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4)
2023(924)
2022(847)
2021(870)
2020(695)
2019(1604)
2018(1447)
2017(2027)
2016(1576)
2015(1761)
2014(1640)
2013(1859)
2012(1901)
2011(1710)
2010(1871)
2009(1645)
2008(1658)
2007(1497)
2006(1300)
2005(1234)
作者
(7815)
(6505)
(6498)
(6039)
(4361)
(3397)
(2931)
(2670)
(2571)
(2393)
(2345)
(2340)
(2309)
(2304)
(2230)
(2228)
(1970)
(1969)
(1916)
(1916)
(1887)
(1816)
(1752)
(1641)
(1533)
(1514)
(1513)
(1511)
(1500)
(1477)
学科
教育(4151)
(4002)
研究(3663)
研究生(3480)
(3101)
(2948)
(2693)
虫害(2281)
(2270)
(2101)
医疗(2099)
(2062)
制度(2058)
病虫(1971)
病虫害(1971)
服务(1929)
(1864)
(1807)
经济(1805)
防治(1669)
(1666)
及其(1587)
生物(1551)
(1284)
管理(1267)
(1018)
微生(1010)
微生物(1010)
中国(969)
生物学(943)
机构
大学(25605)
学院(23180)
研究(14126)
(13190)
科学(11197)
农业(10813)
(8858)
业大(8640)
研究所(8264)
中国(7119)
农业大学(7074)
(7057)
(6900)
(6304)
实验(6011)
(6004)
实验室(5852)
重点(5505)
(5099)
技术(4904)
中心(4864)
(4729)
科学院(4683)
(4340)
生物(4278)
(4260)
(4150)
教育(4049)
管理(3883)
经济(3844)
基金
项目(18070)
(12198)
国家(12110)
科学(12031)
基金(11543)
(8745)
科学基金(8717)
研究(8661)
自然(7682)
自然科(7487)
自然科学(7474)
自然科学基金(7339)
(7220)
科技(6212)
基金项目(5883)
计划(5796)
资助(5148)
教育(5133)
(4989)
重点(4736)
专项(4679)
(4214)
科研(3937)
农业(3922)
(3855)
(3843)
创新(3678)
技术(3600)
课题(3473)
社会(3233)
期刊
学报(12523)
(12476)
中国(9776)
农业(8811)
大学(8405)
学学(8115)
科学(8019)
研究(7744)
教育(6603)
(6579)
经济(6579)
(6292)
业大(4913)
(4569)
农业大学(4496)
(3197)
卫生(3197)
研究生(3095)
学位(3086)
(3010)
自然(2689)
中国农业(2677)
自然科(2644)
自然科学(2644)
林业(2563)
农林(2090)
(2090)
科技(1921)
西南(1807)
科技大(1741)
共检索到38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华东  王利君  谭万忠  周军  杜喜翠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石河子、伊宁和昌吉等地区采集的马铃薯甲虫发病成虫虫体上分离并纯化出36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观察,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轮枝菌(Verticillium)、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等属。用这些菌株的悬浮液喷雾接种家蚕(Bombyx mori)幼虫后显示,有26个菌株(白僵菌19株,轮枝菌4株,镰刀菌2株,木霉1株)对家蚕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致病力,并在接种后5~9 d始见虫体死亡。白僵菌的19个菌株的致病力都非常强,接菌后11 d幼虫累计死亡率(LR...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罗华东  严加林  余洋  谭万忠  
【目的】分离筛选对马铃薯甲虫(Colorado potato beetle,CPB)具强致病性的细菌生防菌株并对其鉴定。【方法】从CPB虫体上分离病原细菌,利用几丁质酶和蛋白酶活性初步筛选致病菌株,然后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出可导致CPB大量死亡的生防菌。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进行鉴定,确定生防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结果】从新疆CPB分布区采集的CPB发病成虫虫体上分离纯化获得126个细菌菌株,其中36个菌株对昆虫体壁几丁质和蛋白质具有降解活性。在室内马铃薯叶片饲养的CPB各龄幼虫和成虫上测试,11个菌株对1—2龄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致病力,在接种后1—3 d始见幼虫...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秀玉  徐斌  甘先华  仲崇禄  张华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庆杰  迟德富  
【目的】筛选对杨干象幼虫具有高致病力的真菌菌株,测定防治效果,为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7株虫生真菌菌株对杨干象幼虫进行室内致病力测定,筛选出高致病力菌株并进行林间生防试验,对受侵染的杨干象幼虫的致病症状进行研究。【结果】1)用菌株CFCC87323以108conidia·m L-1分生孢子悬浮液处理杨干象幼虫,校正死亡率达93.38%,致死中时LT50为3.536天,致死中浓度LC50为7.0×103conidia·m L-1;林间生防试验采用108conidia·m L-1孢子悬浮液涂干法,校正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茂松  张治宇  
