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91)
2023(4826)
2022(4303)
2021(3919)
2020(3597)
2019(8556)
2018(8501)
2017(16687)
2016(9566)
2015(10990)
2014(11386)
2013(11586)
2012(11126)
2011(10235)
2010(10316)
2009(9466)
2008(9592)
2007(8864)
2006(7410)
2005(6604)
作者
(30682)
(26099)
(25813)
(24717)
(16255)
(12490)
(11949)
(10318)
(9585)
(9215)
(8691)
(8599)
(8538)
(8261)
(8156)
(8118)
(8115)
(7689)
(7537)
(7417)
(6698)
(6355)
(6323)
(6047)
(5932)
(5861)
(5740)
(5732)
(5338)
(5329)
学科
(41668)
经济(41629)
管理(25659)
(24530)
方法(22351)
数学(20217)
数学方法(20067)
(18949)
企业(18949)
(11720)
(10410)
(9911)
中国(9496)
(8238)
贸易(8237)
地方(8171)
(7987)
农业(7598)
(7435)
环境(7366)
业经(7288)
(6991)
(6467)
财务(6453)
财务管理(6432)
企业财务(6025)
(5824)
银行(5793)
(5547)
金融(5545)
机构
大学(145408)
学院(144583)
(58444)
经济(57181)
管理(52864)
研究(50230)
理学(45576)
理学院(45044)
管理学(44185)
管理学院(43923)
中国(36648)
科学(33853)
(32609)
(30597)
(27517)
农业(26366)
业大(26268)
(25798)
研究所(25337)
中心(23377)
(22213)
财经(20838)
北京(19005)
(18773)
(18382)
经济学(18287)
师范(18123)
(17295)
(17254)
农业大学(17214)
基金
项目(95886)
科学(73349)
基金(68239)
研究(65952)
(60925)
国家(60460)
科学基金(49771)
社会(39733)
(38799)
社会科(37550)
社会科学(37534)
基金项目(36619)
自然(33698)
(33012)
自然科(32857)
自然科学(32842)
自然科学基金(32242)
教育(30563)
资助(28352)
编号(27009)
重点(22361)
成果(22023)
(21214)
(21208)
计划(19908)
(19606)
科研(19371)
课题(18627)
创新(18455)
科技(17903)
期刊
(61459)
经济(61459)
研究(37902)
(29045)
学报(28381)
中国(25519)
科学(23744)
(20870)
大学(19779)
农业(19258)
学学(18868)
管理(16253)
教育(12113)
技术(12036)
(11319)
金融(11319)
(11164)
财经(10346)
业经(10138)
经济研究(9784)
(8846)
问题(8820)
(8146)
技术经济(7833)
统计(7298)
理论(7215)
(7010)
商业(6983)
业大(6970)
实践(6597)
共检索到204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婷婷  孟丽丽  刘晓蕊  陈有君  刘坤雨  袁昊田  蒙美莲  
[目的]探究不同氮效率马铃薯品种氮代谢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分子机制,为马铃薯氮高效育种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氮高效马铃薯品种冀张薯12号和氮低效马铃薯品种尤佳70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式,设置低氮(3 mmol/L纯氮)和正常施氮(15 mmol/L纯氮)处理,在出苗后30 d测定植株的干质量、氮积累量及氮代谢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并依托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利用DESeq进行差异基因分析,通过GO富集和KEGG Pathway数据库注释参与马铃薯氮胁迫响应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2种施氮量下冀张薯12号茎叶和根系的干质量、氮积累量以及NR、NiR、GS、GOGAT活性均高于尤佳70。与正常施氮相比,低氮胁迫下2个马铃薯品种茎叶和根系的干质量、氮积累量及叶片的NR和NiR活性均显著降低,根系的GS活性显著提高;尤佳70叶片的GS活性、GOGAT活性和根系的GOGAT活性均显著降低,冀张薯12号根系的NiR活性显著降低。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在2个施氮量对比组中,尤佳70叶片和根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6 173个和249个,冀张薯12号叶片和根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3 455个和1 990个。GO和KEGG结果显示,冀张薯12号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氮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生物过程,尤佳70的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光合作用等生物过程。尤佳70和冀张薯12号根系中富集到氮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分别有1个和8个,叶片中分别有11个和8个。尤佳70和冀张薯12号叶片的氨基酸相关代谢途径中涉及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均是苯丙氨酸代谢,其中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4-香豆酸-CoA连接酶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在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冀张薯12号氮代谢相关酶活性较高,能减缓低氮胁迫对氮代谢的影响,进而保证较高的氮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艳波   张良   刘鹏慧   马文清   陆国权   崔鹏  
