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11)
- 2023(3292)
- 2022(2961)
- 2021(2750)
- 2020(2414)
- 2019(5346)
- 2018(5442)
- 2017(10013)
- 2016(5807)
- 2015(6684)
- 2014(6723)
- 2013(6537)
- 2012(6280)
- 2011(5601)
- 2010(5817)
- 2009(5389)
- 2008(5651)
- 2007(5263)
- 2006(4668)
- 2005(4189)
- 学科
- 济(23582)
- 经济(23555)
- 管理(15350)
- 业(14118)
- 方法(13152)
- 企(11476)
- 企业(11476)
- 数学(11346)
- 数学方法(11022)
- 学(7091)
- 农(6213)
- 中国(5123)
- 理论(4753)
- 财(4662)
- 业经(4381)
- 贸(4051)
- 贸易(4047)
- 农业(4027)
- 制(3996)
- 易(3919)
- 教育(3624)
- 和(3404)
- 环境(3366)
- 划(3325)
- 技术(3305)
- 策(3290)
- 地方(3289)
- 务(3064)
- 财务(3047)
- 财务管理(3032)
- 机构
- 大学(89750)
- 学院(87891)
- 管理(31559)
- 济(31308)
- 研究(30664)
- 经济(30495)
- 理学(27216)
- 理学院(26837)
- 管理学(25960)
- 管理学院(25818)
- 中国(22839)
- 科学(22131)
- 农(20397)
- 京(19913)
- 业大(17033)
- 所(16937)
- 农业(16483)
- 研究所(15563)
- 中心(14316)
- 江(13886)
- 财(13567)
- 北京(12400)
- 范(12172)
- 师范(12000)
- 农业大学(11166)
- 技术(10976)
- 财经(10966)
- 州(10757)
- 省(10625)
- 院(10559)
- 基金
- 项目(58559)
- 科学(45094)
- 基金(42225)
- 家(38493)
- 研究(38244)
- 国家(38181)
- 科学基金(31908)
- 社会(23194)
- 省(23110)
- 自然(22385)
- 基金项目(22001)
- 社会科(22001)
- 社会科学(21990)
- 自然科(21923)
- 自然科学(21917)
- 自然科学基金(21531)
- 划(19898)
- 资助(18461)
- 教育(18312)
- 编号(14981)
- 重点(13303)
- 成果(12761)
- 部(12460)
- 计划(12338)
- 发(11714)
- 科研(11532)
- 创(11406)
- 科技(10925)
- 创新(10709)
- 大学(10581)
共检索到131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薇 熊兴耀 李霞
采用紫外比色法分别测定了用乙醇法、乙醇-乙酸法和混合溶剂法提取的马铃薯中龙葵素的提取率、回收率,结果表明乙醇-乙酸法的提取率和回收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4.3%.用液质联用分析法分别对用乙醇法、乙醇-乙酸法和混合溶剂法提取的龙葵素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乙醇-乙酸法是提取龙葵素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
马铃薯 龙葵素 提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红苹 郭华春 王琼 沈词专 周晨
【目的】测定云南省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块茎中龙葵素含量,研究机械损伤、变绿、长芽、遭受虫蛀和局部霉烂等因素对龙葵素含量的影响,为马铃薯食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溶剂超声提取龙葵素粗品,HPLC法测定云南省131个品种(系)马铃薯块茎中龙葵素的含量。【结果】云南主栽品种的龙葵素含量均不超过10 mg.(100 g)-1 FW,在安全范围内;地方品种也仅有3.12%超过安全值;而新品系超过安全值比例为12.12%,最高的达48.59 mg.(100 g)-1 FW;有30.30%在10—20 mg.(100 g)-1 FW。机械损伤、虫蛀、表皮变绿、发芽或局部霉烂等会使马铃薯块茎的龙葵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玉灵 刘敏艳 胡冠芳 余海涛 牛树君 李玉奇
为了探明马铃薯花杀虫活性成分提取方法,本文采用冷浸渍法、酸水碱化沉淀法、双溶剂法和超声波法对庄薯3号马铃薯花进行杀虫活性成分提取,并用虫体浸渍法测定了各粗提物对粘虫5龄幼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极性溶剂冷浸渍法提取以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粘虫幼虫的触杀作用为最强,稀释5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可达61.36%;酸水碱化沉淀法提取所得粗提物的触杀作用很弱或无触杀作用;双溶剂法以90%乙醇+10%氯仿提取所得粗提物的触杀作用最强,校正死亡率为48.67%;超声波法以用乙酸乙酯在温度45℃、功率350 W的条件下提取2 h,所得粗提物的触杀作用最强,校正死亡率为38.0%。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粗提物对粘虫...
