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2)
2023(1052)
2022(975)
2021(919)
2020(767)
2019(1685)
2018(1630)
2017(2894)
2016(1783)
2015(2047)
2014(1871)
2013(1880)
2012(1879)
2011(1841)
2010(1889)
2009(1708)
2008(1744)
2007(1550)
2006(1321)
2005(1269)
作者
(6855)
(5605)
(5597)
(5389)
(3801)
(2846)
(2524)
(2290)
(2238)
(2062)
(2022)
(2006)
(1998)
(1879)
(1853)
(1813)
(1763)
(1748)
(1711)
(1663)
(1524)
(1520)
(1460)
(1395)
(1379)
(1339)
(1338)
(1279)
(1270)
(1249)
学科
(6026)
经济(6007)
管理(5143)
(4227)
(4197)
企业(4197)
(3591)
(2582)
方法(2459)
(2205)
虫害(1929)
业经(1923)
(1901)
病虫(1656)
病虫害(1656)
理论(1643)
及其(1488)
(1468)
组织(1452)
(1442)
数学(1430)
数学方法(1406)
人事(1382)
人事管理(1381)
(1375)
防治(1279)
(1278)
(1212)
农业(1197)
(1172)
机构
大学(28585)
学院(27301)
研究(11706)
管理(9231)
(9077)
科学(8956)
理学(8121)
(8048)
理学院(7951)
经济(7825)
中国(7815)
管理学(7727)
管理学院(7657)
农业(7356)
(7311)
研究所(6844)
(6444)
业大(6410)
农业大学(4756)
(4642)
中心(4629)
(4446)
(4409)
(4300)
实验(4032)
(4017)
(3914)
实验室(3868)
科学院(3852)
师范(3811)
基金
项目(20058)
科学(15238)
基金(14845)
(14317)
国家(14236)
研究(11847)
科学基金(11398)
自然(8621)
自然科(8447)
自然科学(8440)
自然科学基金(8288)
(7847)
基金项目(7609)
社会(6941)
(6805)
社会科(6496)
社会科学(6494)
资助(6141)
教育(5339)
重点(4717)
科技(4617)
计划(4610)
(4071)
科研(4068)
(4023)
(4009)
(3966)
编号(3960)
(3917)
创新(3860)
期刊
(10071)
经济(10071)
学报(9387)
(8826)
科学(7567)
研究(6591)
大学(6532)
中国(6509)
学学(6244)
农业(6013)
管理(4307)
业大(3288)
农业大学(2935)
(2838)
(2713)
教育(2598)
(2358)
林业(2341)
科技(1707)
财经(1607)
业经(1579)
中国农业(1543)
技术(1447)
(1414)
图书(1364)
自然(1352)
问题(1281)
自然科(1277)
自然科学(1277)
世界(1276)
共检索到41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志超  罗晓平  张伟  李军燕  王瑞  杨莲茹  杨晓野  
为更有效地对骆驼盘尾丝虫病进行防治,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规病理学观察的方法,对骆驼盘尾丝虫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骆驼盘尾丝虫病平均感染率为85.4%,感染强度为115峰-1,虫体形成的结节分布在骆驼的颈项韧带处;共收集到209个结节,它们的形态和质地各不相同,软的结节内形成纤维组织囊腔,硬的结节内形成钙化灶;骆驼年龄段不同,结节的分布呈不同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囊腔周围有各种炎性细胞侵润,囊腔内有不同状态的雌虫虫体,骆驼盘尾丝虫病表现为骆驼的寄生虫性肉芽肿。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吕大伟  褚建伟  王树国  张榭令  王冬凤  王晓梅  
报道了吸虫在文蛤 (MeretrixmeretrixLinnaeus)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表明 ,该吸虫是以胚细胞方式繁殖 ,幼虫经历胞蚴阶段 ,发育成尾蚴。其寄生情况与寄生于其他双壳贝类的一些吸虫相似 ,均是以生殖腺为主要侵占部位 ,少部分则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外套膜、足等 ,消化道中未发现其存在。已被感染的消化盲囊、外套膜等器官组织出现上皮细胞脱落或崩解 ,肌纤维排列紊乱或溶解 ,黏液细胞增生等病理症状。观察发现 ,寄生虫不仅破坏已感染的组织 ,未感染部位的组织也呈现一定的病理学变化 ,最终导致宿主因器官衰竭、功能丧失而死亡。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徐金铖  刘宇婷  潘连德  杨吉平  
