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07)
- 2023(8575)
- 2022(7391)
- 2021(7184)
- 2020(6167)
- 2019(14152)
- 2018(14171)
- 2017(26394)
- 2016(14988)
- 2015(17284)
- 2014(17501)
- 2013(17399)
- 2012(16112)
- 2011(14370)
- 2010(14858)
- 2009(13746)
- 2008(14300)
- 2007(12919)
- 2006(11889)
- 2005(10992)
- 学科
- 济(51847)
- 经济(51770)
- 管理(50664)
- 业(45223)
- 企(36407)
- 企业(36407)
- 财(19010)
- 农(18057)
- 方法(17912)
- 中国(17139)
- 制(15405)
- 地方(15049)
- 数学(14013)
- 数学方法(13746)
- 学(13116)
- 务(12903)
- 财务(12861)
- 财务管理(12815)
- 业经(12535)
- 银(12166)
- 银行(12154)
- 企业财务(12030)
- 农业(12013)
- 行(11328)
- 理论(11186)
- 险(11148)
- 保险(11055)
- 和(10191)
- 土地(9900)
- 融(9622)
- 机构
- 学院(205105)
- 大学(202262)
- 管理(78196)
- 济(72519)
- 经济(70137)
- 研究(67674)
- 理学(62422)
- 理学院(61589)
- 中国(61176)
- 管理学(60408)
- 管理学院(59993)
- 京(46350)
- 科学(43017)
- 财(42598)
- 江(36610)
- 所(35477)
- 农(34472)
- 中心(34121)
- 研究所(31184)
- 财经(30863)
- 北京(30133)
- 州(29832)
- 业大(28804)
- 范(28768)
- 师范(28543)
- 经(27613)
- 省(27459)
- 农业(26526)
- 院(24681)
- 技术(22626)
- 基金
- 项目(122798)
- 科学(93999)
- 研究(92471)
- 基金(84888)
- 家(73919)
- 国家(73070)
- 科学基金(61717)
- 社会(54089)
- 社会科(50698)
- 社会科学(50674)
- 省(49467)
- 基金项目(45180)
- 教育(42169)
- 划(40930)
- 自然(40920)
- 编号(40870)
- 自然科(39665)
- 自然科学(39654)
- 自然科学基金(38895)
- 资助(35319)
- 成果(34297)
- 课题(28578)
- 重点(27394)
- 部(25862)
- 发(25818)
- 性(24065)
- 创(24011)
- 项目编号(23555)
- 年(23424)
- 科研(23109)
共检索到347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德华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防洪工程的两难境地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论证了开展高 (灾害 )风险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结合洪涝高风险区──洞庭湖区的实际 ,提出了开展此项研究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研究构想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高风险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保 段正梁 周跃云 朱翔 欧朝敏 贺清云
为了协调好防灾减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运用灾害学、循环经济学以及农业、林业、牧业、水产、生态、系统工程等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将灾害防控技术体系、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生产技术体系与高效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机理融为一体,设计了垸內居民区庭院循环经济型灭虫防病技术集成模式,垸内生产区水陆循环经济型血防治鼠避洪耐涝技术集成模式,并分别在典型区域进行了示范,试验表明:与传统生产方式相比,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十分显著。同时认为,在建设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商品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粮、猪、油、麻、渔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模式的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段正梁 李景保 朱翔 周跃云 贺清云 陈娟
为了协调好防灾减灾与湖洲农业综合开发的关系,运用灾害学和循环经济学以及农业、林业、牧业、水产、生态、系统工程等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将灾害防控技术体系、农业生产方式与高效生态农业结构的优化机理融为一体,设计了湖草洲畜、禽、鱼一体化开发的灭螺治鼠防洪技术集成模式,荻芦洲荻、芦、林、牧、农一体化开发的灭螺治鼠抗洪技术集成模式。并分别在典型区域进行了示范,试验表明: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十分显著。同时致力于湖洲农业产业化,认为在建设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加工等商品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荻、芦、林、牧等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毛德华
90年代洞庭湖区大水灾不断,与50年代相比,雨情偏小、水情恶化、灾情放大。从若干基本关系的分析入手,诊断其变化、问题及成因,反思抗洪救灾实践,探讨水灾的可持续性防治对策:第一,要正确处理水沙关系,水沙兼治,治沙为本。为此,要建立长江上游地区和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加强和加快四水控制性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建立高洪水风险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第二,要正确处理江湖、湖垸关系,南控北引,湖垸易位。为此,要建设三峡工程,三口建闸,四水建库,联合调度;要开辟荆南分洪道,实行南北分流;有计划地向江汉平原和湖区低洼地区引洪放淤。第三,要正确处理堵疏关系,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为此,要抓紧制定河湖疏浚...
