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16)
- 2023(4863)
- 2022(4284)
- 2021(3930)
- 2020(3103)
- 2019(6943)
- 2018(6777)
- 2017(13052)
- 2016(7199)
- 2015(8023)
- 2014(8052)
- 2013(7850)
- 2012(7475)
- 2011(6965)
- 2010(7100)
- 2009(6550)
- 2008(6531)
- 2007(5792)
- 2006(5262)
- 2005(4680)
- 学科
- 济(36586)
- 经济(36555)
- 管理(22216)
- 业(17186)
- 方法(14903)
- 企(14318)
- 企业(14318)
- 数学(12873)
- 数学方法(12732)
- 地方(12171)
- 环境(11381)
- 学(10692)
- 地方经济(8222)
- 中国(7617)
- 农(7503)
- 划(7254)
- 财(6535)
- 业经(6253)
- 和(6050)
- 资源(5370)
- 农业(5160)
- 贸(5134)
- 贸易(5134)
- 规划(5088)
- 环境规划(4902)
- 发(4854)
- 易(4848)
- 理论(4816)
- 融(4706)
- 金融(4704)
- 机构
- 大学(113225)
- 学院(112039)
- 济(43127)
- 研究(42372)
- 经济(42210)
- 管理(40469)
- 理学(35634)
- 理学院(35045)
- 管理学(34237)
- 管理学院(34058)
- 中国(29819)
- 科学(29621)
- 京(24070)
- 所(23013)
- 研究所(21589)
- 农(20347)
- 财(18455)
- 中心(17811)
- 范(17736)
- 业大(17678)
- 师范(17562)
- 江(17169)
- 农业(16174)
- 院(15728)
- 财经(15327)
- 北京(14771)
- 师范大学(14558)
- 经(13854)
- 州(13533)
- 科学院(13480)
- 基金
- 项目(80663)
- 科学(64543)
- 基金(59830)
- 研究(54951)
- 家(54075)
- 国家(53684)
- 科学基金(45340)
- 社会(36016)
- 社会科(34122)
- 社会科学(34108)
- 基金项目(32317)
- 省(31585)
- 自然(30636)
- 自然科(29851)
- 自然科学(29838)
- 自然科学基金(29282)
- 划(27422)
- 教育(24590)
- 资助(23621)
- 编号(20570)
- 重点(19249)
- 发(18476)
- 部(17451)
- 成果(16497)
- 创(16373)
- 科研(15882)
- 计划(15827)
- 创新(15431)
- 国家社会(15187)
- 课题(14920)
共检索到1584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旭东 章守宇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邓明星 吴星辰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2目47科77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其生物量和丰度占比均超过50%。龙头鱼为全年优势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刺鲳、黑鳃梅童鱼和宽体舌鳎;夏季优势种为小黄鱼、带鱼和六丝矛尾虾虎鱼;秋季和冬季优势种相同,为棘头梅童鱼和凤鲚。聚类分析和nMDS结果显示,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可分为站位组I (岛礁周围站点为主)、站位组II (邻近岛礁站点为主)和站位组III (远离岛礁站点为主)。除春季站位组I与站位组III、站位组II与站位组III外,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站位组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BIOENV分析显示,在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3个因素中,底层水温对鱼类群落影响最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沈慧 林军 章守宇 钟佳明 陈奕帆 刘章彬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实验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3 496种小黄鱼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岛礁内部水域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黄鱼并未对具体的环境因子产生明显趋向性,但对岛礁内各环境要素构成的生境却显示出一定的偏好。
关键词:
小黄鱼 分布特征 空间分析 马鞍列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子硕 许永久 张秀梅 陈峰 周永东 徐开达 张亚洲 张洪亮 李庆英 刘万金 俞佳
嵊泗马鞍列岛附近海域自然条件复杂,是众多鱼类与甲壳类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为了研究环境因子、季节性休渔等因素对鱼类和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动态演替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21年4个季度在浙江嵊泗马鞍列岛邻近海域的鱼类和甲壳类两类游泳动物调查数据,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和非参数多因素方差分析(PERMANOVA)等方法研究两类群的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大小的季节变化。利用RDA分析研究休渔、环境等因子与两个类群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四季调查物种共103种,其中鱼类53种、甲壳类50种,优势种包括龙头鱼、凤鲚、带鱼、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共5种鱼类以及口虾蛄、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共3种甲壳类。鱼类和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大小)群落结构组成均具有极显著的季节差异,而均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鱼类和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均大致呈现由春季增加至秋季高峰,后缓慢递减到冬季的趋势;平均个体大小则呈现春季最小,其他季节较大,尤其夏季最大的趋势。RDA分析结果表明,捕捞压力是显著影响鱼类与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大小季节变异的主要因素(RDA第一轴),鱼类与甲壳类功能特征季节变化与休渔引起的捕捞压力及环境因子的关系密切。研究表明,禁渔和环境因子对渔业生态系统功能特征(数量和个体大小)具有显著影响,需要更进一步的加强对功能特征长期变化研究。本研究的结果可为海洋保护区的评价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嘉维 林坤 王学锋 李纯厚
