财(18189)
- 学(17872)
- 中国(17795)
- 业经(15939)
- 地方(14357)
- 理论(12901)
- 贸(12877)
- 贸易(12870)
- 农业(12549)
- 易(12469)
- 制(12188)
- 和(12048)
- 务(11951)
- 财务(11888)
- 财务管理(11867)
- 技术(11808)
- 环境(11674)
- 企业财务(11263)
- 划(10547)
- 教育(10148)
- 机构
- 大学(265281)
- 学院(262453)
- 管理(107056)
- 济(98791)
- 经济(96497)
- 理学(93609)
- 理学院(92568)
- 管理学(90850)
- 管理学院(90399)
- 研究(85465)
- 中国(62117)
- 京(56565)
- 科学(56071)
- 财(44545)
- 农(43281)
- 所(42985)
- 业大(41843)
- 研究所(39562)
- 中心(38743)
- 江(36812)
- 财经(36646)
- 北京(35497)
- 范(35182)
- 师范(34857)
- 农业(34100)
- 经(33397)
- 院(31293)
- 州(30336)
- 经济学(28725)
- 师范大学(28334)
- 基金
- 项目(186153)
- 科学(145901)
- 基金(135410)
- 研究(133980)
- 家(118583)
- 国家(117615)
- 科学基金(101017)
- 社会(82870)
- 社会科(78450)
- 社会科学(78430)
- 基金项目(73024)
- 省(72111)
- 自然(67734)
- 自然科(66176)
- 自然科学(66163)
- 自然科学基金(64952)
- 教育(61212)
- 划(61145)
- 资助(55621)
- 编号(54786)
- 成果(43665)
- 重点(41067)
- 部(40648)
- 发(38516)
- 创(38313)
- 课题(36946)
- 科研(35706)
- 创新(35679)
- 大学(34709)
- 教育部(34691)
- 期刊
- 济(105143)
- 经济(105143)
- 研究(74517)
- 中国(46592)
- 学报(45084)
- 科学(41011)
- 农(38892)
- 管理(38041)
- 大学(33714)
- 财(32594)
- 学学(31700)
- 教育(29277)
- 农业(27474)
- 技术(22155)
- 融(18827)
- 金融(18827)
- 业经(17222)
- 财经(17202)
- 经济研究(16141)
- 图书(15383)
- 经(14573)
- 业(14007)
- 理论(13593)
- 问题(13582)
- 科技(13577)
- 实践(12654)
- 践(12654)
- 版(12587)
- 技术经济(12549)
- 资源(12301)
共检索到3701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兰忠明 张辉 林新坚 蔡文华 张伟光
试验对赤鲤村郭宅底果场高、中丘陵两个山坡定点定位的低温考察,运用相关统计分析研究冬季晴夜山坡地逆温效应规律。结果表明,对于相对高差(ΔH)为281m的山坡,晴夜日最低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在相对坡位G为0.725处出现最大逆温,对于ΔH为113m的山坡,晴夜日最低气温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在山坡中上部或山坡顶出现最大逆温。晴夜两组山坡坡下点温度最低,阴雨天两组山坡坡下点温度最高。
关键词:
高、中丘陵 逆温 温差 相对坡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日清 苏春丽
在实践中提出了"三型两配套"的丘陵山坡地治理模式,并在浙江省建德市平山顶生态园进行试验示范。与治理前相比较,植被覆盖率从25%提高到85%以上,年水土流失总量从2042t减少到430t,土壤侵蚀模数从3003t/km2.a下降到632t/km2.a,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了15倍以上,使该示范区的坡地生态系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找出了水土保持走生态经济和资源开发之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丘陵山坡地 生态治理模式 浙江省建德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查轩 黄少燕
该文针对南方,特别是福建山坡地开发中造成的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山地果园开发规模、现状以及开发中存在的系列水土资源保育等生态问题;揭示了山地果园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机理;明确了山地果园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时期与关键地形部位;分析了果树早衰的原因。以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为理论,以山地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提出了科学规划,坚持适地适种,提高建园质量,加强幼园管理,推行山地水土资源保育新技术,增加地面覆盖,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果园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体系和对策。
关键词:
山坡地 农业开发 生态环境 水土资源保育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裕宓 彭继伟
本文根据1987年北京西山造林地区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阴阳坡微气候生态环境的特征;运用波纹比(?)能量平衡法研究坡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坡地上裸地和不同的水平条整地的水热状况进行了比较,整地能增加一定的热效益.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微气侯 能量平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晨 梁银丽 吴瑞俊 彭强 贾文燕 黄茂林
在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的实测土壤有机碳(SOC)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作用)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应用的可行性基础上,应用DNDC模型来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农田土壤碳库储量动态变化及碳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作物残体与根系分泌物的外源C携入量,也能提高土壤异氧呼吸对内源C的消耗,且施用有机肥后提高效果显著。总体上,单施有机肥、有机肥配施氮肥均能显著提高0~30 cm土层SOC含量,40年后各处理SOC分别比初始值提高了90.29%、86.46%。不施肥和单施氮肥,SOC含量总体都呈现下降趋势,40年后各处理SOC分别比初始值降低了3.52%、0.38%。依据DNDC模型模拟结果,在...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有机碳 DNDC模型 碳循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希旺 张玉珍 马涛 马景永 武鹏艳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呼吸仪对陇西县现有梯田和自然坡耕地温室气体CO2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梯田低于坡地1℃左右,土壤呼吸速率,梯田低于坡地0.67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土壤水分在温度最高时,梯田土壤含有较高的体积含水量达0.224%,而坡地处在较低的0.153%,差值为0.071%。土壤呼吸速率在单因子模型下拟合程度不高(R2=0.1~0.5),但是双因子模拟下R2达到0.9以上,表明该区土壤呼吸速率受到这2个因子的共同影响;梯田的土壤呼吸特征更适应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气候变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定渭 邹冬生 吴万刚 段文军
为提高紫色土蓄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在湖南省衡阳县选择20o左右的紫色土荒山坡地,设置祼地、自然草地、龙须草地和龙须草与林地复合4个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贮水性能及其改良机理.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在紫色土荒山坡地上实行龙须草与林木立体种植1~2年后,土壤容重降低0.09~0.10g/cm3,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4.01%,土壤水分渗透速率提高2.20~2.29倍.
