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53)
2023(8641)
2022(7793)
2021(7464)
2020(6209)
2019(14598)
2018(14601)
2017(28567)
2016(15627)
2015(17692)
2014(17625)
2013(17466)
2012(15886)
2011(14191)
2010(13842)
2009(12452)
2008(11905)
2007(10005)
2006(8616)
2005(7244)
作者
(45038)
(37112)
(36888)
(35038)
(23715)
(17841)
(16782)
(14728)
(14176)
(13177)
(12939)
(12302)
(11611)
(11595)
(11405)
(11340)
(11249)
(11052)
(10578)
(10508)
(9282)
(9012)
(8874)
(8448)
(8227)
(8216)
(8201)
(8117)
(7455)
(7376)
学科
(58908)
经济(58843)
管理(44339)
(41570)
(34938)
企业(34938)
方法(29873)
数学(25865)
数学方法(25574)
(15991)
(14472)
中国(14022)
(13870)
业经(13183)
地方(12122)
农业(10560)
理论(10483)
(10329)
(10264)
贸易(10260)
(9949)
技术(9714)
环境(9631)
(9216)
财务(9158)
财务管理(9143)
(9018)
企业财务(8657)
教育(8626)
(8488)
机构
大学(217847)
学院(215946)
管理(90863)
(81085)
理学(79990)
经济(79231)
理学院(79144)
管理学(77778)
管理学院(77407)
研究(70329)
中国(50224)
(46462)
科学(46330)
(36217)
(35256)
业大(35139)
(34783)
研究所(32649)
中心(31450)
(29673)
北京(29037)
财经(28922)
农业(28630)
(28606)
师范(28305)
(26407)
(25939)
(24573)
经济管理(23107)
师范大学(23004)
基金
项目(156967)
科学(122667)
研究(114333)
基金(113275)
(98949)
国家(98131)
科学基金(84170)
社会(69494)
社会科(65746)
社会科学(65728)
(61547)
基金项目(61445)
自然(56597)
自然科(55227)
自然科学(55217)
自然科学基金(54195)
(51892)
教育(51741)
编号(47415)
资助(46643)
成果(37531)
重点(34621)
(34154)
(32771)
(32609)
课题(31771)
科研(30414)
创新(30309)
项目编号(29292)
大学(29052)
期刊
(84412)
经济(84412)
研究(60555)
中国(35872)
学报(35821)
科学(33050)
(32215)
管理(31549)
大学(26531)
学学(24946)
(24232)
教育(23859)
农业(23386)
技术(18428)
业经(14608)
(14067)
金融(14067)
图书(13108)
财经(12841)
经济研究(12669)
理论(11849)
科技(11607)
(11535)
实践(11220)
(11220)
问题(11145)
(10698)
技术经济(10364)
情报(10265)
现代(9954)
共检索到297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房景辉  张继红  杜美荣  蒋增杰  姜绪  方建光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μm,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等。因此,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摄食时数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美贵  杨刚  张涛  赵峰  彭欣悦  闫光松  庄平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林显鹏  朱增军  李鹏飞  
根据2008年4月~2009年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所捕获的渔获样品,对龙头鱼进行食性及其季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属肉食性鱼类,且存在严重的同类相食现象。龙头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4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中国毛虾、太平洋磷虾、六丝矛尾虾虎鱼等。其中,春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矛尾虾虎鱼、细螯虾、龙头鱼等;夏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中国毛虾、七星鱼等;秋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细条天竺鲷等;冬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鱼、带鱼、龙头鱼等。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樱虾类、磷虾类、长尾类为其次要饵料类群。龙头鱼全年摄食率为47.26%,平均饱满系数为35...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贾涛  李纲  陈新军  刘必林  钱卫国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大洋性重要经济头足类之一,在食物链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2009年9-10月秘鲁外海采集的383尾茎柔鱼胃含物进行分析与研究,以了解调查期间茎柔鱼摄食习性的时空变化特性。研究认为,摄食等级在9-10月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但昼夜消化水平差异极显著(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王田田  侯刚  卢伙胜  金显仕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衡  张胜茂  王雪辉  唐峰华  杨胜龙  化成君  何宗会  马海有  
根据2009年3~6月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获进行随机取样,对其胃含物的饵料组成、重量、摄食等级和摄食习性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智利竹筴鱼主要以鱼类[IRI(%)=93.20]为食,其次为磷虾类[IRI(%)=6.76]和柔鱼类[IRI(%)=0.03],偶见水母和桡足类。从胃含物组成的重量百分比来看,鱼鳞比例最大(占79.83%),其次为磷虾类(16.59%),柔鱼类也占一定的比例。从出现频次来看,鱼鳞出现次数最多(占95.28%),其次为磷虾类(52.83%)和鱼鳍鳍条(40.09%),偶见未消化完的鱼卵、磷虾眼睛和柔鱼类等。平均饱满指数各月份...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龚玉艳  孔啸兰  杨玉滔  詹凤娉  张鹏  江艳娥  陈作志  
根据2012年9-10月南海中、南部和2015年3月南海北部的灯光罩网调查资料,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微型群体的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微型群体以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要摄食对象,属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类型,其中头足类为优势饵料生物类群,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个数百分比(N%)、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率(F%)分别为65.05%、28.10%、60.91%和79.90%。摄食等级大部分以2、3级为主,除南海中、南部群体在胴长101~110 mm的摄食等级及大个体饵料类群在饵料组成中的比例偏低外,普遍存在胴长越大,摄食等级越高的趋势;同时饵料组成中的小个体饵料类群比例降低,大个体饵料类群比例升高。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钱世勤  胡雅竹  