为了解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理影响因素,于2016—2017年开展了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运用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湾附近海域共捕获鱼类256种,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亚群落(Anosim test:R=0.28~0.77, P
关键词:
鱼类 群落结构 雷州湾 环境因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董静瑞 胡成业 水玉跃 田阔 杜肖 水柏年
根据2015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温州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多元分析及其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南部沿岸海域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于9目27科41属,主要以暖水性和暖温性为主,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26种;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共6种;再次为形目(Tetraodontiformes),共4种。春季,优势种依次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as)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沈慧 林军 章守宇 钟佳明 陈奕帆 刘章彬
鱼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对这种规律的全面认知是进行资源保护、海洋牧场增殖目标种选择以及增殖技术研发的前提。基于2016年夏季(8月)、秋季(12月)和2017年冬季(3月)、春季(5月)在马鞍列岛东部海域19个站点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资源密度、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本文对3496 ind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样品年龄、性别、性成熟度和饵料组成等生物学参数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生物学指标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海域小黄鱼种群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动和空间差异:平均资源密度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夏季资源密度岛礁内水域远高于岛礁外围。年龄结构上除了夏季以幼鱼为主(75.7%)外,其他季节皆以1龄鱼为主。夏季小黄鱼饵料生物丰富度岛礁内部水域显著高于岛礁外,春秋季相反。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表明,岛礁外最显著的影响因子为浮游植物丰度(P<0.05),该值越高则小黄鱼资源密度越高,但岛礁内部分布上并未显示出与任一环境因子的显著相关性。研究揭示,岛礁繁多且规模化人工生境的存在使马鞍列岛东部海域成为小黄鱼优良的索饵避敌与栖息繁殖场所。除了饵料因素外,岛礁内的小黄鱼并未对具体的环境因子产生明显趋性,但对岛礁内各环境要素构成的生境却显示出一定的偏好。
关键词:
小黄鱼 分布特征 空间分析 马鞍列岛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邹建宇 张崇良 王希明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为探究长山列岛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的空间格局,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5月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获取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春季、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春、秋季调查共获鱼类66种,隶属于11目33科58属,其中春季46种,秋季52种,均以鲈形目(Perciformes)为主。春季的优势种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2个站位组,站位组Ⅰ位于长山列岛以西,站位组Ⅱ位于长山列岛附近及其东部海域;底层水温是影响春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站位组内的主要典型种如黄鮟鱇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秋季的优势种为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黄鮟鱇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2个站位组,站位组I位于远离长山列岛的东部及西部海域,站位组II则围绕长山列岛分布;水深和底层水温是影响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黄鮟鱇、褐牙鲆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等主要典型种存在着围绕长山列岛分布的趋势。在水温的驱动下春季各站位组的主要典型种空间分布不同,鱼类群落空间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秋季由于主要典型种的空间分布差异而呈现出环长山列岛和远离长山列岛的鱼类群落空间格局。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空间结构 环境因子 长山列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杜飞雁 林昭进 孙典荣 黄硕琳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为较为稳定的东北部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西岸群落(群落Ⅱ)、北部湾中南部群落(群落Ⅲ)、白龙尾岛附近海域群落(群落Ⅳ)和季节波动较大的琼州海峡西侧群落(群落Ⅴ)。ANOSIN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96~0....