温室盆钵实验证实尖镰孢菌 (Fusariumoxysporum)非致病菌株 (S16 2 )可有效控制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incognita)的群体数量。在F .oxysporum +M .incognita和Bacilluscereus(蜡状芽孢杆菌 ) +F .oxysporum +M .incognita处理中 ,每克根卵囊仅为对照K M (接种M .incognita)的 1/ 3和 1/ 5。该菌株处理的番茄幼苗的地上鲜重、根重和根长均高于对照 ,且处理 5周后在番茄根上没有分离到该菌。盆钵实验中 ,F .oxysporum 菌液对根结线虫和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抑制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璐  刘妍  淮亚红  
关键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璐  刘妍  淮亚红  
为筛选水黄皮内生菌中对水稻害虫有毒杀作用的菌株,从健康水黄皮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中进行菌株分离,并对分离出的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16S r DNA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对其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用玻片浸渍法和喷雾法筛选出杀虫活性物质菌株,共获得细菌88株、放线菌12株、真菌3株。经初筛及复筛,内生菌麦角菌[Clavicepspurpurea(St F1)]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Se B3)]的发酵液粗提物分别对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胜利  龚晓  周双德  程鹏  洪亚辉  
以湖南省江永县姜瘟病重病区的土壤为材料,对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筛选抑制致病菌的木霉菌。结果表明:姜瘟病重病区土壤中的主要致病菌有2种,分别为G1、H2,其中G1致病性较强,经过菌株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鉴定,发现H2为欧式杆菌(Erwinia spp.),G1为劳尔氏菌(Ralstonia slanacarum);通过对峙实验分析发现,编号为23的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对致病菌G1和H2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可应用于姜瘟病的生物防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江秀均   李玲利   柴建萍   倪婧   白兴荣  
【目的】了解云南省不同蚕区家蚕僵蚕病原的多样性及不同来源白僵菌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差异。【方法】从云南省9个县(市)收集僵蚕样品,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产孢结构,并结合菌株核糖体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病原种类。此外,还测定分析了不同地理来源以及不同孢子浓度的球孢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的差异影响。【结果】经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云南蚕区僵病病原菌属于白僵菌属(Beauveria)、虫草菌属(Cordyceps)和绿僵菌属(Metarhizium),其中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为主要病原,分别占57.58%和30.30%。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孢白僵菌株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侵染后,家蚕的僵蚕率达72.5%~95%,半致死时间(LT_(50))为5.093 ~ 7.133 d,其中LL1-1菌株的僵蚕率最高(为95%),半致死时间最短(为5.093 d),致病力最强;CB1-2菌株的僵蚕率较低(为75%),半致死时间最长(为7.133 d),致病力最弱。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病原的致病力变强,家蚕的僵蚕率也升高。【结论】云南省蚕区家蚕僵病病原种类呈多样性,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为主要病原菌,不同来源的白僵菌株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家蚕僵病的防治和僵蚕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肖秋菊  唐雪  谭晓  肖星月  童丽颖  邵欢欢  陶向  雍彬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光能变价离子钛(Titanium ion of variable valence with light energy,TIVL)对马铃薯的病原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i)]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含有不同浓度TIVL的培养基培养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疮痂病链霉菌(Streptomyces scabiei)3种马铃薯致病菌,观察TIVL对病菌生长的影响,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马铃薯致病菌的显微结构。【结果】TIVL对3种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致病疫霉菌圈直径随着固体培养基中TIVL浓度的增加呈明显缩小趋势,当培养基中TIVL浓度提高到16 mg/L时,培养5~7 d仍无菌圈产生,抑菌效果与马铃薯田间生产中常用的晚疫病防控农药福帅得的抑菌效果相当。随着培养基中TIVL浓度提高,固体平板上长出的疮痂链霉菌和茄科雷尔氏菌菌落数显著减少,TIVL浓度达到16 mg/L时,疮痂链霉菌培养60 h仍未见单菌落长出,茄科雷尔氏菌培养108 h仍未见单菌落长出。以透射电镜观察含8 mg/L TIVL培养基培养的致病疫霉,发现TIVL处理后菌体显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结论】16 mg/L的TIVL对3种供试菌株均有较好抑菌效果。本研究可为TIVL抑菌机理的解析及马铃薯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国家“双减”目标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任燕  巩华  陶家发  梁慧丽  刘礼辉  石存斌  吴淑勤  
