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59)
- 2023(5179)
- 2022(4268)
- 2021(4031)
- 2020(3187)
- 2019(7163)
- 2018(6914)
- 2017(12484)
- 2016(7254)
- 2015(8210)
- 2014(8108)
- 2013(7982)
- 2012(7565)
- 2011(6896)
- 2010(6929)
- 2009(6405)
- 2008(6493)
- 2007(5859)
- 2006(5298)
- 2005(4754)
- 学科
- 济(29988)
- 经济(29957)
- 业(18597)
- 管理(18523)
- 方法(13848)
- 企(13847)
- 企业(13847)
- 数学(12003)
- 数学方法(11800)
- 农(9558)
- 学(8252)
- 中国(7638)
- 财(7210)
- 业经(6591)
- 农业(6414)
- 理论(5345)
- 制(5212)
- 贸(5192)
- 贸易(5189)
- 教育(5088)
- 易(5003)
- 地方(4936)
- 环境(4178)
- 和(4015)
- 体(3917)
- 技术(3896)
- 划(3883)
- 发(3807)
- 银(3777)
- 银行(3748)
- 机构
- 大学(110050)
- 学院(107854)
- 济(42464)
- 经济(41549)
- 研究(39472)
- 管理(37254)
- 理学(32080)
- 理学院(31662)
- 管理学(30919)
- 管理学院(30745)
- 中国(29012)
- 科学(26448)
- 农(25340)
- 京(23425)
- 所(21137)
- 农业(20399)
- 业大(19977)
- 研究所(19402)
- 财(18366)
- 中心(17777)
- 江(16626)
- 范(15315)
- 师范(15096)
- 财经(14686)
- 北京(14305)
- 农业大学(13718)
- 院(13522)
- 经(13428)
- 经济学(13421)
- 省(12724)
- 基金
- 项目(72758)
- 科学(56399)
- 基金(52920)
- 研究(49965)
- 家(47972)
- 国家(47556)
- 科学基金(39447)
- 社会(31876)
- 社会科(30066)
- 社会科学(30058)
- 省(28428)
- 基金项目(27280)
- 自然(25839)
- 自然科(25271)
- 自然科学(25265)
- 自然科学基金(24858)
- 划(24404)
- 教育(23745)
- 资助(21588)
- 编号(19426)
- 重点(16749)
- 成果(16400)
- 部(15845)
- 发(15361)
- 创(14748)
- 计划(14266)
- 科研(13991)
- 课题(13871)
- 创新(13870)
- 国家社会(13771)
共检索到163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杨欢进
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展开分析,可以看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并不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而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配规律。它是存在范围更为广泛、本质层次更高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的"马克思条件"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会具备。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是统一在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当中的。我们只能在这一基础上来研究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欢进
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质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从量的规定性说,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或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所谓按劳分配,分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实质上包含着四个方面含义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上,按劳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按劳分配包括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所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命题。
关键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晓光
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大体经历了探索期、转变期、关键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几个阶段。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分配思想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由否定到肯定并扬弃是马克思分配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实现经济范畴内涵的超越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产生的必要环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质变的理论节点。探究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认识,正确运用马克思分配思想指导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分配现实。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魏旭 陈冬源
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将经济学研究的"两条道路",即将研究过程和叙述过程有机统合起来运用科学的抽象力构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既包含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也包含对资本主义经济学史的批判。马克思对逻辑方式与历史方式有机统一方法的运用,始终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的社会主体的统摄内加以使用的。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方法,必须将其与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辩证统一结合起来。在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并不是要求逻辑与历史的严格一致,而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事后的逻辑分析。马克思在思维行程的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形式抽象出最一般的规定——商品一般后,以此为叙述起点,最后又在思维行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再现了资本商品这一思维总体(叙述过程)。将马克思所运用的逻辑与历史有机统一的方法理解为"逻辑的开端与历史的源起相对应"是对马克思的误读,而将其归于恩格斯对马克思方法的错解同样是对恩格斯的误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主义视域的"生产要素规定"蕴涵着特别的建构:在内涵逻辑上,其由主体和客体的历史行动所"实践摹写",因而在规定性刻画上需要遵循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两方面实践逻辑。其划开了"劳动"和"资本",成为"实践结构"——实践中介和社会作用过程。它扬弃"认识"于实践活动中,达成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的共构,谋划着大写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因此,其不应理解为知识的构图,而是历史的构图和社会实践的构图。作为实践性质的社会存在,它最终定格为各种实践态的"主体"和"客体",形成它们之间的能动结合,形成为社会结构。
关键词:
生产要素 主体 客体 实践 批判 建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雄飞