关键词:
龙须草 紫色土 贮水量 保水效率 湖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宁 邹冬生 李建国
采用数学模糊聚类分析法,对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应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比较分析了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空间位置的物种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1)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的植物群落可分为3种群丛类型,分别为Ⅰ.马尾松+杉木—牡荆+六月雪—野菊花+夏枯草群丛;Ⅱ.糯米条+紫薇—野菊花+蒲公英群丛;Ⅲ.须芒草+狗尾草群丛,它们分别位于紫色土丘陵坡地的下坡、中坡与上坡。(2)通过分析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的物种多样性可知:①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其大小顺序均为:草本层>灌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费世民 向成华
针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农林业生产特点和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特征 ,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综合研究 ,分析了林带对农作物的正、负效应 ,依据林带间散射辐射分布规律、农地水土流失特征和农作物产量分布格局等方面与林带间距离的相互关系 ,提出了坡地林带间距离应不小于 3倍林带平均高 ,才能保证农作物不至于减产 ;同时 ,对建成的坡地农林复合系统模式进行综合效能分析 ,表明 ,与农地系统对比 ,坡地农林复合系统提高了土地生产力、能量转化率、营养元素利用率 ,价值利用率和劳动力利用率等 ,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宁 邹冬生 李建国
对湖南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进行研究,其生物量具有以下特点:1)衡阳盆地紫色土丘陵坡地植物群落平均总生物量为5133.6kg/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936.7、1624.7、1400.8和171.4kg/hm2,分别占其坡地群落平均总生物量的20.9%、24.1%、50.6%和4.4%.2)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分别占乔木总生物量、灌木总生物量和草本总生物量的80.2%和19.8%,52.4%和47.6%,43.6%和56.4%.3)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在不同立地条件其大小顺序依次为:乔木层只在下坡存在;中...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生物量 衡阳盆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宁 邹冬生 杨满元 陈盛彬 陈志阳 林仲桂
以典型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裸荒地、草地、灌木林和森林基本相似的4个植被恢复阶段,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探索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以及同一恢复阶段不同层次上土壤理化特征的时空变化,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演替的进行,土壤各层黏粒含量增加显著(p<0.01或p亚表层>下层;土壤容重减小明显(p<0.05),随土壤深度而呈递增趋势,具体表现为表层<亚表层0....
关键词:
土壤理化特征 不同恢复阶段 紫色土 衡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濮励杰 赵姚阳 金平华 王金磊 黄贤金
通过137Cs示踪技术,并采用相关的土壤侵蚀定量模型,对红壤丘陵区江西丰城市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方式以及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侵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137Cs的本底值为1992.45±145.63Bq/m2;试验区典型坡地不同地貌部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壤侵蚀,且侵蚀强度总的变化趋势为坡底部>坡中部>坡顶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式下的坡面侵蚀强度亦呈现一定的分异现象,从大到小依次为耕作土坡面>退耕30年+退耕1年混合坡面>退耕30年坡面>荒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鑫 刘倩愿 郭文芳 王佳乐 刘亚楠 李涵聪 陈艳梅
[目的]探究人为干预对山区坡地人工经济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森林土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太行山坡地未管理、清理灌草、清理灌草施肥这3种干预方式的核桃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比较分析3种干预对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1)不同人为干预的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未管理的土壤黏粒、粉粒、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磷最高,土壤砂粒、含水量最低;清理灌草的土壤黏粒、粉粒、电导率、有机碳、全氮等较未管理显著降低(p<0.05),土壤砂粒、含水量则较未管理显著增加(p<0.05);清理灌草施肥的土壤黏粒、粉粒、电导率、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较清理灌草略有增加,土壤砂粒、pH、有机碳等较清理灌草略有降低。(2)各干预的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显著,土壤黏粒与砂粒在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清理灌草施肥(-0.820)>清理灌草(-1.258),表明未管理的核桃林土壤质量较好,清理灌草的核桃林土壤质量最差,清理灌草施肥的核桃林土壤质量改善效果不大。[结论]人为干预显著影响太行山坡地核桃林土壤理化性质并造成土壤质量差异,因此在经营核桃林时应注重人为干预的调控管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2008年以来,河源市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利用低效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工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呈现出领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汪三树 刘德忠 史东梅 黄先智 唐学文 李叶鑫 甘雪莲
【目的】研究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蓄水保土效应。【方法】采用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力学分析等综合性研究手段,对4种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措施的蓄水保土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不同生物埂措施的土壤总孔隙度表现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生物埂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2)生物埂土壤有效库容与对照自然生草埂相比差异明显(P草埂>对照自然生草埂;在生物埂蓄水过程中,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越大,土壤入渗性能越好,土壤水库库容越大;生物埂土壤容重越大,则土壤渗透性和通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