关键词:
水灾防治 可持续性 洞庭湖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欧朝敏 尹辉 张磊
水旱灾具有明显的随机性。本文依据洞庭湖区1950-2009年水旱灾受灾率异常指数ζ和成灾率异常指数ζ,运用信息扩散模型评估了该区不同情景下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结果表明:⑴随着灾情异常指数超越概率的增长,同一水旱灾害损失率下的粮食损失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同一类型的灾情异常指数一定时,损失率越大,粮食损失量则越大;⑵旱灾粮食经济损失递增趋势较平缓,而水灾在20年一遇到50年一遇之间粮食经济损失量发生了突变;⑶洞庭湖区不同情景下的水旱灾粮食风险损失值都随着灾情异常指数超越概率的增大而增加,且在超越概率20年一遇以上的水灾粮食风险损失值大于旱灾。
关键词:
农业水旱灾害 风险损失评估 洞庭湖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景保 朱翔 蔡炳华 李晖
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洞庭湖区湿地垦殖强度大,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恶果。研究表明:控制人口总量,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避洪耐涝型湿地特色产业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由此认为,如何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
湿地 立法 退田还湖 农业结构调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志刚
清代以来,由于人水争地与淤垦分离加剧,洞庭湖区渍灾愈演愈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湖区社会为减少渍涝损失采取与水妥协及技术对抗两类应对举措。在传统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以多种经营、政策调整为主的妥协之道显得较为突出。随着生态与社会双重压力的加大,在政府主导下提升应对渍灾的技术能力成为湖区社会的主要出路,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以近代水利技术为支撑的"逆生态化"发展道路。这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力,但却大大提升了生产成本,对湖区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有限。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围垦 渍灾 水灾 救灾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志刚
清代以来,由于人水争地与淤垦分离加剧,洞庭湖区渍灾愈演愈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湖区社会为减少渍涝损失采取与水妥协及技术对抗两类应对举措。在传统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以多种经营、政策调整为主的妥协之道显得较为突出。随着生态与社会双重压力的加大,在政府主导下提升应对渍灾的技术能力成为湖区社会的主要出路,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以近代水利技术为支撑的"逆生态化"发展道路。这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力,但却大大提升了生产成本,对湖区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有限。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围垦 渍灾 水灾 救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茂 何振 易臣何
洞庭湖区是我国生物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地方之一。从调研来看,目前洞庭湖区地方政府在生物灾害防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灾害预警机制初步建成、减灾救灾机制逐步完善、灾害善后工作较为合理。但是在灾害防治基础条件、防治技术水平和防治制度建设等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害防治预案体系建设,健全灾害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全民互动救灾体系,推进灾害防治法制建设进程。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地方政府 生物灾害 防治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晓青 孙佳 唐焰 谢春花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以后,洞庭湖区"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洞庭湖水系沅水归宿之地沅江市为例,分析了沅江市1999—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发现: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大增;耕地面积转移是其它土地利用类型新增面积的主要来源;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呈高速扩展之势。对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各类土地转化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导趋势,其中大量侵占农用地成为增加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平垸行洪 土地利用类型 洞庭湖区 沅江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仁东
本文在中国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20世纪70年代末期、90年代末期获取的陆地资源卫星图像和GIS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遥感调查,进而以水域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变化为基础,对区域洪水调蓄能力的变化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变化比较显著的地类有3类:耕地减少了1.97%,各类建设用地总计增加了14.88%,水域面积增加的幅度为8.77%。因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区域洪水调蓄能力增加估计为6.23亿m3,由此增加的湖泊容积,最大为13.01亿m3。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洁 刘琴 唐晓佩 谭雪兰 刘沛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1996—2020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出“三增三减”特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程度较为显著,水域和草地次之,耕地和林地的变化程度最小。(2)总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碳排放高值区由中部转向西、东、南部,土地利用碳足迹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以0.54的年均增幅不断上升。(3)人均GDP、单位GDP用地面积和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子,人均GDP和单位GDP用地面积分别成为促进和减缓洞庭湖区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明麒 于秀波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科学阐述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变化规律、驱动力等,有助于规范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1995、2000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为基础,以退田还湖工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洞庭湖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初步阐述了退田还湖工程这一重要的生态恢复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退田还湖工程促进了耕地向湿地的转化,使移民迁入区和迁出区的土地利用结构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最后,指出对于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与管理,各级政府一定要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包括要从战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克林
洞庭湖中上游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湖区调蓄能力下降,垸高田低,灾害频率上升。为抗御洪水,堤防越筑越高,造成洪水位抬高等副作用。对此,提出流域生态管理对策:①将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列为国家安全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②将非蓄洪性质的围垦调整为蓄洪性质的围垦,正常年份耕种,大洪水时用其蓄洪;将封闭式围垦种植改造成为半封闭型的养殖与留湖调蓄;③环境移民城镇安置,缓解人口对土地、湖泊的压力;④进行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⑤调整丘岗地利用结构与重建山区植被是减灾的治本措施。量大、面广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丘陵坡地
关键词:
洪涝灾害,生态系统,流域管理,洞庭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平安 周燕 黄璜 郑华
【目的】研究氮肥税的设计,为中国氮肥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新途径。【方法】运用外部性理论和需求弹性理论,探讨氮肥税的设计。【结果】氮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0.21,说明氮肥在短时期内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对氮肥厂商影响不大。将洞庭湖区农田施氮量超过平均生态施肥量的11个县(市、区)列为氮肥税征收范围,征税后将减少环境损失0.07×108元,为国家增加税收0.89×108元,因粮食减产带来的损失为0.58×108元,社会净效益是0.38×108元,农户支出增加的变化范围在0.95%~1.49%之间,农户收入变化范围在-8.41%~6.44%。征税后表现为粮食增产的云溪区、君山区、汉寿县、津市市、资阳区等五...
关键词:
氮肥 面源污染 税 洞庭湖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