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15)
- 2023(2497)
- 2022(1974)
- 2021(1743)
- 2020(1389)
- 2019(3017)
- 2018(2667)
- 2017(4999)
- 2016(2607)
- 2015(2711)
- 2014(2491)
- 2013(2458)
- 2012(2212)
- 2011(2148)
- 2010(2005)
- 2009(1714)
- 2008(1640)
- 2007(1522)
- 2006(1277)
- 2005(1055)
- 学科
- 济(10846)
- 经济(10833)
- 管理(7480)
- 业(6907)
- 方法(5392)
- 企(5245)
- 企业(5245)
- 数学(4984)
- 数学方法(4937)
- 学(3839)
- 财(3006)
- 森(2869)
- 森林(2869)
- 林(2864)
- 农(2688)
- 中国(2577)
- 环境(2575)
- 业经(2517)
- 贸(2121)
- 贸易(2121)
- 技术(2077)
- 易(2065)
- 农业(1983)
- 产业(1967)
- 划(1811)
- 地方(1738)
- 生态(1738)
- 融(1643)
- 金融(1643)
- 务(1537)
- 机构
- 大学(39813)
- 学院(38989)
- 济(17515)
- 经济(17299)
- 管理(15110)
- 研究(14918)
- 理学(13609)
- 理学院(13451)
- 管理学(13216)
- 管理学院(13143)
- 科学(10607)
- 中国(10441)
- 业大(8864)
- 京(8720)
- 农(8174)
- 所(8047)
- 研究所(7721)
- 财(7383)
- 林业(7373)
- 院(6845)
- 财经(6421)
- 中心(6271)
- 经(6005)
- 经济学(5986)
- 农业(5893)
- 研究院(5827)
- 北京(5671)
- 林(5634)
- 经济学院(5626)
- 江(5412)
- 基金
- 项目(33038)
- 科学(26091)
- 基金(25241)
- 家(24292)
- 国家(24165)
- 研究(20888)
- 科学基金(19891)
- 社会(14164)
- 自然(13804)
- 社会科(13578)
- 社会科学(13575)
- 自然科(13491)
- 自然科学(13490)
- 基金项目(13485)
- 自然科学基金(13268)
- 省(12125)
- 划(10665)
- 资助(10105)
- 教育(8790)
- 重点(7800)
- 科研(7007)
- 发(6863)
- 计划(6801)
- 部(6776)
- 创(6653)
- 国家社会(6653)
- 编号(6535)
- 科技(6286)
- 创新(6281)
- 教育部(5770)
共检索到51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士玲 杨保国 郑路 雷丽群 庞圣江 张培 李华 韦菊玲
通过对比分析马尾松林外内小气候特征,为其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依据。利用马尾松人工林内外两个相同的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比较两站点的气温、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林内外气温、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的差值均为白天大于夜晚,马尾松林白天具有更好的降温和增湿作用;2)马尾松林内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分别比林外空旷地低1.1℃、2.8℃,年均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高4.7%,林内高湿日数多于林外空旷地,而低湿日数少于空旷地;3)林内外月均气温、空气湿度差值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4)林内外土壤温度季节变化规律一致: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与日变化相似,土壤温度越向下振幅越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茂精 黄镜光 黄色贵 吴际平
根据混交林在抗病虫害、改善气候、促进林木生长方面的作用原理,适地适树混交其它树种,能提高林木根系的吸收能力[1]和林分生产力,增强林分的抗逆性[2]。研究稀疏林分及其改造后的小气候变化,对指导林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试验区自然概况广西凭祥市中国林...
关键词:
马尾松,红椎,混交林,小气候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懿祥 张守攻 陆元昌 孟京辉 曾冀
2007年10月在相同林分条件的14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中进行干扰树间伐,在间伐和对照地块各建立固定样地20块,并于2010年11月进行复测。基于间伐试验后的3年数据,研究干扰树间伐对目标树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直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树间伐前后,目标树生长均明显快于非目标树;干扰树间伐后3年,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量和材积生长量分别高于未间伐林分目标树的80%和55%,树高生长则差异较小,枝下高生长明显减慢,冠幅直径生长年均提高0.44 m,同时林分内较大径级的林木数量增加;随着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的增加,目标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增加,树高和枝下高生长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盛扬 曾思齐 龙时胜 王帅玲
【目的】研究树木高径比的相关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为人工林经营合理的密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不同区域的马尾松人工林进行林分调查和树干解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形分析、模型分析,分别探讨树高、直径和年龄与高径比的关系,研究不同立地指数级、不同林分密度高径比的变化规律,拟合树高-直径关系模型。【结果】高径比总体上与树高、直径、年龄呈“L”型关系,高径比的最小值有缓慢增大、最大值缓慢减小的趋势,最后稳定在一个范围;幼龄林时期高径比与年龄成反比,中龄林时期与年龄成正比;林分郁闭后,高径比与树高、直径成正比,立地指数级与高径成正比,相邻指数级间的高径比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与高径比成正比,林分密度差距越大其高径比差异越显著;郁闭林分中树高与直径的关系近似抛物线,而直径的平方与树高、单木断面积与树高的关系为线性关系,两种关系模型拟合精度较高。【结论】马尾松不同生长阶段高径比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树高和直径的异速生长所致;不同立地指数下高径比显著变化主要是由树高生长差异引起,直径影响较小;而不同林分密度下高径比的显著变化主要由直径生长差异引起,树高影响不显著;树高-直径模型适用于外业测定树高,方法简便精度高。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高径比 树高-直径模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剑峰
根据伐倒木现场造材样木 ,选择适用的材积比方程编制马尾松人工林一元材种出材率表 ,该表经检验证明适用 .在此基础上 ,结合标准地材料编制了林分出材率表 ,为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马尾松 出材率 材积比方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晓慧 孙玉军 黄冬辉
【目的】精确量化马尾松树冠因子,为进一步制订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省将乐县国有林场设置27块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相关指标,利用SPSS 20.0软件分析标准去叶枝鲜质量与标准枝的叶鲜质量,树冠轮廓与胸径,材积与冠幅间的相互关系,并构建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马尾松人工林以轮生枝数为6的枝条出现的频率最大,轮生枝数为3~8的枝条数量占轮生枝总数的84.946%,其分布近似正态。针对标准去叶枝鲜质量与标准枝的叶鲜质量构建了指数函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为0.901。利用胸径、冠幅和冠长3个林木因子构建了树冠轮廓模型,树冠轮廓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在95%置信区间...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树冠 冠幅 冠长 标准枝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雪华 杨茂瑞 刘永敏