为明确软腐病害生理机制,提高甘薯贮藏期的品质,以浙江地区甘薯主要鲜食品种‘心香’为试验材料,对其病菌侵染前后的生理生化响应和转录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软腐病侵染后,甘薯抗氧化酶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显著提高,超微结构显示甘薯细胞结构受到严重破坏。2)甘薯软腐病侵染过程中有12 205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其中7 505个上调表达,4 700个下调表达;GO类目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被富集到细胞器、膜等细胞部位,代谢过程、生物活性和相应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注释分析可知,DEGs显著富集在苯丙烷代谢、碳代谢、淀粉蔗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和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中。本研究为进一步甘薯抗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和抗病机理的解析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鹤  史晓龙  任婧瑶  董佳乐  赵新华  蒋春姬  于海秋  
低温冷害是限制我国东北地区花生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主要环境因素,鉴定花生耐寒的关键功能基因,并揭示其调控机制是创制耐寒花生种质,提高花生耐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耐寒型花生品种农花5号为试验材料,对6℃低温胁迫下的花生叶片进行RNA-Seq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共有3910个基因持续差异表达;GO功能注释将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43个功能组,其中生物学过程中的代谢过程富集到的基因数目最多;KEGG代谢通路分析将持续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16个代谢通路中,其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病原菌互作、植物昼夜节律和α-亚麻酸代谢途径富集到的基因数目最多,且大部分为上调表达,在低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从转录组数据库中随机挑选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其表达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相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将为揭示花生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婷婷  陈鸽  包悦琳  金东淳  
[目的]本文旨在探明2个大豆品种根系对早期缺铁胁迫的响应差异。[方法]以铁高效品种‘吉育99’和铁低效品种‘吉育93’大豆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将对照(25μmol·L~(-1) Fe)和早期(1和6 h)缺铁胁迫(1μmol·L~(-1) Fe)处理的大豆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对照相比,铁高效大豆品种差异基因数随着缺铁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铁低效品种差异基因数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 DEG)的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缺铁胁迫处理1 h, 2个大豆品种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MAPK信号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代谢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缺铁胁迫处理6 h, 2个大豆品种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差异表达基因转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铁高效大豆品种受早期缺铁胁迫调控的转录因子家族主要有AP2/ERF-ERF、C2H2、MYB、WRKY、bHLH、NAC,铁低效大豆品种中转录因子家族主要有AP2/ERF-ERF、MYB、WRKY、bHLH、NAC。[结论]缺铁胁迫1 h大豆就能对缺铁胁迫作出响应,且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在苯丙烷生物合成、转录因子调控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婷婷  陈鸽  包悦琳  金东淳  
[目的]为探明两个不同大豆品种根系对早期缺铁胁迫的响应差异。[方法]本研究以铁高效品种(吉育99)和铁低效品种(吉育93)大豆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将对照(25 μmol·L~(-1) Fe)和早期(1 h和6 h)缺铁胁迫(1 μmol·L~(-1) Fe)处理的大豆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对照相比(CK),铁高效大豆品种差异基因的数量随着缺铁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铁低效品种差异基因数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 DEGs) 的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缺铁胁迫处理1 h,两个大豆品种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MAPK信号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代谢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缺铁胁迫处理6 h,两个大豆品种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代谢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表达有显著差异。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转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铁高效大豆品种受早期缺铁胁迫调控的转录因子家族主要有AP2/ERF-ERF、C2H2、MYB、WRKY、bHLH、NAC等,铁低效大豆品种中转录因子家族主要有AP2/ERF-ERF、MYB、WRKY、bHLH、NAC等。[结论]缺铁胁迫1 h大豆就能对缺铁胁迫做出响应,且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在苯丙烷生物合成、转录因子调控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锐涛  韩维栋  杨少瑕  陈蓓蓓  
