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14)
- 2023(5355)
- 2022(4868)
- 2021(4505)
- 2020(4118)
- 2019(9780)
- 2018(9753)
- 2017(18359)
- 2016(10937)
- 2015(12867)
- 2014(13122)
- 2013(12999)
- 2012(12335)
- 2011(11302)
- 2010(11481)
- 2009(10657)
- 2008(10817)
- 2007(10108)
- 2006(8524)
- 2005(7507)
- 学科
- 济(42090)
- 经济(42055)
- 业(25263)
- 管理(25003)
- 方法(22410)
- 数学(20214)
- 数学方法(20016)
- 企(19178)
- 企业(19178)
- 农(12753)
- 学(11823)
- 中国(10511)
- 财(10427)
- 地方(8696)
- 贸(8543)
- 贸易(8543)
- 理论(8295)
- 易(8283)
- 农业(8218)
- 业经(7528)
- 制(7115)
- 和(6610)
- 务(6406)
- 财务(6393)
- 教育(6379)
- 财务管理(6372)
- 企业财务(5984)
- 银(5923)
- 教学(5901)
- 银行(5877)
- 机构
- 大学(160483)
- 学院(160217)
- 济(60261)
- 经济(58819)
- 研究(57727)
- 管理(55383)
- 理学(47288)
- 理学院(46714)
- 管理学(45660)
- 管理学院(45387)
- 中国(41054)
- 科学(39847)
- 农(36972)
- 京(35384)
- 所(32167)
- 业大(31310)
- 研究所(29717)
- 农业(29148)
- 财(26617)
- 江(26144)
- 中心(25939)
- 北京(22715)
- 范(21695)
- 院(21626)
- 师范(21390)
- 财经(21368)
- 技术(20388)
- 州(20101)
- 省(19998)
- 农业大学(19321)
- 基金
- 项目(107145)
- 科学(79738)
- 研究(74688)
- 基金(72602)
- 家(66056)
- 国家(65527)
- 科学基金(52514)
- 省(44612)
- 社会(42110)
- 社会科(39658)
- 社会科学(39639)
- 基金项目(38802)
- 划(37528)
- 教育(36410)
- 自然(35750)
- 自然科(34811)
- 自然科学(34796)
- 自然科学基金(34144)
- 编号(31347)
- 资助(31164)
- 成果(25687)
- 重点(25411)
- 发(23244)
- 课题(23124)
- 部(23024)
- 计划(22099)
- 创(21742)
- 科研(21672)
- 科技(20999)
- 创新(20356)
共检索到2342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胤 付军 姚瑞玲 翟章贵 郑生联
【目的】研究马尾松组培苗幼林产脂量与生长性状间的变化规律和松脂主要组分及含量特征,为马尾松早期利用和高产优质脂用原料林培育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地开展采脂试验,测定胸径和树高,计算单株材积和产脂量,进行不同径级(树高级)间的产脂量比较分析,并拟合产脂量与径级和树高方程;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松脂样品主要化学组分和含量。【结果】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幼林平均产脂量为15.9 g·d~(-1)·株~(-1)。不同径级产脂量间差异显著(P <0.05),随林木径级增大产脂量随之增加,呈一元线性关系(R~2=0.99);不同树高级产脂量随树高增大而增加,呈幂函数关系(R~2=0.98)。胸径、树高和材积与产脂量间相关性极显著(P <0.01),可以实现同步改良。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幼林单位面积可采脂林木数量和产脂量分别是同等条件下实生苗林分的1.9倍和1.8倍。在40%的强度下,采脂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尚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兼顾产脂量和生长性状,马尾松组培苗幼林起始采脂径级以18 cm径级为宜。从组培苗林分松脂样品中共检出α-蒎烯、β-蒎烯、长叶烯、石竹烯、海松酸、山达海松酸、枞酸等单萜、倍半萜和二萜类化学物质22种,其主要组分及含量与常规经营中龄以上马尾松林分松脂基本一致。【结论】该立地条件下营造的7年生马尾松组培苗幼林产脂量、松脂品质已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在规范采脂的前提下可对其进行生产性采脂利用。采用马尾松组培苗造林在提早采脂和增加单位面积松脂产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为实现马尾松的早期化利用和松脂原料林的高质量培育提供了新的选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虹妤 刘青华 周志春 金国庆 沈丹玉 宋新回
[目的]研究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促进优质脂用马尾松的遗传改良。[方法]利用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的5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的马尾松3代种质幼林,通过调查各单株生长性状以及测定松脂化学组分,揭示马尾松松脂化学组分的遗传变异规律及遗传控制方式和它们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试验材料共检测出23种松脂组分,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组分含量分别占松脂含量的7.29%、1.50%和91.17%。13种平均含量高于松脂总量0.1%且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的马尾松松脂主要组分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GCA效应,而SCA效应较不显著。除去氢枞酸主要受显性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卢立华 蔡道雄 何日明
1991- 2 0 0 2年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伏波实验场花岗岩发育的山地红壤上 ,对马尾松幼林进行了不同施肥配比和不同施肥时间试验 ,结果表明 :施肥对马尾松的造林成活率影响十分明显 ,方差分析显示 ,处理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 ,经多重比较 ,施NP、PK、NPK等复混肥做基肥的处理 ,其造林成活率都很低 ,与CK比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对试验林进行连续 12a的生长量观测 ,从其生长曲线图可以看出 ,施肥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是长期的 ,初期肥效优的处理能连续保持其优势 ,反之亦然。对两试验第 11年生的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除不同时间施肥试验处理之间的蓄积量达到显著差异外 ,其余项目差异...
