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63)
- 2023(5968)
- 2022(5087)
- 2021(4550)
- 2020(3759)
- 2019(8348)
- 2018(7881)
- 2017(14754)
- 2016(8269)
- 2015(8697)
- 2014(8477)
- 2013(8245)
- 2012(7335)
- 2011(6583)
- 2010(6295)
- 2009(5866)
- 2008(5649)
- 2007(4826)
- 2006(4047)
- 2005(3328)
- 学科
- 济(31276)
- 经济(31242)
- 管理(23156)
- 业(22843)
- 企(18172)
- 企业(18172)
- 方法(16556)
- 数学(15121)
- 数学方法(14933)
- 农(8903)
- 财(8170)
- 学(8029)
- 贸(7002)
- 贸易(7002)
- 中国(6979)
- 业经(6971)
- 易(6827)
- 农业(6323)
- 环境(5829)
- 技术(5749)
- 务(5295)
- 地方(5291)
- 财务(5288)
- 财务管理(5278)
- 企业财务(5010)
- 划(4732)
- 制(4641)
- 和(4255)
- 产业(4199)
- 理论(3910)
- 机构
- 大学(118487)
- 学院(117724)
- 管理(45844)
- 济(45104)
- 经济(44332)
- 研究(41756)
- 理学(40987)
- 理学院(40518)
- 管理学(39697)
- 管理学院(39526)
- 农(32237)
- 科学(30804)
- 中国(28873)
- 业大(26606)
- 农业(26056)
- 京(24513)
- 所(23026)
- 研究所(21839)
- 中心(18492)
- 财(17899)
- 农业大学(17737)
- 江(16467)
- 院(15252)
- 财经(15241)
- 北京(14719)
- 省(14605)
- 经(13974)
- 室(13871)
- 科学院(13797)
- 业(13581)
- 基金
- 项目(91607)
- 科学(70387)
- 基金(66541)
- 家(62592)
- 国家(62102)
- 研究(56602)
- 科学基金(51436)
- 省(37190)
- 社会(36731)
- 自然(36549)
- 基金项目(36094)
- 自然科(35743)
- 自然科学(35722)
- 自然科学基金(35081)
- 社会科(34942)
- 社会科学(34928)
- 划(31772)
- 资助(26548)
- 教育(25061)
- 重点(21040)
- 计划(20972)
- 编号(19953)
- 科技(19559)
- 创(19234)
- 发(19109)
- 部(19055)
- 科研(18723)
- 创新(18097)
- 业(17788)
- 农(15664)
共检索到154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茂林 李树莲 周晓罡 丁玉梅 田志敏 董禄凤 计加富 谢维云
芽生长过长和细弱的种薯,需要抹芽播种,块茎表现出生理年龄老化,干瘪皱缩。抹芽种薯出苗晚,苗期的抗逆性差,植株生长势较弱,早衰。植株主茎细,匍匐茎多,形成块茎小而多,单株产量低、单薯重量低,商品率不高。最终产量降低15.56%~49.97%。单薯重量减少0.008~0.044 kg,单株重量减少0.01~0.22 kg,商品薯率减少12.49%~45.08%。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薯 抹芽播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明月 秦玉芝 何长征 胡新喜 熊兴耀
为探寻南方冬闲田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播种技术,分别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5月和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在湖南农业大学蔬菜试验基地进行春马铃薯播种时期、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南方冬闲田马铃薯生产最适宜的播种期为12月中、下旬,产量(20 952.60~24 924.30 kg/hm2)较高,效益好,不耽误后茬水稻的生产;种植行株距以50 cm×20 cm的产量和商品薯率较高;适宜的播种方式是种薯芽眼朝下,适当深播(10 cm),可获得出苗齐、出苗率高、长势旺盛的植株,同时可获得较高的商品薯率与马铃薯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魏建军 战勇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种薯生产 种植密度 播种方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丽淑 樊吴静 杨鑫 谭冠宁 唐洲萍 何虎翼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不同播种深度对马铃薯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为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费乌瑞它、丽薯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黑膜覆盖、稻草覆盖和常规种植3种栽培方式下的5、10、15和20 cm 4种不同播种深度处理,测定马铃薯土壤含水量、温度、物候期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与常规种植相比,丽薯6号黑膜覆盖和稻草覆盖2种栽培方式下的土壤温度均提高1.9℃,在苗期、发棵期、结薯期,黑膜覆盖5~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最大;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5和10 cm处理下,2个马铃薯品种的生育期最短;丽薯6号和费乌瑞它分别在黑膜覆盖播种深度为10和15 cm时,各农艺性状、产量(57.20、36.30 t/hm2)和经济效益表现最优。【结论】广西冬种马铃薯丽薯6号、费乌瑞它2个品种的最佳栽培方式分别为黑膜覆盖播种深度10和15 cm,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冬种马铃薯生产合理选择和应用栽培方式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白金达 何卫 李天 王克秀 胡建军 陈萍萍 高燕