关键词:
马铃薯 花 杀虫活性成分 提取方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彦杰
以龙葵果为原料,研究了不同树脂对龙葵果紫红色素的吸附率和解吸效果,及不同洗脱剂的洗脱效果,确定了用树脂法提取龙葵果紫红色素的工艺,并对用该工艺提取的龙葵果紫红色素的性质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AB-8树脂对龙葵果色素的吸附和解吸效果较好,用体积分数50%乙醇洗脱100 m in得到的产品质量较好,树脂法提取的龙葵果紫红色素色价为35,产品收率为12.6 g/kg;AB-8树脂重复使用20次后吸附率仅降低1.45%;树脂法提取的色素水溶性好,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耐光性,在8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且对低浓度的常用食品添加剂比较稳定;N a+,K+,C a2+,M g2+和Zn2+对...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勤志 马文杰 冯中朝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8—2005年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马铃薯物质费用投入对目前我国马铃薯的生产有一定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部分物质费用的投入对提高我国马铃薯产量有积极的作用;增加对土壤改良的投入和劳动投入对马铃薯生产具有正的效应,对土地投入的动力费用已经过剩了;农户负担和马铃薯出售价格对马铃薯产出增长具有负面效应。
关键词:
马铃薯 生产函数 面板数据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白金达 何卫 李天 王克秀 胡建军 陈萍萍 高燕
试验采用L16(2×43)正交设计安排试验,研究三因素四水平和一因素两水平(即:定植密度4种、不同KH2PO4用量4水平、不同多效唑浓度4水平、不同品种2个)对秋季马铃薯原原种(小薯)生长和产量及个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有显著降低株高的作用,除CK外,不同浓度对植株的矮化效果差异不显著。产量通径分析表明,基质栽培中的株高对产量、主茎粗对产量的正效应均较小;不同密度之间的产量有极显著性差异;不同KH2PO4用量存在不同水平的显著性差异;不同多效唑浓度之间的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E4F3G2无论是平均产量和结薯个数来说都是较好的处理组合,平均薯重最低的为2.92 g,最高的达4.39 g,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小棠 王萍
以龙葵果生物碱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分别用水、60%、70%、80%、85%、90%、95%、100%的乙醇和60%、70%、90%、95%、100%的甲醇作为溶剂提取龙葵果生物碱,得出80%乙醇为较好的提取溶剂。以80%乙醇为提取溶剂,设提取温度(20、40、60、80、100℃)、提取时间(2、3、4、5、6、7、8h)、提取料液比(1∶5、1∶10、1∶20、1∶40、1∶60、1∶80、1∶100)g/mL3个单因素试验,再运用全因子试验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探索龙葵果生物碱最优提取纯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龙葵果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7.5℃,料液比(...