为探究美国鲥鱼内脏结节病的病因病理,本实验从患内脏结节病的美国鲥鱼体内分离出肝、脾和肾等内脏器官组织,通过对病鱼样品H.E染色、马松染色和抗酸杆菌染色,并结合亚显微结构观察对病变组织、细胞以及疑似病原菌进行分析。病鱼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体表多处损伤,鳞片下出血,腹部膨大,肛门出血。病理解剖见腹腔内含大量积水,肝、肾和脾脏表面有大量白色结节,肝脏呈深红色,多处破裂出血,肾脏表面附着大量白色纤维样病变,失去原有颜色和结构,脾脏呈深黑色,肠道出血,除此外未见其他器官有结节分布。组织病理分析结果表明:显微结构所见肝、脾和肾器官组织病变为出现肉芽肿,且又大又多。肉芽肿中心由坏死的组织碎片和聚生菌体组成,外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膜由纤维组织构成。肝脏组织内含大量空泡为脂肪变性;肾组织内肾小管腔破裂分解,肾间质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脾组织间充斥大量红细胞。其它内脏组织内未见肉芽肿。抗酸染色和亚显微结构观察证实滋生在组织间的细菌为一种短杆菌。由此得出,肝、脾和肾组织由于病原菌感染形成大量肉芽肿继而导致脏器产生大量的结节,最终出现器官功能低下或衰竭导致鱼体死亡。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邵晓阳  叶雪平  胡建饶  金柘  
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患有红体病的青虾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患病青虾鳃部、肌肉组织和肝胰腺部位病症比较明显,不同患病阶段组织变形差异显著。鳃片细胞在患病初期表现为胞质收缩,后期则细胞膨胀破裂,细胞内物质外溢,细胞边缘界限不完整;肌肉组织在后期出现肌纤维束之间间隙,且部分肌纤维有断裂的现象;中期肝小叶间隔出现空隙和腺细胞变形,在后期则表现为小叶溃烂。造成青虾因红体病死亡的原因,初期主要是因为鳃片的组织病变导致呼吸困难,进而造成青虾生理异常;后期主要是因为肝胰脏的溃烂造成消化功能全面丧失。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海燕  香咏瑜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奇志  李娜  王丽  谢德燕  
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 incognita),观察不同侵染时间黄瓜根部组织的病理特征。结果显示:接种后6 d的根尖分生区、伸长区出现膨大、对称的根结,根中心的原形成层细胞分化出巨型细胞;10 d在根毛区及以上部位出现既有对称又有偏于一侧的根结,周围有原生木质部导管出现,根结中巨型细胞阻断了导管;16 d次生维管组织提早出现;20~30 d导管纵向排列无序,形状扭曲,皮层中有新维管组织产生。总之,随侵染时间的延长,根部受害部位逐渐由内皮层扩展至皮层,根结逐渐由巨型细胞、提早形成的次生维管组织以及皮层中的新维管组织共同形成;导管逐渐受阻,排列扭曲无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晟毓  魏文燕  刘韬  杨倩  谢恒  何琦瑶  汪开毓  
2018年4月四川邛崃地区某养殖场大口黑鲈感染致死性结节病,死亡率高达80%。为明确病因,通过常规微生物分离、鉴定,从患病鱼皮肤溃疡灶、鱼鳔腔积液和肝脏组织中分离到同一株优势菌,命名为HSY-NS02。经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染色镜检、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扩增及系统发育分析和特异性PCR扩增,确定该菌为诺卡氏菌。进一步对健康大口黑鲈进行分离菌的人工感染实验以确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且从人工感染鱼体中再次分离到相同菌。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皮肤溃疡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和鳃发生不同程度的慢性炎性肉芽肿病变,其中脾脏病变最为严重。对菌株HSY-NS02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制霉菌素3种药物敏感,对其他18种药物耐受,呈多重耐药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立民  
~~
关键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汪开毓  耿毅  陈德芳  黄小丽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祝璟琳  柒壮林  李大宇  邹芝英  肖炜  乐贻荣  韩珏  杨弘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海豚链球菌病的罗非鱼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离的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多数呈链状排列。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和脑分别表现为肝炎,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脑膜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脑、心肌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细胞核畸形,染色质浓缩或边集,粗面内质网囊泡化及脱粒,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能造成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病变,致使器官功能障碍,正常生理代谢调节紊乱,最后导致死亡...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舒华  王宗伟  韦登国  
