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1(1)
2020(1)
2019(1)
2018(2)
2017(4)
2016(2)
2012(2)
2011(1)
2010(1)
2009(1)
2006(1)
2003(2)
1996(1)
1995(1)
1994(1)
作者
(10)
(7)
(7)
(7)
(5)
(4)
(4)
(4)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周代(2)
(2)
(2)
(2)
天元(2)
(2)
(2)
学科
化学(7)
土壤(5)
(5)
(5)
(4)
吸附(4)
物理(4)
(4)
物理化学(3)
理化(3)
生物(3)
利用(2)
处理(2)
(2)
废水(2)
(2)
(2)
森林(2)
(2)
植物(2)
(2)
水产(2)
(2)
环境(2)
生物学(2)
(1)
一般(1)
一般性(1)
产业(1)
分析(1)
机构
大学(20)
学院(17)
科学(14)
(12)
业大(11)
研究(10)
林业(9)
农业(8)
农业大学(8)
实验(8)
中国(7)
实验室(7)
(7)
工程(7)
环境(7)
重点(7)
(6)
工程学(6)
工程学院(6)
生态(6)
研究院(6)
科学研究(6)
(6)
南京(5)
(5)
(5)
(5)
材料(5)
(5)
研究所(5)
基金
项目(18)
科学(14)
国家(12)
基金(12)
(12)
科学基金(11)
自然(11)
自然科(11)
自然科学(11)
自然科学基金(11)
(7)
专项(6)
林业(6)
科技(6)
资助(6)
(5)
创新(5)
科研(5)
06(4)
大学(4)
重点(4)
高校(4)
2(3)
业务(3)
中央(3)
公益(3)
公益性(3)
(3)
基本(3)
技术(3)
期刊
大学(16)
学学(16)
学报(16)
(11)
林业(10)
科学(10)
业大(9)
农业(7)
农业大学(7)
(6)
农林(4)
南京(4)
南京农业(4)
(4)
中农(3)
华中(3)
(3)
自然(3)
自然科(3)
自然科学(3)
上海(2)
北京(2)
林业大学(2)
(2)
海洋(2)
海洋大学(2)
海海(2)
福建(2)
科技(2)
科技大(2)
共检索到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姚瑶  陈瑞英  
#N/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海洋  马千里  
【目的】探究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剂对Cr~(3+)、Cu~(2+)、Pb~(2+)、Ni~(2+)的吸附性能,阐明马尾松树皮和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相关机理,以更好地利用农林废弃物马尾松树皮制备出成本低廉、便于产业化的生物质吸附材料,为其大规模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抽提后的马尾松树皮绝干样品在80℃水浴加热搅拌条件下使用对甲苯磺酸溶液处理1 h,反应结束后趁热过滤并透析滤渣。滤渣样品通过微射流均质机20次,得到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固含量2%的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样品-20℃冷冻120 min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研究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剂对Cr~(3+)、Cu~(2+)、Pb~(2+)、Ni~(2+)的最大吸附容量(q_e)以及其等温吸附特性、吸附热力学特性和吸附动力学特性。【结果】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剂对Cr~(3+)、Cu~(2+)、Pb~(2+)和Ni~(2+)的最大吸附容量(q_e)分别为132.7、130.4、186.7和123.4 mg·g~(-1)。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Cr~(3+)符合Temkin等温吸附(R~2=0.990 1),且为不均匀的单层吸附。吸附热力学特性研究表明,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Cr~(3+)的过程符合热力学规律,R~2=0.992 9,且为非自发复合吸附过程,升高温度对吸附过程的促进作用与放热反应对吸附过程的抑制作用甚至会出现相互抵消的情况。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吸附Cr~(3+)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1 0),其吸附Cr~(3+)的速率主要受化学作用而非物质传输步骤影响,特别是二者之间电子的化学分享或共价键交换等过程。【结论】基于廉价的生物质———马尾松树皮制备的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可作为重金属离子的有效吸附剂,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吸附容量,静态吸附涉及的条件较为简单,具有一定的可试验推广性,马尾松树皮基吸附剂的开发也可推动廉价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马尾松树皮和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2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稳定可靠,有望通过优化工艺提升性能;但是需要基于大规模甚至中试规模试验才能检验其有效性,进而指导工艺优化,得到性能更加出色的马尾松树皮纳米木质纤维素气凝胶作为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戚建华  姚增玉  邓西平  梁宗锁  胡彩燕  
【目的】研究食品加工剩余物板栗壳对水中Cu2+的吸附性能,为其用于含铜废水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吸附质溶液pH、Cu2+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粒径、吸附温度和时间对板栗壳吸附Cu2+效果的影响,探讨吸剂和吸附剂循环利用次数对解吸和再生的影响;并采用穿透曲线和洗脱曲线对动态吸附进行了分析。【结果】吸附质溶液pH值为6、Cu2+起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吸附剂粒径为0.25 mm时的吸附效果较好,该吸附为放热过程,升高温度虽然可以加快吸附进程,但却降低了吸附量和去除率。Na+和Ca2+对Cu2+的解吸置换能力较弱,0.1mol/L HCl可使96.1%的Cu2+得以解吸回收。通过Th...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长勋  李恋卿  王芳  潘根兴  