为探讨亚热带人工林的水文效应,1984~1990年,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22年生杉木和马尾松林中,对降雨、径流等进行定点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区林地的年平均径流量为15.648~31.148 mm,年平均径流系数为1.245%~2.537%。降雨量与径流量的较佳回归模型为y=ab。
关键词:
杉木 马尾松 降雨 径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白云星 周运超
以贵州开阳县和息烽县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了幼林抚育、中龄林间伐和近熟林择伐3个处理,以同龄人工纯林作为对照,运用分层挖掘法结合室内根系扫描系统(WINRhizo),研究了根系生长在近自然经营措施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根系生长受到近自然经营措施的影响,且抚育和择伐措施的作用效应更大;2)幼林在抚育措施的影响下,其根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相比对照显著提高,分别为35.91%、52.09%、12.73%和11.76%,且在表土中有一定的分布趋势;3)中龄林在间伐措施影响下,其根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相比对照,在0~5 cm土层中分别提高12.08%、6.52%、17.50%和41.41%,但在0~20 cm土层中分别降低了36.11%、32.28%、31.76%和52.39%;4)近熟林在择伐措施影响下,其根系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相比对照显著提高,分别为45.27%、35.12%、55.78%和72.36%,且根系生长集中在0~5 cm土层中;5)细根通过改善自身发育响应了抚育和择伐措施,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光霖 周志春
林木株间变异和株内变异是木材的两个主要变异来源,由于木材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性以及育林措施对木材的可塑性,人们可以培育出材质优异的木材,然而因变异的存在,在如何充分利用木材时却遇到了许多困难。林学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在充分掌握木材变异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效方法提高材质的均匀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任海青 江泽慧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杉木、马尾松横纹拉应力、顺纹拉应力及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坏表面 ,结果表明不同的加载方式、加载速度对木材的断裂过程有影响 ;木材的微观构造影响其断裂过程。
关键词:
杉木 马尾松 扫描电子显微镜 断裂过程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丁贵杰
为准确预测林分各径阶高,用试验林和固定样地资料,分析了树高曲线与林龄、立地和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树高曲线随林龄、立地指数的增大,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而与林分密度无关。分析了国内外树高曲线模型研究状况,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再次参数化方法,把立地指数、林龄引入树高曲线模型,创建13个新模型。用200块标准地树高曲线资料,采用迭代法分别进行了拟合。经比较,选出有生物学意义扩展后Richards函数,建立了贵州省马尾松人工林标准树高曲线模型(以林龄、立地指数和胸径为自变量)。经检验,所建树高曲线预测方程可在研究区内应用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树高曲线 数学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承祯 洪伟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 ,在人工林中占有很大比例 ,但其林分经营过程的密度控制问题一直是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动态规划方法建立的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模型的基础上 ,以密度二次效应模型为基础、林分立木密度为目标函数 ,提出以净现值最大为标准 ,应用遗传算法优化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的间伐时间及其保留密度和主伐时间的最优组合方案。马尾松人工林经营过程的密度决策方案优化表明 ,遗传算法与经济评价相结合优化林分间伐时间及其保留密度和主伐时间决策组合效果很理想。马尾松人工林在地位指数 10~ 18之间时 ,均以间伐两次为最优 ,第 1次在 11~ 12a ,第 2次在 16~ 17a ,而主伐年龄以...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卢翠香 项东云 陈健波 徐峰 任世奇 刘媛 唐继新
为了解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解剖性质,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借助体式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其管胞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上,马尾松早材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3 711.1μm,47.85μm,11.47μm,76.48,0.34,0.76,晚材分别为3 912.9μm,37.30μm,20.45μm,104.13,1.73,0.45;由髓心向外除早材管胞壁腔比、早材管胞腔径比无明显变化以及晚材管胞腔径比呈减小趋势外,其余管胞形态指标呈递增或递增稳定趋势。纵向上,马尾松全树早材管胞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艳杰 温佐吾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根桩和粗根占根系生物量构成的90%以上。行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中根>细根>小根。不同密度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趋势。5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2%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有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潘忠松 丁访军 戴全厚 许丰伟
以黔南地区独山县国有林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对独山县国有林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分别在9.98~15.93 g/kg和9.69~14.48 kg/m2范围之间,平均值为11.98 g/kg和11.20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②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均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幼龄林,但差异不显著(p>0.05);③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除土壤全K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与土壤养分(N、P的全量和N、P、K有效量)均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