试验采用L16(2×43)正交设计安排试验,研究三因素四水平和一因素两水平(即:定植密度4种、不同KH2PO4用量4水平、不同多效唑浓度4水平、不同品种2个)对秋季马铃薯原原种(小薯)生长和产量及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有显著降低株高的作用,除CK外,不同浓度对植株的矮化效果差异不显著。产量通径分析表明,基质栽培中的株高对产量、主茎粗对产量的正效应均较小;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性差异;不同KH2PO4用量存在不同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不同多效唑浓度之间的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E4F3G2无论是平均产量和结薯个数来说都是较好的处理组合,平均薯重最低的为2.92 g,最高的达4.39 g,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明全 张旭东 刘维佳 邱立春
基于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栽植发展现状,设计了2CM-2型马铃薯播种机。重点阐述了2CM-2型马铃薯播种机的整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其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确定了主要结构。田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各方面性能指标符合马铃薯播种的农艺要求,为研究马铃薯播种机和同类机具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播种机 带式投种碗 田间性能试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翔 孙劲
【目的】探究烯效唑和二甲戊灵复配对马铃薯种薯发芽及生理影响,确定马铃薯种薯抑芽剂烯效唑和二甲戊灵最适复配配比。【方法】将烯效唑和二甲戊灵按照有效成分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得到8个不同配比浓度处理,以清水为对照,测定了马铃薯种薯经浸种后储藏期间的抑芽效果,以及各处理芽长、发芽率、失重率、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复配药剂对马铃薯种薯具有明显的抑芽作用,当马铃薯储藏60 d时,清水对照组A_0B_0还原糖含量最大,达到51.0087 mg/g,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涛 梅猛 沈学善 屈会娟 杨勇 杨铮 余丽萍 王西瑶
【目的】本文研究了催芽温度对马铃薯生产和结薯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1.5、10~15℃(室温)、20℃3种温度,进行播种前催芽处理。【结果】种薯萌芽速度随催芽温度升高而加快,催芽结束时,室温和20℃催芽处理,芽粗、芽长、芽数都显著高于1.5℃处理;种薯萌芽过程中,ABA含量呈下降趋势,催芽温度越高,下降速度越快,而IAA、CTK和G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播种出苗后,催芽温度越高,主茎数越多,但茎粗也越低;株高在植株生长前期随催芽温度增加而提高,在植株生长后期催芽温度越高,株高越低;室温和20℃催芽处理鲜薯产量分别较1.5℃催芽处理提高15.3%、15.6%,单株结薯数分别提高18.8%和23.9%,同时≥90 g薯块比例减少,30~60 g薯块比例增加,但并未对商品薯率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播种前适当提高催芽温度可以提高群体数量,增加结薯个数,增加产量,改变薯块大小分布。
关键词:
马铃薯 温度 群体 结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段玉 弓钦 李焕春 于传宗
马铃薯是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及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和马铃薯加工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旱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时期为5月1日左右,适宜密度为57000株/hm2左右;5月21日左右播种,水分亏缺较大,薯块含水量高,淀粉含量较低,适口性差,不利于贮运;5月11日左右播种不仅会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而且会导致各种病害,叶片死亡程度较重。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优化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促进旱地马铃薯增产。
关键词:
旱地马铃薯 适宜密度 播种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梦芸 刘奎彬 门福义
本文研究了萌芽期间的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在超弱发光强度、过氧化物酶同功酶活性、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碳氮代谢等方面的生理变化以及植株生育和块茎形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对上述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带毒种薯在生产能力上表现了显著的弱势。在高温贮藏条件下,带毒种薯和无毒种薯的上述差异更为明显。可见种薯萌芽期的生理变化对病毒的感应十分敏感,因此根据种薯生理变化进行病毒的早期鉴定和优质种薯的选择也许是可行的。
关键词:
马铃薯种薯 带毒种薯 生理签定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文 范祺祺 叶亦心 秦玉芝 熊兴耀 胡新喜
以‘费乌瑞它’为材料,在南方冬闲田设计5个施氮水平(N1、N2、N3、N4、N5,分别施0、75、150、225和300 kg/hm~2纯N)和5个施钾水平(K1、K2、K3、K4、K5,分别施0、75、150、225、300 kg/hm~2 K2O),研究不同施氮、施钾水平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施氮、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块茎膨大期叶片SPAD值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块茎形成期叶片SPAD值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马铃薯的株高与茎粗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块茎成熟期马铃薯的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及总干质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马铃薯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施氮量在225 kg/hm~2时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28707.25kg/hm~2;马铃薯产量、单株块茎质量、单株块茎数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单株块茎质量、单株块茎数、干物质含量与施钾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生长 氮肥 钾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文 范祺祺 叶亦心 秦玉芝 熊兴耀 胡新喜
