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07)
- 2023(19353)
- 2022(16582)
- 2021(15518)
- 2020(12879)
- 2019(29398)
- 2018(28985)
- 2017(55296)
- 2016(30018)
- 2015(33427)
- 2014(32890)
- 2013(31986)
- 2012(29361)
- 2011(26339)
- 2010(26309)
- 2009(24278)
- 2008(23096)
- 2007(20395)
- 2006(17822)
- 2005(15077)
- 学科
- 济(117289)
- 经济(117145)
- 管理(83781)
- 业(81156)
- 企(64898)
- 企业(64898)
- 方法(54700)
- 数学(47885)
- 数学方法(47254)
- 农(39830)
- 财(31578)
- 中国(31294)
- 业经(27869)
- 农业(26512)
- 学(26501)
- 地方(24374)
- 制(23994)
- 贸(20103)
- 贸易(20094)
- 理论(19715)
- 务(19499)
- 财务(19415)
- 易(19406)
- 财务管理(19368)
- 企业财务(18376)
- 银(17903)
- 银行(17836)
- 融(17652)
- 金融(17643)
- 体(17535)
- 机构
- 学院(415541)
- 大学(415234)
- 济(161274)
- 管理(161113)
- 经济(157693)
- 理学(140341)
- 理学院(138791)
- 研究(138645)
- 管理学(136021)
- 管理学院(135297)
- 中国(102726)
- 科学(87851)
- 京(87215)
- 农(75202)
- 财(74636)
- 所(68994)
- 业大(65777)
- 中心(63782)
- 研究所(63150)
- 江(61229)
- 财经(59931)
- 农业(58344)
- 范(55273)
- 经(54672)
- 师范(54585)
- 北京(54147)
- 院(51210)
- 州(49142)
- 经济学(49018)
- 技术(45480)
- 基金
- 项目(292595)
- 科学(229441)
- 基金(211884)
- 研究(211827)
- 家(186081)
- 国家(184525)
- 科学基金(157986)
- 社会(132979)
- 社会科(125655)
- 社会科学(125623)
- 省(115274)
- 基金项目(111368)
- 自然(103592)
- 自然科(101206)
- 自然科学(101178)
- 自然科学基金(99362)
- 教育(98529)
- 划(96998)
- 资助(87460)
- 编号(86442)
- 成果(69831)
- 重点(66014)
- 部(63937)
- 发(62214)
- 创(60534)
- 课题(60000)
- 创新(56515)
- 科研(56414)
- 国家社会(54736)
- 教育部(54710)
- 期刊
- 济(174975)
- 经济(174975)
- 研究(117979)
- 中国(79425)
- 学报(71703)
- 农(71079)
- 科学(63772)
- 管理(57543)
- 财(57000)
- 大学(54499)
- 学学(51610)
- 教育(48303)
- 农业(47925)
- 技术(36022)
- 融(35566)
- 金融(35566)
- 业经(31506)
- 财经(28833)
- 经济研究(27984)
- 经(24648)
- 业(22806)
- 问题(22602)
- 版(21820)
- 图书(20583)
- 科技(19894)
- 业大(19196)
- 统计(18787)
- 理论(18508)
- 技术经济(18497)
- 商业(18039)
共检索到599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欢
由于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驻村干部存在外部考核压力和内在晋升动力,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驻村干部对村干部的权力替代现象。驻村干部不仅主导了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与精准管理,还支配了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与项目实施。这种权力替代的贫困治理格局,虽然推动了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但也带来精细化技术治理导致村庄的"去政治化"、科层化治理带来资源投入的"内卷化"以及村干部强外部依赖性导致基层治理风险等负面影响。借国家资源输入的契机,培养与吸纳村庄内生精英,完善驻村干部的考核要求与角色定位,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驻村帮扶下权利替代的规避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新
有效贫困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村社集体,然而,废除农业税之后,乡村基层组织越来越"悬浮"于农民。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大量扶贫资源持续输入农村,软弱涣散的村社集体却失去了与国家资源对接的能力,造成贫困治理的"内卷化"。村社集体的内生活力某种意义上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激活和再造,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帮扶"是贫困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驻村帮扶本身是连续性的,成员通常由同一单位选派,类似于接力赛,故称之为"接棒治理"。"接棒治理"能够为理解驻村帮扶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一种可取视角。在"接棒治理"的框架内,由同一单位选派的驻村帮扶成员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帮扶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多办实事。作为外部嵌入力量,驻村帮扶不可避免地对村庄内部治理秩序产生影响,但由于退出机制的确定和可预期,驻村帮扶下的"接棒治理"不会完全改变村庄内部权力格局,更不会对村庄自治造成破坏,其旨在培育并回归自治,将"接力棒"最终交接给村社集体。
关键词:
驻村帮扶 接棒治理 第一书记 自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川
村庄公共性是联结各治理主体与环境公共品供给的枢纽,意味着对基于特殊主义的家庭和私人利益的超越,以及面向整个村庄共同利益的包容和敞开。环境公共品的供给主体之间存在三对关系:一是行政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激发形成循环结构,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终从政策性事务真正转化为村庄内生性事务;二是市场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共生形成并行结构,起到常规性保障村庄公共空间环境治理底线的作用;三是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彼此牵拉形成转换结构,支配家庭主体的家庭伦理和家庭分工规则成为将家庭主体转换为自治主体的重要通道。这表明,以对村庄公共性的嵌入为主轴,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家庭主体与自治主体共同构筑成一个相互补位、彼此支撑的治理网络,推动环境公共品以低成本、高稳定性、高效率的方式得到供给。
关键词:
村庄公共性 环境治理 嵌入性 公共品供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逸 纪晓岚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由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村庄内部形成了多重性的影响,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历经了人民公社、乡镇企业、乡政村治阶段,这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是村庄自身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了顺应不同时期村庄自身的情境变化,村庄内部的治理结构与形式也因此发生着改变。村庄由原本的高度集权化、行政化的传统集体化时代,逐步转向于顺应市场经济要求,更为多元管理主体、多重管理手段、产权更为明晰的新集体化时代。新集体化时期强调村级集体经济对于村庄的多重构建,这与传统集体化时期的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特别体现在村庄治理场域空间内。由此形成了新的村庄治理模式,即村庄的经营性治理模式。模式借鉴了以往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手段,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梦真 吕晓
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可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因村施策实施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参考。对此,论文在辨析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依据山东省沂南县两个典型村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的兴衰、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集聚提升类村庄在稳固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提升改造,促使宅基地生活居住功能不断升级,并向以文化、生态功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方向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要素流失导致宅基地空闲废弃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政府通过局部搬迁定位、禁止建设要素投入、宅基地开发规划等途径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村庄内、外部的要素交流与配置为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驱动力,推动宅基地功能由单一的居住保障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因此,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要素配置概况,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管理机制和用地标准,将村庄规划以及宅基地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宅基地功能与人口、产业等要素配置的协同转型发展。
关键词:
宅基地 功能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扎根理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永萍
移风易俗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治理意涵。以晋江市S村的移风易俗实践为例,探讨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意义。村庄经济分化和地方社会风俗异化是地方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背景。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虽然由地方政府发起,但经由基层组织的具体推动而转化为乡村社会的自主治理实践。有为政府的政治动员、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与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方式是移风易俗顺利推进的保障机制。以移风易俗为载体的乡村文化治理不仅直接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对经济精英的积极引导抑制了村庄经济分化转化为社会分层,激活了乡村社会的慈善机制,重塑了村庄公共性。因此,晋江农村的移风易俗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机制,为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