关键词:
鱼类种类组成 群落格局 环境因子 北部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翟璐 韩东燕 傅道军 张崇良 薛莹
为了进一步研究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根据2011年冬季(2月)、春季(5月)、夏季(8月)和秋季(11月)在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方法等研究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变化,并分析了胶州湾鱼类群落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种,隶属于2纲10目31科46属,种类组成以暖温性和暖水性鱼类为主。主要优势种有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等。胶州湾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的季节变化范围为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含思 沈敏 林军 吴星辰 刘洪生
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选址是人工鱼礁区建设的必要环节。通过对浙江嵊泗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备选海域附近采集的底质柱状样品的分析,测得了每个站点底质柱样的粒度、含水率、天然密度等物理性质,以及贯入强度、抗剪强度等力学性质。用谢帕德和福克沉积物分类法分析粒度结果,发现所研究海域的底质由砂、粉砂、黏土构成,粉砂含量最高,主要以砂质粉砂为主。不同区域的底质因其粒度组分、孔隙率、天然密度等不同,其含水率不同,造成底质的承载力也不同。对底质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底质的含水率与贯入强度、抗剪破坏强度均存在较强的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和–0.64,可作为人工鱼礁投放底质适宜性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底泥含水率与粒度间的回归方程可为大面积的底质承载力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大幅降低调查的工程量。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罗文俊 章守宇
基于2005年3月-2006年11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的采样调查及后续实验,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粒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点,分析了水温、营养盐、悬浮物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鞍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组成主要受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Grev.)Ostf)、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 Lamx)、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 Mangin)、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佛氏海毛藻(Bidduphia sinensis Gr...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禹 章守宇 程晓鹏 林军
为掌握马鞍列岛岛礁海域渔业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间关系,于2016年12月、2017年3月与5月,使用Bio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辅以拖网采样对该海域进行3次声学调查。调查显示,2016年12月、2017年3月与5月评估鱼类分别为46、32、43种,3次调查声学评估鱼类平均丰度密度分别为2.7×10~(4)、1.98×10~(4)和1.45×10~(4)尾/km~(2),鱼类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0.33 t/km、0.34 t/km和0.30 t/km,海域内评估鱼类资源总量分别为132 t、141 t和126 t。结果显示,3次调查鱼类丰度密度逐渐递减,3月资源量密度和资源量最高,其次为12月、5月。海区底层资源密度最高,中层次之,表层最少,资源密度水平分布与水深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底层资源丰度密度与底质中粉砂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2)>0.75)。近礁区资源丰度密度远高于远礁区,近礁区各月资源丰度密度与温度、盐度无显著线性关系,与溶解氧之间呈一定线性关系(R~(2)=0.72);远礁区各月资源丰度密度与温度呈显著线性关系(R~(2)=0.91),与溶解氧间线性相关性较弱(R~(2)=0.63),与盐度间无明显线性关系。研究证实声学方法在马鞍列岛岛 礁海域渔业资源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岛礁海域以及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现实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赵静 许敏
基于2009年1月—2010年2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体长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渔业生物学。结果表明:1)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体长范围30~264 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和130~180 mm;2)皮氏叫姑鱼幼鱼和雄性个体的生长呈负异速生长的特性,而雌性个体呈正异速生长的特性;3)雌雄比为1.68∶1(χ2=35.636,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牟秀霞 李明坤 尹洁 张崇良 任一平
为了解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星康吉鳗资源密度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实验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5月、8月山东半岛东南部海域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星康吉鳗资源密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星康吉鳗资源密度及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山东近海星康吉鳗资源密度为66.38 kg/h,夏季资源密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为87.31 kg/h,秋季资源密度为79.01 kg/h,冬季资源密度大幅度降低,仅为10.44 kg/h。GAM模型结果显示,水深和海水底层温度对星康吉鳗资源分布影响最大。春季,星康吉鳗资源密度与水深、底温呈正相关关系,其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海州湾中部海域(35°N沿线分布最多);夏季,其空间分布受水深影响,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深20~30 m的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秋季,水深、底温、饵料生物量与星康吉鳗资源密度呈正相关,此时星康吉鳗分布较分散。冬季,星康吉鳗资源密度与水深呈正相关,此时主要分布在受黄海暖流影响的海州湾北部海域以及123.5°E~124°E海域。研究表明,星康吉鳗资源分布与其洄游习性和海域水温等水文特征的季节性变动有关,其分布特征在春季、冬季分别受青岛冷水团与黄海暖流影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山东近海星康吉鳗群体的生活习性,为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苏巍 薛莹 任一平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并通过构建GAM模型分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共有鱼类96种,隶属于2纲13目44科71属,其中Δ+的理论平均值为79.5,而Λ+的理论平均值为200.6。两个分类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这可能与海州湾海域鱼类的季节性洄游和环境因子的差异有关。通过GAM模型分析发现,水深和底层溶氧对Δ+具有显著影响,而水深、底层溶氧、底层水温和月份则是影响Λ+的关键环境因子。通过比较中国近海不同纬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