关键词:
马尾松 幼林 施肥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生森 韦理电 蒙春江 杨章旗
通过对5年生湿地松幼林连续5年的常规采脂,分析采脂对湿地松幼林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研究开展湿地松早期利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脂对5年生湿地松林木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前2年,对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生长均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林木枯损率随采脂年数增加快速上升,到第5年时,采脂林分的枯损率为51.5%,是非采脂林分的2.5倍;松脂产量不稳定,第2年产脂量最高,整体随采脂年数的增加、林木径阶的减小而下降;若在10年生主伐,采脂林可获得98 919.8元/hm2的松脂产值,是非采脂林分原木产值的3.6倍
关键词:
湿地松 采脂 生长量 经济效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秦国峰 荣文琛 洪炜
马尾松(PinusmasonianaLamb.)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分布很广,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被誉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马尾松耐瘠薄,所以对其施肥的重视和研究不够。耐瘠薄不等于喜欢瘠薄(周运超等,1997)。荒山绿化...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幼林,磷肥,施肥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炳堂 王学良 蔡宏明 洪顺山 封剑文 伊加生
1992~ 1999年在福建省邵武市花岗岩发育的低丘红壤上 ,对马尾松幼林施肥进行了持续 8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在第 8年时 ,无论是施 P还是其它肥料 ,其对总生长量或连年生长量的增长效应已不显著 ;单施钙镁磷肥或再配合尿素、氯化钾肥料的效应至少可以持续到第 6年 ,至第 7年仍维持一定的增长效应 ;而单施尿素、氯化钾肥料的效应一直均无明显表现
关键词:
马尾松 施肥 施肥持续效应 生长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安宁 郭文福 丁贵杰 赵总 李洪果 莫世宇 王维泽 蒙凤丽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混交模式下马尾松及格木生长量差异,探讨马尾松与格木混交的适宜模式,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的营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凭祥5年生马尾松和格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混交模式及混交比例马尾松和格木的胸径、树高、冠幅及材积的差异,探寻马尾松格木混交合理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结果】1)不同混交模式马尾松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处理a和CK3林分平均胸径最大,均为5.9 cm,CK3林分平均树高、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大,分别为4.9、2.4和2.7 m。CK3的单株材积最大为0.008 2 m~3,处理c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最小,分别为5.0 cm、4.1 m和0.005 1 m~3,同时上下冠幅和左右冠幅最小,分别为2.0 m和2.1 m。2)不同混交模式格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差异显著。CK2林分平均胸径最大为5.1 cm,最小为处理c的4.1 cm。处理a和CK1林分平均树高最高,均为4.8 m,处理c树高最低为4.0 m。处理a、处理b和CK2上下冠幅最大,均为2.4 m,处理c上下冠幅最小为2.0 m,CK1左右冠幅最大为2.8 m,处理c左右冠幅最小为2.1 m。CK2格木单株材积最大为0.005 8 m~3,处理c单株材积最小为0.003 5 m~3。3)不同的混交模式和混交比例不影响径级数量的分布规律,各处理及对照中马尾松和格木的径级均呈正态分布。【结论】马尾松与格木幼林4种混交模式在胸径、树高、冠幅和材积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优,其次为马尾松+格木(4:1)行状混交,生长表现最差为马尾松+格木(210丛·hm~(-2))。综合考虑,以培育马尾松大径材为经营目标,早期应选择马尾松与格木(75丛·hm~(-2))模式进行混交。
关键词:
马尾松 格木 幼林 大径材 混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温佐吾 孟永庆
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东镇设置了反映马尾松人工造林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在对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定期、定位测定的基础上,采用数量化理论Ⅰ方法分析研究了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自大到小的影响顺序为:立地选择,种源选择,造林密度,幼林施肥,整地方式。其中立地选择、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是马尾松人工造林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幼林施肥对马尾松林分的生长有一定影响,整地方式则无明显影响。运用所拟合的数量化回归模型预测马尾松幼林的树高和胸径可达到较高的精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温佐吾 谢双喜 周运超 唐成万
在贵州省台江县革东镇设置了反映马尾松人工造林各主要技术环节的试验林体系,以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经对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连续8年的定期、定位测定,以及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马尾松人工造林的各主要技术措施中,立地选择、种源选择和造林密度是影响幼林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整地规格对马尾松幼林生长有较明显影响,幼林施肥有一定影响,而整地方式和幼林抚育则无明显影响。在研究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可供试验地区应用的马尾松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的造林技术措施。