本文报道了新养羊区山羊脑脊髓丝虫病发生、流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药物防治结果,并采用加强饲养管理、杀灭蚊蝇等综合防制措施加予控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95~1997年共调查山羊15680只,其中发病556只,发病率为3.55%,死亡135只,发病致死率为24.28%.该病是由寄生在水牛、黄牛腹腔内的指形丝状线虫(S.digitata)的幼虫期(微丝蚴)寄生于山羊脑脊髓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症状以腰部瘫痪、后肢无力以致卧地不起为主要特征;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幼虫进入脑脊髓后引起的移行症,以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钱德兴  曾红  
山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由寄生于耕牛腹腔内的指形丝状线虫(Setaria digitata)的幼虫微丝蚴寄生于山羊脑脊髓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此病致使我省山羊商品率低下,饲料报酬低,困扰着养羊业的发展.尤其是脑脊髓丝虫病:使病羊后驱瘫痪、很快消瘦、贫血、哀竭死亡。为了解该病在我省流行情况,我们于1996~1997年对开阳、册亨、晴隆、平塘、息烽、三都、独山进行调查(临床证状,死羊解剖查原).现初报如下:①开阳县:发病率1.28%(155/12082),死亡率1.11%(134/12082),致死率86.45%(134/155),分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陈晨  王文龙  红梅  刘宁  呼和巴特尔  
为探明骆驼斯氏副柔线虫雌虫和雄虫的转录组差异,挖掘出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功能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TM2000分别对其雌虫和雄虫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cDNA文库,通过建库质量评估和组装效率评估后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比较雌虫和雄虫的转录本,获得6 4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 131个基因上调;4 299个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有341 328和714个Unigenes分别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大类41个分支中。KEGG数据库分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刘振勇  谢友佺  林小金  
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不同生存条件下的大黄鱼以及肝脏病变的大黄鱼肝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酸水解法测定不同生存条件下以及患肝肿大的大黄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了解其变化情况。以野生大黄鱼的肝组织细胞结构为参照,初步探明了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脂肪肝、肝肿大、肝胆汁淤积、肝淤血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讨论了大黄鱼肝脏病变的原因和病变致死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滕建  陈红菊  薛良义  李岩  路广金  周敏  张冲  季相山  
为研究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致病机理,本实验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及乌鳢的免疫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乌鳢主要感染了命名为SDAT 0011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鉴定、16S rRNA鉴定、诺卡氏菌特异序列扩增鉴定、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均显示,该病原菌为鰤诺卡氏菌。将分离的SDAT 0011感染健康乌鳢后,1 × 10~(5 )~1 × 10~(8 )CFU/mL注射组的死亡率均为100%,感染乌鳢出现明显的诺卡氏菌病症状,如内脏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检测发现,结节分界清晰,结节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受损或死亡的组织细胞。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鰤诺卡氏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抗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48 h)及中后期,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13(TLR13)在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趋化因子受体9(CCR9)在脾脏和头肾中显著下调,这表明乌鳢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可能在其抵抗鰤诺卡氏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为乌鳢诺卡氏菌病的治疗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