[目的]初步探究无瓣海桑的耐盐分子机制,筛选出无瓣海桑抗盐候选基因,为后续功能验证实验及林木抗盐性遗传育种奠定分子基础。[方法]以1年生无瓣海桑幼苗为材料,用500 mmol·L~(-1) NaCl分别处理0 d(对照组)和10 d(处理组),取不同条件下的根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结合三代全长转录组数据进行后续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NaCl处理10 d后,无瓣海桑幼苗根系中共有14 40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7 153个上调,7 248个下调。(2)GO分析发现,共有11 068个差异基因在47个GO条目得到注释。(3)在KEGG富集分析中,共有6 189个差异基因富集到134条通路,其中,共有14条通路显著富集(P值<0.01,Q值<0.05)。(4)通过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共筛选出抗盐候选基因89个,其中,抗氧化基因24个,渗透调节物质基因22个,植物激素基因19个,蛋白激酶基因10个,转录因子基因14个。[结论]活性氧清除、渗透调节、植物激素、蛋白激酶及转录因子相关基因参与调控无瓣海桑盐逆境适应过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汤彬   耿存娟   曾强   郭欢乐   李涵   曹钟洋   邓力超   彭明   周虹   陈志辉  
玉米籽粒发育时期对高温胁迫十分敏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研究不同耐高温玉米自交系籽粒响应高温胁迫的基因表达差异,在基因水平解析不同玉米种质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以前期筛选的耐高温自交系XN202和敏感自交系CT110为材料,利用RNA-Seq技术挖掘正常和高温胁迫下授粉后15 d玉米籽粒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与对照相比,XN202和CT110分别检测到1 517,1 012个DEGs,共同的DEGs有142个,包含7个转录因子。不同耐高温玉米自交系的籽粒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全基因组及代谢途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DNA复制、核小体、微小染色体维持复合物、DNA引物酶-多聚酶α复合体、营养库活性、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共同参与响应高温胁迫的应答过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有374个DEGs位于已报道的玉米耐高温相关性状QTL区间,其中42个DEGs为已报道的耐高温相关基因。综上所述,高温胁迫下玉米籽粒会形成复杂的细胞保护和防御系统,AP2/ERF、MYB、bHLH、NAC、HSF、HSP等耐高温相关的DEGs可能在分子调控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雅舒   郁培义   王建华   陕嘉楠   裴红宾   杨利艳  
为探究藜麦响应低氮的分子机制,筛选低氮响应基因,揭示藜麦响应低氮的适应性变化,从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下藜麦的生长和叶绿素合成入手,采用RNA-Seq技术从转录组水平分析藜麦对于低氮和缺氮分别处理5 d和30 d后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藜麦在缺氮条件下根系优先生长;低氮和缺氮均可促使老叶优先变黄或脱落而维持幼嫩叶片的叶色,且均提高了幼苗对氮素的利用效率。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低氮和缺氮分别在处理5 d和30 d后差异表达基因均主要涉及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膜、氧化还原过程、代谢过程、ATP结合及金属离子结合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低氮和缺氮处理相对于高氮处理5 d后比较显著的差异代谢通路在于苯丙素的生物合成和谷胱甘肽代谢;而处理30 d后比较显著的差异代谢通路在于碳代谢通路。进一步挖掘藜麦响应低氮的关键基因,结果显示,低氮和缺氮处理5 d后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上调,表达量较高;低氮和缺氮处理30 d后磷酸甘油酸激酶、半胱氨酸合成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NADP)、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基因上调,表达量较高。qRT-PCR验证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一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彦云  李紫辰  曹君迈  徐胜明  莫磊  
【目的】通过对NaCl胁迫下马铃薯脱毒苗主要生化及农艺性状指标的分析,以期筛选出早期判断马铃薯耐盐品种的关键指标。【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NaCl胁迫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脱毒苗的耐盐性。【结果】随盐浓度的升高,青薯168的CAT、POD活性下降,克新1号、大西洋在34 mmol·L~(-1)盐处理下,CAT、POD活性出现峰值后下降; 3个品种脯氨酸含量和茎粗增加,EC升高,株高降低,根条数、叶片数和鲜重减少(P大西洋>青薯168。