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6)
- 2023(9606)
- 2022(7955)
- 2021(7619)
- 2020(6138)
- 2019(14012)
- 2018(13437)
- 2017(25692)
- 2016(13303)
- 2015(14490)
- 2014(14029)
- 2013(13382)
- 2012(12118)
- 2011(10709)
- 2010(10314)
- 2009(9237)
- 2008(8383)
- 2007(7051)
- 2006(5797)
- 2005(4273)
- 学科
- 济(54073)
- 经济(54017)
- 业(40206)
- 管理(36353)
- 农(28369)
- 企(28357)
- 企业(28357)
- 方法(26758)
- 数学(24363)
- 数学方法(24025)
- 农业(19419)
- 业经(15101)
- 财(14101)
- 中国(13362)
- 地方(11357)
- 制(10465)
- 务(8847)
- 财务(8817)
- 财务管理(8796)
- 企业财务(8410)
- 贸(8143)
- 贸易(8140)
- 易(7950)
- 发(7890)
- 环境(7857)
- 学(7766)
- 技术(7651)
- 收入(7550)
- 农业经济(7452)
- 体(7340)
- 机构
- 学院(176343)
- 大学(172638)
- 管理(73583)
- 济(73019)
- 经济(71656)
- 理学(65168)
- 理学院(64562)
- 管理学(63442)
- 管理学院(63084)
- 研究(51567)
- 中国(39120)
- 财(32510)
- 京(32449)
- 农(30134)
- 科学(29789)
- 中心(27169)
- 财经(26753)
- 业大(26357)
- 经(24628)
- 江(23860)
- 经济学(23050)
- 范(22769)
- 师范(22581)
- 农业(22244)
- 所(22123)
- 经济学院(21071)
- 研究所(20344)
- 财经大学(20124)
- 经济管理(20010)
- 州(19573)
- 基金
- 项目(132223)
- 科学(106503)
- 研究(99956)
- 基金(98409)
- 家(84223)
- 国家(83450)
- 科学基金(73889)
- 社会(66808)
- 社会科(63114)
- 社会科学(63098)
- 省(52597)
- 基金项目(52583)
- 教育(46225)
- 自然(46048)
- 自然科(45007)
- 自然科学(44997)
- 自然科学基金(44165)
- 划(42652)
- 编号(40505)
- 资助(37993)
- 成果(31209)
- 部(29842)
- 重点(29376)
- 发(28607)
- 国家社会(28451)
- 创(28287)
- 课题(26793)
- 教育部(26454)
- 制(26442)
- 人文(26418)
共检索到2386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新
有效贫困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村社集体,然而,废除农业税之后,乡村基层组织越来越"悬浮"于农民。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大量扶贫资源持续输入农村,软弱涣散的村社集体却失去了与国家资源对接的能力,造成贫困治理的"内卷化"。村社集体的内生活力某种意义上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激活和再造,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帮扶"是贫困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驻村帮扶本身是连续性的,成员通常由同一单位选派,类似于接力赛,故称之为"接棒治理"。"接棒治理"能够为理解驻村帮扶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一种可取视角。在"接棒治理"的框架内,由同一单位选派的驻村帮扶成员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帮扶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多办实事。作为外部嵌入力量,驻村帮扶不可避免地对村庄内部治理秩序产生影响,但由于退出机制的确定和可预期,驻村帮扶下的"接棒治理"不会完全改变村庄内部权力格局,更不会对村庄自治造成破坏,其旨在培育并回归自治,将"接力棒"最终交接给村社集体。
关键词:
驻村帮扶 接棒治理 第一书记 自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选派党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工作方式。通过对陕南L村驻村帮扶的案例考察,并将其置于脱贫攻坚战略这一特定的任务情境、制度环境以及乡土场域中进行阐释,可以发现驻村工作队的运行样态兼具并超越了国家治理中常规与动员两种常见的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与行动特征,呈现出超常规治理的运作逻辑。研究表明,行政嵌入为超常规治理工作机制的生发提供了制度逻辑、场域逻辑和行动逻辑。这一基于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行政科层结构性嵌入方式的发现,不仅为驻村工作队的日常运作提供了一个解释性概念和分析框架,还引发了对中国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重新思忖。
关键词:
超常规治理 行政嵌入 驻村帮扶 乡村振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驻村帮扶是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有效落地的重要机制,并延续到乡村振兴时期。帮扶实践中的干部与农民互动实质上体现为干部动员和农民参与,而动员与参与的协调、匹配程度对帮扶绩效和乡村治理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构建“动员-参与”协同性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以辽宁省3个村庄为例,对帮扶实践中驻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互动及其内在逻辑进行研究,进而为驻村帮扶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智力支持。研究表明:(1)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与农民的治理性参与共同形成高协同性的积极互动;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与农民的维权性参与则形成互动缺失下的冲突状况;驻村干部的回应性动员下农民仍然不参与,主要是能力不足导致;驻村干部的行政性动员下农民不参与则主要是缺乏参与意愿。(2)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与农民参与的治理性产生关联,并共同影响“动员-参与”协同性;“动员-参与”协同性对关系互动有效性产生正向影响,并共同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从消极互动到积极互动的核心转化机制在于提高驻村干部动员的回应性,进而促进农民的治理性参与,激活村庄内生资源禀赋,最终达致高度协同、积极互动、治理有效的理想状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振兴