关键词:
龙葵果 生物碱 提取纯化工艺 响应面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乔建磊 于海业 宋述尧 肖英奎 张蕾 张艳平
基于不同形态的氮素营养栽培试验,分析了不同氮素形态下马铃薯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氮素营养对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在发棵期和结薯期表现得较为明显。但不同形态的氮素营养对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的比值影响不大,从幼苗期至结薯期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以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素3种光合色素的含量作为模型自变量,所建立的叶片PSⅡ光化学效率及PSⅡ潜在活性的三元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各生育时期所对应的模型决定系数均在0.865以上,能够较好地反映马铃薯叶绿素荧光动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翔 段宏兵 徐胜勇 宋波涛 陈志鹏 余参参
为实现马铃薯排种器的排种性能指标和播种精确性指标检测,设计一种由铺砂、排种、输送、控制以及图像处理等工作部分组成的马铃薯排种器性能检测系统,并提出相应的检测方法,即排种器固定于试验台上方正常工作,种薯掉落在移动的输送带上,使用工业相机拍摄输送带上种薯的视频。依据输送带运动参数和相机帧率,确定和提取视频的关键帧。通过识别和定位输送带上粘贴的二维码,实现对关键帧的拼接,得到1次测试中全部的、无重复的一幅种薯图像。对种薯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每个种薯的中心坐标,继而计算种薯的相对位置信息,以评估排种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测量精度高,大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缪云琴 孟然然 唐唯 杨仙 李灿辉
晚疫病是云南省马铃薯第一大病害,近年在云南省种植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1998年发现晚疫病菌的2种交配型以来,有性生殖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文章以2010年来自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86个晚疫病菌菌株为材料,以对峙培养检测法检测结果为准,比较分析了CAPs标记和A2特异性DNA片段扩增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证实了2种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均可以准确检测出晚疫病菌A1和A2交配型,但不能区分A2和A1A2交配型。A2交配型占总菌株的82.56%,在云南省所有马铃薯主产区都存在,已成为云南省晚疫病菌群体中的优势交配类型。
关键词:
晚疫病菌 交配型 对峙培养 分子标记检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顒
采用MS基本培养基,分别加入甘露醇、BAP、CCC等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不同的条件下,对马铃薯新品种川芋56试管种质(试管苗、试管薯)进行繁殖、保存、生产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试管苗快速繁殖以液体MS+70ppm B9的培养基效果好,用此方法培育的试管苗不仅健壮而且繁殖系数可提高10倍以上。试管苗保存最佳配方为:固体MS+6ppm BAP;生产试管薯的最优组配为:黑暗条件下,液体MS+500~700ppm CCC+3~5ppm BA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登 马露 杨芳
【目的】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马铃薯块茎创伤木栓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筛选影响马铃薯块茎愈合的内源激素,并深入研究马铃薯块茎创伤愈合中内源激素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试验以‘滇薯47’为试验材料,洗净并去除马铃薯块茎的表皮后,用打孔器和刀片将马铃薯块茎处理为直径约15 mm、厚度约5 mm的小圆片,重量为1 g左右。实验设置3个处理,CK处理:超纯水;硝普钠处理(Sodium nitroprusside, SNP):0.5 mmol/L SNP(NO供体);C-PTIO处理:1.3 mmol/L C-PTIO(NO清除剂),并放置于温度(23±1)℃,空气相对湿度85%,光照为0的培养箱中进行创伤愈合反应,测定创伤后不同时间块茎中与马铃薯块茎创伤愈合相关的内源激素含量。【结果】外源NO处理(SNP处理)引起创伤后马铃薯块茎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外源NO处理能促进创伤块茎中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乙烯前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和生长素(Auxin, IAA)等激素含量升高,而C-PTIO处理则表现出抑制作用;外源NO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内源茉莉素(Jasmonate, JA)类的含量降低,而C-PTIO处理可促进内源JA类含量增加,表明NO可能是JA的负调控因子;外源NO可促进细胞分裂素类物质中反式玉米素(Trans zeatin, tZ)、顺式玉米素核苷(Cis zeatin riboside, czR)、异戊烯基腺苷(Isopentenyl adenosine, iPA)含量的增加,对顺式玉米素(Cis zeatin, cZ)、反式玉米素核苷(Trans zeatin riboside, tzR)、异戊烯基腺嘌呤(Isopentenyl adenine, iP)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C-PTIO处理对cZ、tzR、czR、iP和iPA含量的上升在后期有抑制作用。【结论】外源NO处理可以调控创伤马铃薯块茎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外源NO处理可以提高马铃薯创伤块茎中ABA、ACC、SA、IAA等内源激素的含量,抑制JA含量增长,从而加快创伤块茎的愈合速度。
关键词:
一氧化氮 马铃薯 创伤木栓化 植物激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
关键词:
马铃薯 空间格局 演变 驱动因素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马力阳 王道龙 罗其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马铃薯播种面积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椭圆、标准距离、综合比较优势模型等方法,对1982—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马铃薯空间格局经历了缓慢南移(1982—1994年)、向东北移动(1994—2000年)、向西移回(2000—2008年)和向西南快速移动(2008—2015年)4个阶段。(2)受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影响,我国马铃薯种植重心沿"西南-东北-西南"的轨迹移动,总体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趋势。(3)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逐步向西南和西北方向集聚,集聚性增强,并且集聚区域持续向西南移动。(4)效益增加、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和适宜气候是我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
马铃薯 空间格局 演变 驱动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