以‘费乌瑞它’为材料,在南方冬闲田设计5个施氮水平(N1、N2、N3、N4、N5,分别施0、75、150、225和300 kg/hm~2纯N)和5个施钾水平(K1、K2、K3、K4、K5,分别施0、75、150、225、300 kg/hm~2 K2O),研究不同施氮、施钾水平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施氮、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块茎膨大期叶片SPAD值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块茎形成期叶片SPAD值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马铃薯的株高与茎粗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块茎成熟期马铃薯的地上部、地下部干质量及总干质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施钾量相关性不显著;马铃薯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施氮量在225 kg/hm~2时各处理平均产量最高,为28707.25kg/hm~2;马铃薯产量、单株块茎质量、单株块茎数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单株块茎质量、单株块茎数、干物质含量与施钾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生长 氮肥 钾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邬备 李卓 向青苗 钱怀源 谢方平 刘大为 王修善
马铃薯切块播种是节约用种成本、打破薯种休眠的有效途径,针对马铃薯播种机传统圆形取种勺对切块薯种适应性较差,导致漏播率高,播种合格率低的问题,对马铃薯播种机取种勺进行了设计与仿真优化。在测定薯种力学特性参数的基础上,利用EDEM软件,选取Hertz-Mindlin接触模型,构建了切块薯种离散元模型。通过对切块薯种取种充种状态进行分析,以传统圆形取种勺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切口式马铃薯播种机取种勺,并确定了影响取种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切口圆心角、切口深度和切口个数为试验因素,以取种成功率、重种率和空种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虚拟仿真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切口式取种勺取种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圆形取种勺,当切口圆心角为60°,切口深度为15 mm、切口数量为3个时,其取种效果最优。利用优化后的取种勺进行切块薯种播种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取种成功率为82.2%,重种率为7.1%,空种率为10.7%,相比于传统圆形种勺,其重种率降低约12个百分点,取种成功率提升约12.5个百分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世豪 赵春波 皇甫丽云 范欣桐 陈姗姗 韩忠才 韩玉珠
【目的】探究2种钾肥配施方法对马铃薯块茎内氮、磷、钾积累量及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合理施用氯化钾以达到增产优质的目标提供参考。【方法】以延薯4号马铃薯为供试材料,共设定4个施肥处理:基肥1/2硫酸钾+追肥1/2硫酸钾(K_1)、基肥1/2硫酸钾+追肥1/2氯化钾(K_2)、基肥1/2氯化钾+追肥1/2硫酸钾(K_3)、基肥1/4硫酸钾-1/4氯化钾+追肥1/4硫酸钾-1/4氯化钾(K_4),测定不同施肥处理马铃薯块茎的氮、磷、钾积累量和产量以及相关品质指标(淀粉、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与硝酸盐含量),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与单施硫酸钾处理(K_1)相比,氯化钾与硫酸钾配施均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内氮、磷、钾的积累量。4个处理中,K_4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为49 03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与K_1处理相比,K_2、K_4处理马铃薯块茎的淀粉含量明显增加,K_3处理显著降低;K_2、K_3、K_4处理马铃薯块茎的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均明显增加,可溶性蛋白与硝酸盐含量均明显降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综合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K_4>K_2>K_3>K_1。【结论】硫酸钾和氯化钾2种钾肥配施方法不同,马铃薯块茎内氮、磷、钾积累量及马铃薯产量与品质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基肥、追肥均施1/4硫酸钾和1/4氯化钾的处理(K_4)效果最佳。
关键词:
马铃薯 配方施肥 钾肥施用 蔬菜栽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关平 孙伟
针对现有的链勺式排种器马铃薯播种机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漏播现象,以PIC16F877单片机为核心,提出了一种由漏播检测启动信号生成电路、红外漏播检测电路和窝眼轮式排种系统构成的漏播检测补偿新方案。漏播检测启动信号生成电路主要由永磁铁和干簧继电器电路构成,每当固定于取种勺底板上的永磁铁略过干簧继电器时,都会触发系统进行一次基于红外信号发射、接收的漏播检测工作,系统软件基于PIC16F877特定引脚上一定时间段内发生电平变化的次数做出是否漏播的判断;如果确定漏播事件发生,PIC16F877将迅速发出补种指令,窝眼轮式排种器在步进电机带动下迅速旋转90°将待补薯种排入导种槽,从而实现漏播补偿。试验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