从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肝脏分离到的一株细菌GD091027,对该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 CFU/尾时,能引起斑点叉尾100%发病死亡,对斑点叉尾的LD50为6.2×104 CFU/g。分离株GD091027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氧化酶阴性,在25℃、35℃均有运动性,能耐3%的NaCl,不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D-甘露醇及L-阿拉伯糖,不利用西蒙氏柠檬酸盐,不利用丙二酸,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产生硫化氢和吲哚,甲基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迪  朱峰  鲁旭鹏  王媛媛  朱晓峰  段玉玺  陈立杰  
杀线虫真菌Simplicillium chinenSe菌株Snef5分离自柞蚕茧蛹体内,其发酵液对多种线虫均具有较高的致死作用。为筛选对南方根结线虫强毒与弱毒的菌株,采用紫外照射、硫酸二乙酯处理及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等3种诱变方法对菌株Snef5进行诱变育种,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8株强毒菌株,3株弱毒菌株。复筛后获得毒力稳定的菌株共4株,包括强毒菌株uV-17和uV-18,弱毒菌株uV-15和T-25,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诱变处理效果最佳。诱变菌株uV-17、uV-18、uV-15和T-25的获得,为将来对杀线虫活性基因簇进行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隋炜金  王鸿霞  刘保忠  
为研究文蛤育苗过程中幼虫病害及其主要致病菌,实验通过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病原菌分离纯化、人工感染和药敏实验等方法对育苗场发病的浮游期文蛤壳顶幼虫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的文蛤壳顶幼虫细菌群落多样性低,地中海弧菌占比高达75%以上,推断其可能为引发此次幼虫发病的主要致病菌。从发病幼虫的匀浆组织中分离获得该优势菌株,测序及系统发育鉴定为地中海弧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了其致病性,菌株US2-01在1.0 × 10~(6) CFU/mL 的菌液浓度下浸泡感染文蛤浮游幼虫,96 h累计死亡率为84%。药敏实验表明,地中海弧菌菌株US2-01在12种抗生素的测试中对常用的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其余7种抗生素呈现高度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地中海弧菌为文蛤浮游期幼虫致病的一种潜在病原,研究结果可为文蛤幼虫疾病研究及贝类苗种培育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兵  陈洁  马胜平  殷帅文  王宁  
链格孢菌为空心莲子草最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之一。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链格孢菌不同菌株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并测定了培养基、温度及pH值条件对强致病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优化了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J-14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菌株MS613、ZL500和pEC,而菌株ML03的致病性最弱,其所产生的病斑直径仅为J-14的22.12%。菌株J-14在空心莲子草茎叶煎汁培养基(ADA)上菌落生长和产孢量较高,培养5 D后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5.800 CM和519.374×106个;温度20~30℃及p H值6.5~8.5是其菌落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和酸碱度,且最适温度和p H值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学友  蔡守平  杜月飞  陈德兰  黄金水  李孔泉  
【目的】筛选对油茶象幼虫具有高致病力的绿僵菌菌株,为防治油茶象幼虫提供高效的生防菌。【方法】在测定7个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的基础上,采用浸渍法和孢子拌土法对油茶象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并以土表喷菌液的方式进一步研究优良菌株对土壤中油茶象幼虫的感染效果。【结果】FJMa201101和FJMa201205两个菌株产孢量最高;不同绿僵菌菌株对油茶象幼虫均有一定的致病力,107孢子·m L-1的孢悬液浸渍法接种后第13天和105孢子·g-1土的孢子拌土法接种后第9天,油茶象幼虫的死亡率均达到100%,LT50分别在1.65~4.26天和1.96~3.51天之间;FJMa201101和FJ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