【结论】电导率、叶片数、株高可作为早期耐盐品种筛选的评价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鹏  武爱莲  王劲松  南江宽  董二伟  焦晓燕  平俊爱  白文斌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高粱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及其差异机制,研究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无机氮含量和氮同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耐低氮型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取2个低氮敏感型高粱(冀蚜2号和TX7000B)和2个耐低氮型高粱(SX44B和TX378)为试验材料,设置高氮(0.24g·kg-1风干土)和低氮(0.04 g·kg-1风干土)2个处理,分别在挑旗期和灌浆期测定高粱叶片NO3--N、NO2--N及NH4+-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分析不同基因型高粱在2个氮处理下的氮效率相关指标及其差异。【结果】(1)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产量对低氮的响应不同,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冀蚜2号和TX7000B的籽粒产量,与高氮处理比较分别降低13.87%和19.25%,但没有降低SX44B和TX378的籽粒产量。(2)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的相对籽粒氮累积量、相对植株氮累积量和相对氮收获指数不能表征各基因型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但相对低氮敏感型高粱,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处理下有着较高的相对氮肥偏生产力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肥偏生产力是高氮处理的6.19和7.49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5.17和4.85倍;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高氮处理的1.84和1.85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1.67和1.35倍。(3)通径分析表明,高氮处理下,植株氮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贡献相同;而在低氮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关联作用更大。(4)高粱的叶片无机氮含量不能表征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灌浆期叶片无机氮含量较挑旗期显著降低。(5)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时冀蚜2号和TX7000B叶片中NR、GS和GOGAT活性显著降低,SX44B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TX378叶片中GS活性增加。【结论】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胁迫时有着较高的相对籽粒产量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胁迫时叶片较高的氮同化酶活性是高粱耐低氮的生理基础。发掘和利用低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叶片氮同化酶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高粱种质资源,有助于提高耐低氮高粱品种的培育效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春馨  丁玉梅  周晓罡  董禄凤  孙茂林  罗利军  
水分胁迫条件下评价了马铃薯抗旱性表型性状。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根鲜干重、茎干重、单株块茎数、单块茎重量,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直线正相关。根系拉力与植株高度、根鲜干重、茎鲜干重、叶鲜干重、单株块茎数、单块茎重量和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直线正相关,根系拉力最高的品种永德紫皮洋芋、马尔科洋芋亦表现出根鲜干重、茎鲜干重、叶鲜干重以及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根系的干物质含量也较高。采用根系拉力和根重、茎重、叶重综合表型性状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价马铃薯品种的抗旱性。根系拉力测试2次,在盛花期测试更为重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明辉  孙建  王嘉宇  徐海  唐亮  陈温福  
【目的】研究水稻剑叶叶绿素和光合特性及相关基因对低氮胁迫的响应,为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奠定分子基础。【方法】利用Agilent 4×44K芯片全基因组研究低氮胁迫处理下,2个不同叶绿素含量水稻齐穗期剑叶的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SN19-6和丰锦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在低氮胁迫下均有所下降,但SN19-6 2个指标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小。低氮胁迫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超绿水稻SN19-6剑叶共有41个光合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14个在转录水平上下调表达,27个在转录水平上上调表达)。丰锦剑叶有29个光合相关基因表达发生变化(15个在转录水平上下调表达,14个在转录水平上上调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郜新强  王小艳  焦伟  李娜  王静  郑丽月  王丹宁  王兴云  侯立江  尚增振  刘彦珍  