采用超声波分散和冷冻机干燥法提取太湖地区黄泥土(水稻土)微团聚体颗粒组,用平衡液吸附法和KC l溶液解吸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黄泥土)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和原土吸附磷后对Cu2+吸附与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团聚体颗粒(包括磷预处理)对Cu2+吸附均符合Freund lich方程。不同粒径微团聚体颗粒和原土的吸附量大小顺序为黏粒级、砂粒级、原土、粉砂级、粗粉砂级。游离氧化铁是影响Cu2+吸附的主要因素。各微团聚体颗粒Cu2+吸附量之和小于原土。微团聚体颗粒吸附磷后,Cu2+吸附量显著增加,以粉砂级最显著。砂粒级、粗粉砂级和粉砂级吸附磷后Cu2+解吸率减小,而黏粒级Cu2+解吸率略增加。原土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元彦  罗厚庭  张本俊  
用流动法研究黄棕壤、红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2+次级吸附的动力学。结果表明Cu2+的次级吸附可用一级速率方程描述。黄棕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2+吸附反应的速率下降;红壤吸附磷酸根后对Cu2+吸附的快反应速率下降,而慢反应速率增加。升高Cu2+浓度可能造成吸附反应机理的改变。竞争性阳离子Cd2+和Zn2+的存在降低了Cu2+次级吸附反应速率。升高温度,Cu2+次级吸附反应速率增加。土壤中非晶形铁、铝氧化物是土壤吸附Cu2+的主要组分;土壤有机质对Cu2+吸附的快反应有抑制作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月月  李娟英  鲁玉渭  汤春宇  邵留  
#N/A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翔鹄  魏少红  周美华  江东  
研究了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对Cu2+和Zn2+的耐受力、吸附率和吸附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2+和Zn2+对波吉卵囊藻的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影响显著(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代华  李学垣  徐凤琳  
用红外光谱(IR)研究了吸附铜前后,针铁矿表面几种羟基结构的特征吸收峰的变化。结果证明,Cu~(2+)主要吸附在针铁矿表面的A型羟基上。没有明显的证据支持Cu~(2+)可与针铁矿表面的C-型羟基或水合基反应的假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代华  李学垣  徐凤琳  
研究了添加谷氨酸(Glu)对δ-MnO2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Glu明显抑制了氧化锰对Cu2+的吸附。最大吸附量从无Glu时的264.1mmol/kg降至有Glu存在时的179.2mmol/kg;并且吸附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Glu的抑制作用在低pH(pH2.5~4.5左右)时最强,随pH值增高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造成Cu2+吸附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①吸附于δ-MnO2表面的Glu与氧化标发生还原反应脱去羧基,形成的惰性物质掩盖部分活性点位;②溶液中,络合能力较强的有机配体Glu与氧化标表面竞争溶液中的Cu2+,使Cu2+吸附量降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谢建军  韩心强  张绘营  吴义强  
以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吸附条件下其对金属Pb2+的吸附性能。在含Pb2+的溶液中,吸附树脂R的使用条件为:30℃,pH=6,树脂用量0.2g·L-1,初始浓度0.75mmol·L-1,吸附时间8h(静态)或6h(动态);此时树脂R对Pb2+的吸附量达2.52mmol·g-1,去除率为97.1%。溶液中加入NaCl、NaNO3、尿素后吸附量快速下降,且加入NaCl下降最快,加入尿素下降最慢。该吸附树脂R反复使用性能较好。从吸附树脂R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表面形态结构变化等方面对吸附机制进行了探讨。吸附Pb2+前树脂R表面起伏,凹凸不平,纹络结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余云  杨宁宁  黄彬  汤胜  廖有为  杨焰  
#N/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延平  杨阳  王华田  姜岳忠  王宗芹  
采集不同代人工林林地杨树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结合HPLC定量测定,研究杨树根际土壤中2种主要酚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的吸附和解吸附特性,探讨2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累积机制。结果表明:杨树根际土壤对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羟基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63.39%~72.26%,苯甲酸的吸附率较对羟基苯甲酸低,平均吸附率39.53%~47.46%;Frue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能很好地描述这2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吸附平衡浓度Ce和吸附量C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2种酚酸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但解吸特性差异较大,对羟基苯甲酸在不同连作代数林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庄远红  费鹏  刘静娜  庞杰  
#N/A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少文  焦如珍  董玉红  刘彩霞  孙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亚杰  赵天琪  张春雷  付玉杰  李淑君  马艳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