关键词:
马尾松,造林技术措施,幼林生长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傅秋华 陆媛媛
采用营养土加过磷酸钙,有助于马尾松容器育苗菌根菌接种和幼苗生长。用芽苗移植入容器,或浸种沙藏催芽后移植入容器,4月初为宜。
关键词:
马尾松 容器育苗 容器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胤 姚瑞玲
【目的】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生态建设和造林用材的主要树种,受种苗良种化限制,人工林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产业发展缓慢。因此,构建高效马尾松优良种质繁育技术体系对推动良种推广利用,加快产业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很有必要。【方法】以马尾松骨干育种资源桐棉种源为研究对象,未成熟球果合子胚为外植体,通过体胚发生技术获取成熟胚状体作为本试验供试材料,针对马尾松体胚萌发率低、芽苗活性差、生根成苗困难等技术瓶颈,系统分析了活性炭(AC)、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对体胚萌发及萌发体胚芽苗复壮与不定根诱导的影响。【结果】(1)AC能显著提升成熟胚状体萌发培养效果,但过高浓度AC会导致培养效果减弱,其中以0.83 mol/L AC效果最佳。在附加AC基础上,利用高N、低NH_4~+/NO_3~-比,K、Ca量适中的1/2MMS基本培养基能进一步提升萌发效果,萌发率可达94.1%。(2)0.42 mol/L AC能有效促进萌发体胚芽苗伸长,在4μmol/L TDZ作用下,腋芽诱导效果好,有效芽增殖系数5.6/35 d,芽高9.2 cm/50 d。(3)经1.2μmol/L NAA+2μmol/L PBZ处理60 d,单芽生根率达94.3%、根条数6.4,移栽3个月后成活率为95.8%。【结论】本研究首次通过体胚发生与器官发生途径相结合的技术构建了高效组培繁育体系,可用于马尾松优良种质的快速繁殖以及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为马尾松良种产业化以及进一步开展基因工程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广财 佘济云 陆禹 李月
以高峰林场马尾松产脂量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树体因子、林学因子、气象因子、人工干扰等影响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以期为制定马尾松高产脂林的定向培育管理技术体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峰林场马尾松产脂量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有径级、树皮厚度、林分密度、海拔、气温以及松树增脂剂,次要影响因子有施肥、割面负荷率和割脂刀类型,造林坡位和降雨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不明显。树体因子和林学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最大,气象因子和人工干扰的影响相对次之,马尾松产脂的经营管理首先应从树体因子和林学因子方面考虑。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谌红辉 温恒辉
经 13a的马尾松幼林施肥试验表明 ,红壤地区施P肥有利于马尾松幼林生长 ,但产生肥效迟(施肥 7a后产生显著效果 ) ,施N、K肥对促进马尾松幼林生长无显著影响 ,过量还会产生负效应。施N、K肥会促进林木分化 ,施P肥则能使林分结构均一 ,经偏相关分析表明 ,P元素是影响马尾松生长的主要因子 ,肥效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增益持续性。施肥最佳处理组合为N1P3K2 ,即每公顷施N、P、K分别为 0、30、30kg。
关键词:
马尾松幼林 施肥 生长效应 肥料时效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覃其云 曹继钊 李军 黄开勇 唐健
通过分析广西环江县桉树林及砍伐后种植马尾松和荒地的土壤化学性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和评价马尾松和荒地取代桉树后土壤肥力变化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取代桉树林后,4.0龄马尾松和荒地的土壤碱解N、有效P、速效K、交换性Ca和有效Zn有所提高,土壤pH值有所改善,而全N、全P、全K、交换性Mg和有效Cu有所减少。0~20 cm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B有所降低,20~40 cm层的反而有所提高。不同林龄马尾松和荒地的土壤综合肥力普遍较差。造林4年后,同土层马尾松林的土壤综合肥力低于荒地。除4.0龄荒地0~20 cm层的土壤综合肥力基本无变化外,其他4.0龄马尾松和荒地土壤综合肥力都有不同程度退化,而...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幼林 土壤肥力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虹妤 刘青华 金国庆 丰忠平 甘振栋 周志春
利用分别设置在浙江省淳安县姥山林场和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的3年生6×6半双列遗传交配设计3代子代测定幼林,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树高和地径的配合力效应及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效应皆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遗传效应中,树高在两地点皆以加性基因效应控制为主,显性基因效应次之;而地径在卫闽点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在姥山点则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在不同环境下,对树高和地径表型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环境效应>加性基因效应>显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显性基因效应>加性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参试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稳定性普遍高于特殊配合力(SCA)稳定性。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