[目的]研究不同盐碱胁迫对金丝楸幼苗生长、光合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结合转录组测序分析,探究楸树耐盐碱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盆栽法对金丝楸幼苗进行不同盐碱胁迫处理,分析其生物量、光合及生理指标对不同盐碱响应的差异,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盐碱胁迫对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盐碱胁迫下,金丝楸幼苗叶片受伤害程度为Na2CO3>混合盐碱>NaCl;新增株高和地径、地上部和根的干质量和鲜质量、生物量、根冠比均受到明显抑制,并随盐碱浓度增加而抑制加强,但生长胁迫指数均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都随胁迫浓度增加而不同程度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叶绿素总量和光合速率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转录组测序共产生约60.4 Gb原始数据,组装得到55 793个Unigenes,其中29 534(52.93%)个Unigenes获得了注释;通过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3个比较组(CK vs NaCl,CK vs Na_2CO_3和CK vs混合盐碱)分别筛选出1 779、2 835和4 059个DEGs;DEGs GO富集分析表明,膜的整体成分、膜的内在成分、催化活性、类异戊二烯代谢和合成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等条目被显著富集;DEGs KEGG分析表明,苯丙素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萜类主干生物合成和精氨酸代谢等通路被显著富集;此外,在DEGs中鉴定的bHLH、ERF、MYB-related、NAC、C2H2、WRKY、MYB和b 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最多。[结论]金丝楸主要通过积累可溶性糖和Pro,提高SOD酶活和光合作用来抵御盐碱胁迫,但都呈现“低促高抑”的现象,说明其具有一定阈值。金丝楸通过调节膜成分、催化活性、类异戊二烯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苯丙素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和代谢途径,并结合有关转录因子共同响应盐碱胁迫。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楸树耐盐碱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慧   李树杏   甘雨   张宏伟   郝留根   杨占烈   向关伦   王珍珍   易崇粉  
【目的】探明低温胁迫下水稻生理及基因动态变化规律,解析水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基础与分子机制,为筛选适宜的耐冷性水稻品种及水稻耐冷性遗传改良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P427(强耐冷型)、日本晴(耐冷型)和9311(冷敏感型)3个耐冷性不同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表型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3~4℃低温胁迫对其表型、叶绿素含量及电导率变化的影响,并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低温胁迫响应基因的动态变化及主要富集通路。【结果】强耐冷性水稻品种P427对低温表现较强的适应能力,低温胁迫下能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低温处理前、低温处理3 d和恢复生长3 d时叶绿素含量分别为29.64 μg/g、29.30 μg/g和27.96 μg/g;在低温处理1 d、3 d、5 d时且电导率最低,依次为10.39%、13.08%和17.04%,膜系统损伤最小;不论耐冷品种还是冷敏感品种,在低温诱导下大量低温响应基因发生表达变化,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延长差异表达基因(DEGs)数量持续增加,但P427特有的DEGs数量则呈下降趋势,从2408个降至1717个。P427低温处理1~3 d时只有576个特有基因一直在差异表达。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低温处理后P427特有的DEGs主要富集在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结论】不同耐冷性品种其耐冷响应基因及调控机制可能存在差异,P427存在一套有别于日本晴和9311的低温胁迫响应基因。苗期水稻低温胁迫对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苯丙氨酸代谢影响较大,P427可能通过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代谢通路及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通路上的基因响应苗期的低温胁迫。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谭炯锐   查同刚   张泽宇   张晓霞   滕红梅   李成奇   王玲丽   赵莉丽   王奥   姚紫懿  
为探究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对干旱胁迫的结构、生理和分子响应机制,对不同干旱胁迫梯度处理的叶片进行解剖结构、生理指标及转录组学测定。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导致贮水组织厚度显著降低(P <0.05),叶厚和表皮厚在干旱胁迫7 d时显著增大(P <0.05),分别增加24.32%和84.58%;脯氨酸含量在干旱胁迫21 d最高(P <0.05),H_2O_2含量在胁迫14和21 d显著增多(P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降后升,在胁迫21和28 d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胁迫14 d最大(P <0.05),为38.08 U·g~(-1)。与0 d相比,干旱胁迫7、14、21和28 d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有1 860、2 781、1 550和819个;DEGs显著富集在有机氮复合代谢过程、氧化磷酸化、防御反应、ATP代谢过程等GO条目中;DEGs显著富集在氧化磷酸化、蛋白酶体、核糖体和剪接体等KEGG通路中。非生物胁迫相关通路DEGs分析表明,胁迫感知受体激酶(热激蛋白、干旱/盐胁迫蛋白等),抗氧化酶(CCS、POD等)、信号通路(Ca~(2+)、MAPK等)、转录因子(ERF、b ZIP、MYB等)、激素信号通路、细胞壁合成、蛋白质降解和次级代谢物等通路基因参与干旱胁迫响应调节。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雾冰藜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和利用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