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
2023(4)
2022(3)
2021(3)
2020(3)
2019(7)
2018(4)
2017(5)
2016(4)
2015(2)
2014(2)
2013(4)
2012(2)
2010(4)
2009(3)
2008(3)
2006(2)
2004(4)
2003(2)
2002(2)
作者
(12)
(6)
(6)
(5)
(5)
(4)
(4)
(4)
(4)
(4)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2)
(2)
学科
(16)
经济(16)
(8)
思想(8)
理论(8)
研究(8)
1640(7)
(7)
学习(7)
(7)
(7)
现代(7)
管理(7)
近现代(7)
马克(7)
马克思(7)
关系(5)
(5)
教育(5)
方法(5)
算机(5)
计算(5)
计算机(5)
世界(4)
(4)
主义(4)
技术(4)
教学(4)
机化(4)
生产(4)
机构
大学(64)
学院(52)
(32)
经济(31)
研究(29)
经济学(17)
经济学院(17)
科学(16)
中国(15)
师范(15)
社会(15)
(15)
师范大学(13)
(12)
(12)
中心(11)
研究所(11)
科学院(11)
(10)
北京(10)
教育(10)
社会科(10)
社会科学(10)
主义(9)
义学(9)
(9)
社会科学院(9)
管理(9)
马克(9)
马克思(9)
基金
项目(35)
研究(33)
科学(29)
社会(27)
社会科(27)
社会科学(27)
基金(24)
国家(23)
(23)
科学基金(17)
国家社会(15)
教育(14)
(11)
基金项目(11)
(10)
人文(9)
发展(9)
(8)
成果(8)
规划(8)
重大(8)
马克(8)
马克思(8)
(7)
(7)
创新(7)
(7)
教育部(7)
(7)
社科(7)
期刊
(34)
经济(34)
研究(31)
学报(14)
教育(14)
科学(12)
大学(11)
学学(11)
经济研究(9)
社会(8)
经济学(8)
(8)
社会科(7)
社会科学(7)
中国(6)
财经(6)
(6)
问题(6)
(5)
北京(5)
学家(5)
(5)
开放(5)
技术(5)
(5)
(5)
经济学家(5)
评论(5)
业大(4)
(4)
共检索到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一、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现代自然科学和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是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伟大杠杆。没有一个人能象马克思那样,对任何领域的每个科学成就,不管它是否实际应用,都感到真正的喜悦。但是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而且他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雄飞  
对于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解读未能充分加以体现。他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的不同评价,主要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他将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同理论层面的分析,看成不同社会形态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历史差异的理论抽象,生产价格被直接当成市场价格的抽象反映。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兴祥  洪永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非始终如一、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在曲折中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本文考察了"社会主义"一词的语用情况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指称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概括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他们后期提出的新见解,以及列宁的理论突破与演进。在经济文化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里,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应该按什么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其中的发展思想包括六个方面,即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与进步的实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旨归,社会实践是发展的根本,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是发展的前提,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是发展的关键,人与自我之间的协调是发展的基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保民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作为客观经济规律,城乡就业一体化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为各有侧重的阶段性特征:雇佣劳动就业方式的城乡一体化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阶段城乡就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就业内容的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的任务,二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共同构成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辩证发展过程。他们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思想系统、深刻和富有科学预见性,对于城乡就业一体化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宗正 ,李竞能  
近年来结合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学界对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进行了讨论。一些同志虽然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是反动的,但又认为其中具有“科学成分”和“站得住脚的东西”,并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论述来证明这一点。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暂且不谈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本身的问题,先来看看在人口问题讨论会上和国内一些重要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一些同志引用来证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具有“科学成分”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论述,其原意究竟是怎样,上述论断是否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原意。为了准确地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论述的原意,避免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我们不得不较长地摘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论述的原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彩玲  李建建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整个人类社会城乡关系的发展脉络,形成了系统的城乡关系思想。随着我国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给予了关注,进行了不少的梳理和研读,并从中获取了颇多有益的启示。但目前学术界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进行解读时,往往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希颜   代玉启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系统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真假性、功能以及建构问题,其间既有继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在真假性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都是一种掩饰性、颠倒性的“虚假的意识”,而列宁则认为意识形态“并不必然是虚假意识”。在功能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辩护体系的“合法化”和“自然化”功能,以及“教化”功能,列宁则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批判引领、社会整合”功能。在建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通过“理论武装”使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列宁则主张用“灌输”手段塑造工人阶级的“自觉”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真假性、功能以及建构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鸾  
马克思恩格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重视历史的经济解释。那么,历史为什么要经济解释呢?对于这个问题他们尽管没有专论,但在他们关于唯物史观的著述中,至少从历史的前提、历史的基础,历史的发展三个方面作了零散却全面的解释。这些解释告诉我们,历史需要经济解释,但经济解释只是历史解释的一种,尽管相对其他解释,这种解释是最为根本、最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条件的,否则便是夸大真理走向谬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娜  
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论维度,注重人类怎样认识自然规律进而改变自然界,它是人和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体论维度,它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开展形式、程度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彼此交织,这二者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不断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透过辩证思维来把握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为我们透察当代中国生态问题的特性寻觅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邓小华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教育思想来源于他们对工业革命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教育思想主要围绕技术教育的地位、目的和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包括技术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观、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教育目的观以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技术教育方法论。在这些思想的启发下,新工业革命时代的职业技术教育应重申其基础性地位,强化其人文本性,凸显其跨界特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秦春花  
刚刚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元璋教授的专著《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导论》(以下均简称为《导论》),与迄今为止的国内外所有研究马恩经济思想的专著相较,无论在研究的目的、视角、体系方面,还是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都颇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一是研究的目的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志林  朱经纬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一书中文版序言中,特雷尔·卡弗以"厘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为名,提出要"通过谨慎关注一个特别的日子"即"马克思去世的那天"(1883年3月14日)"来审视恩格斯的叙述",并进而向世界宣布了他"审视"的惊人结果: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惊人对立"。回应特雷尔·卡弗的这一所谓"惊人"发现以及学界中与之相关的观点是每一个有良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责任所在;这也是在正确的前提和背景之下,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在本文中,笔者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书信所反映出来的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真实学术关系及其交往的真实事例为依据,回应卡弗的质疑,并借以揭示所谓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谎言"及回应学界的相关论点,同时,求教学界同仁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义成  
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因为亡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相适应:“价值”与“生产力” 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 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 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显然,马克思、思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 的理论体系。西方学者关于第一第三卷彼此矛盾的说法,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针锋相...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永刚  刘赣州  
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环境灾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失调会引发诸多环境灾害现象。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受约束等原因是环境灾害产生的主要根源。解决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灾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逐步向更完善的社会目标发展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