市民社会在马克思著作中具有两类四种含义,应基于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法把握不同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理念的"市民社会",与所谓普世价值密切相关,它是马克思理论集中批判的对象。如果说马克思具有某种市民社会理论的话,也只能看成基于唯物史观把握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机理的理论。应从原则高度明确反对将两种性质的市民社会理论有意无意地混淆起来的做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雄飞
(接2015年第4期)三、如何估价马恩著作中有关市民社会的翻译问题沈教授指出,在马恩著作的中译本中,有关德文"bürgerlich"这个词的误译"范围很广,数量极大,并由来已久,以致形成了一套与误译相适应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使原马克思主义的市民理论被淹没在马恩关于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的理论中,使这个重要理论在苏俄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几乎消失殆尽"。1也就是说,在沈教授看来,"原马克思主义"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明桂
马克思公平分配思维具有追求整体公平目标、社会公平正义、政治解放下的分配权利、实然层面的现实幸福、工人阶级意志的分配规制等多重逻辑。新常态下我国分配遭遇新的突出问题,存在"资本贫困"和"按级分配"倾向、"收入崇拜论"和"分配性努力"倾向、"权力中心论"和"审批红利"倾向。据此,该文从传承公平分配新思维出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层面强化贫困者的资本能力和资本权利、社会层面谋求有质量的收入数量增长、政治层面保障底层人民实际上有权。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沈时伯
本文首先考察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中 ,公有制经济领域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不存在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是m ;其次考察按生产要素分配能否代替按劳分配问题 ,通过分析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不可等同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各自存在的社会经济基本条件的差异性及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不可动摇的事实 ,阐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代替按劳分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弦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其基本内涵是立足于劳动过程及其诸要素的组合创新。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构成生产力发展的4.0阶段,数据要素具有放大叠加、依附倍增、复合通用、动态精准、累积溢出效应、规模报酬递增、马歇尔外部性等质性特征,已经融入劳动过程诸要素和新质生产力全要素,能够滋养新型劳动者、催生新型劳动资料、孕育新型劳动对象、赋能全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培育并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以培育新型数字劳动力、激活数据生产力、优化数据权利束、建立数据要素指标体系为着力点,形成联动层、技术层、指标层、治理层的优化组合。在未来,还需要科学统筹新与旧、数与实、破与立、质与量、内与外的基本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形成旧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梯次发展、有序跃迁的良性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梁玉秋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资本主义分配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逻辑起点。只是以往我们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最本质的含义理解不够透彻。实质上,应该说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最本质的内容包括三点,即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以劳动量的大小为依据,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承认能力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原则,仍然没有偏离这三点本质的含义,但已经有了新的特点和形式。
关键词:
按劳分配 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文进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存在着形式上结论与逻辑上结论之间不一致的矛盾。从资本本质及其内在矛盾的逻辑发展看,资本积累的结果不仅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一定是劳动供给的不足和工人阶级的富裕化;而对资本家阶级来说,资本积累只是使他们得到权力与荣誉,但积累的主要成果却并不被他们所享有。因此,资本积累是对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自我异化过程。
关键词:
资本 资本积累 竞争 市场经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顺 程东杰
马克思消费观具有三个逻辑层次:工具层次——作为社会产品的物质性消耗,消费是生产的手段;价值层次——作为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消费成为社会生产的价值评判标准;本质层次——消费推进人的需要的发展及满足,其本真意义体现为人本质的确证及实现。马克思消费观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对消费的作用、地位及本质的系统性、整体性认识,拓展并深化了消费的科学内涵,对当今诸多现实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消费观 逻辑层次 工具 价值 本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宫敬才 谷菁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命题:"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一命题内含经济哲学内容,概括性表述是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在马克思文献中,该逻辑存在于四种语境即原生态语境、一般性理论语境、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和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之中。不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样态各异,后人理解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其中有的内容被忽略,如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有的内容被主观性解读,如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农业公社命运的例外论。这种理论情势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问题: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什么关系?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例外论是马克思基本立场吗?如果是,该立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相冲突如何解释?为了维护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的纯正性,语境问题成为必须在自觉意识层面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研究不同语境中马克思原生态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思想,是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任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