一、前言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系集群性中上层鱼类,主要分布于日本沿海、南库页岛、苏联滨海沿岸、朝鲜半岛东南。通过三年来的调查、试捕和开发,东、黄海也有较大数量。它的经济价值已日益引起渔业界有关各方的重视和关注。为了解与掌握该鱼的生物学特性,以便能就其行动规律、洄游路线和生长状况作出科学的判断,开展摄食习性的研究是一项必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金海卫  薛利建  潘国良  朱增军  
根据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胃含物样本,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程度及营养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和黄海南部七星底灯鱼属浮游动物食性,桡足类是其最主要的食物类群,其%IRI值、质量百分比和个数百分比分别为75.49、16.65和82.72。丽隆剑水蚤(Oncaea venus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e)和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七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蒋日进  徐汉祥  金海卫  周永东  贺舟挺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叉长范围为52~276 mm的444尾蓝圆鲹为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蓝圆鲹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圆鲹的摄食种类有80余种,浮游甲壳类(主要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若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其次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蓝圆鲹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魏秀锦  张波  单秀娟  金显仕  任一平  
根据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4个航次渤海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K-W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8~218 mm体长范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季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黄鱼摄食随海域和年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摄食的饵料有40余种,主要以鱼类、虾类和浮游动物为食,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aem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渤海小黄鱼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春季的摄食强度最低,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都较高,不同的是夏季摄食率更高,而秋季的摄食量更高。随着体长的增大,渤海小黄鱼的摄食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摄食强度分析,在体长较小时,胃饱满指数低,小黄鱼通过高摄食率来提高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通过高胃饱满指数来提高摄食强度。从摄食的饵料个体分析,小黄鱼采取了随着体长增加摄食饵料个数减少,饵料个体增大的摄食策略。从摄食的饵料组成分析,小黄鱼随着体长增加发生了显著的食性转换现象:体长小于60 mm属浮游动物食性;体长60~99 mm时,属混合动物食性;体长100~119 mm时,属虾食性;体长超过120 mm,包括了虾/鱼食性和鱼食性。小黄鱼摄食的时空变化与环境中优势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密切相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魏秀锦  张波  单秀娟  杨涛  金显仕  任一平  
根据2017年9—11月在渤海进行的3次定点底拖网调查采集的216个样品[包括120个银鲳(Pampus argenteus)样品, 51个饵料生物样品和45个比较研究鱼类样品],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对银鲳各饵料种类的贡献比率进行了计算,探讨其摄食习性、营养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随叉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通过对比研究验证了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银鲳摄食生态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渤海银鲳的δ~(13)C值范围为-19.50‰~-14.85‰,平均值为-17.18‰,与叉长相关性不显著(r=-0.03,P=0.71);δ~(15)N值范围为11.55‰~14.77‰,平均值为13.30‰,与叉长相关性极显著,但相关强度是弱相关(r=0.26,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劳建敏  
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中,鲻鱼作为单养和混养的优良品种,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还未解决人工育苗关。大量资料反映:鲻鱼在孵化后2~3天和7~10天间存活率有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第二次死亡的原因至今尚未查明。为此,进一步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蒋日进  薛利建  张洪亮  朱增军  
利用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东海区采集到的309 ind鳓鱼(Ilisha elongata)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了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季节鳓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鳓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有60余种,浮游甲壳类、鱼类和不可辨认的头足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IRI%为46.54%),其次是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IRI%为30.38%)、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IRI...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洁  谢从新  熊传喜  万新淼  
乌鳢仔龟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摄食具明显昼夜节律性,其饱满指数21时最高,12时最低。每天在6~15时之间停食3h左右。日摄食率随饵料密度高低而变化,饵料密度为10~15个/ml、7~8个/ml和5~6个/ml时,日摄食率分别为13.71%、7.04%和3.49%。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