面对上级指派的众多任务,村级组织形成的以自我效用最大化为中心,根据"激励-约束"条件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大小为衡量标准,有差别地投入行动资源去执行上级任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差序应对"。"差序应对"行为具体表现为,全力以赴对待强激励-强约束型任务、积极应付强激励-弱约束型任务、量力而行对待弱激励-强约束型任务、消极应付弱激励-弱约束型任务。以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因素这两个维度对村级组织"差序应对"行为的发生逻辑加以阐释,可以发现:任务超载、行动资源不完全匹配与激励驱动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结构性原因;村干部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取向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对任务目标的差别化验收与村民监督缺位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村级组织 差序应对 激励-约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秦振兴
面对上级指派的众多任务,村级组织形成的以自我效用最大化为中心,根据"激励-约束"条件所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大小为衡量标准,有差别地投入行动资源去执行上级任务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差序应对"。"差序应对"行为具体表现为,全力以赴对待强激励-强约束型任务、积极应付强激励-弱约束型任务、量力而行对待弱激励-强约束型任务、消极应付弱激励-弱约束型任务。以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因素这两个维度对村级组织"差序应对"行为的发生逻辑加以阐释,可以发现:任务超载、行动资源不完全匹配与激励驱动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结构性原因;村干部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取向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基层政府对任务目标的差别化验收与村民监督缺位是差序应对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村级组织 差序应对 激励-约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爱爽
农机跨区服务是小农户实现机械化生产,从而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跨区服务面积大幅减少,以本地农机手为服务供给者的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逐渐兴起,且社会因素在其兴起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型农机拥有量不断增长,农机服务市场呈现出外来农机和本地农机并存的局面。在农机服务市场竞争中,本地农机手借助乡土熟人社会的运作规则打败了外来农机手,从而推动了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兴起。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运作高度嵌入乡土社会。在农机服务市场的高度竞争下,农机手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农机服务。农机手置身于乡土熟人关系之中,熟人关系可以降低其经营成本。而较低的服务经营成本能够提升农机手的经营积极性,从而确保农机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村庄社会中的声誉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农机手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能够激励其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出现,体现了乡村社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爱爽
农机跨区服务是小农户实现机械化生产,从而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跨区服务面积大幅减少,以本地农机手为服务供给者的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逐渐兴起,且社会因素在其兴起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大型农机拥有量不断增长,农机服务市场呈现出外来农机和本地农机并存的局面。在农机服务市场竞争中,本地农机手借助乡土熟人社会的运作规则打败了外来农机手,从而推动了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兴起。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运作高度嵌入乡土社会。在农机服务市场的高度竞争下,农机手以自然村为单位开展农机服务。农机手置身于乡土熟人关系之中,熟人关系可以降低其经营成本。而较低的服务经营成本能够提升农机手的经营积极性,从而确保农机服务供给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村庄社会中的声誉机制能够有效抑制农机手的机会主义行为,并能够激励其不断提高农机服务质量。内生型农机服务市场的出现,体现了乡村社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雨 张新文
虽然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但基于豫南Y乡的调研表明,扶贫依然存在不精准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户识别不精准,扶贫产业选择不精准、贫困动态管理不精准、考核不精准等。其主要是由于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任务导向、村干部扶贫动力不足与驻村帮扶的形式化、地方政府间趋利避害的上下共谋所致。有效治理扶贫中的不精准问题,必须构建村民-村干部-驻村干部-乡镇干部的联动机制,使精准扶贫参与主体形成紧密合作关系;鼓励基层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基层进行适当赋权;创新贫困人口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强化贫困户动态管理;重建过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不精准 治理 基层组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志胜
国内许多开发区为了实现"二次创业",近年来纷纷与行政区相互融合,这既与开发区自身发展特点有关,也与其外部压力有一定联系。这种融合对开发区而言有利有弊,尤其是融合后的管理体制行政化过早促使开发区"历史的终结"。如何在与行政区融合时尽量保留开发区既有管理体制优势,成为开发区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开发区 融合 行政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国磊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干部驻村与部门帮扶形成的跨层级治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运用的治理技术。基于"情境—过程"分析框架对桂南Q市联镇包村制度运作考察发现:在国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情境下,驻村第一书记的外部嵌入、有效衔接与内部执行,使得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与基层治理的各项任务得到可持续推进。在此过程中,高层部门"一把手"的政治动员逻辑是从"高位推动"到"嵌入互动";中层部门的资源供给逻辑是从"条块分割"到"集中供给";基层部门的技术运作逻辑是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衔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动态调整与治村理念延续的冲突、各职能部门的趋利选择与合作治理之间的冲突、基层干部的晋升需求与服务基层之间的冲突,使得跨层级治理陷入制度困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