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59)
2023(14376)
2022(12497)
2021(11631)
2020(9575)
2019(21595)
2018(21526)
2017(41203)
2016(22129)
2015(24788)
2014(24452)
2013(24005)
2012(21997)
2011(19874)
2010(19817)
2009(18508)
2008(17281)
2007(15025)
2006(13262)
2005(11452)
作者
(62951)
(52168)
(52165)
(49572)
(33245)
(24907)
(23622)
(20534)
(19817)
(18576)
(17640)
(17595)
(16541)
(16378)
(16063)
(16008)
(15490)
(15446)
(14921)
(14746)
(12918)
(12909)
(12457)
(11959)
(11858)
(11527)
(11473)
(11333)
(10502)
(10137)
学科
(103169)
经济(103067)
管理(62142)
(56918)
(46893)
企业(46893)
方法(40846)
数学(35189)
数学方法(34832)
中国(24771)
(23611)
(23353)
地方(23112)
业经(21076)
(20709)
农业(16424)
理论(15885)
(15225)
贸易(15215)
(15076)
(15023)
(14670)
环境(14582)
地方经济(14424)
技术(12901)
(12879)
财务(12812)
财务管理(12791)
教育(12725)
(12583)
机构
大学(314914)
学院(313961)
(130078)
经济(127394)
管理(123239)
理学(107012)
理学院(105829)
研究(105681)
管理学(104050)
管理学院(103493)
中国(76062)
(65590)
科学(65442)
(56607)
(52517)
研究所(47988)
(46956)
中心(46591)
财经(46211)
业大(45315)
(44534)
(42416)
师范(42042)
(41964)
北京(41093)
经济学(40003)
(38328)
农业(36773)
(36192)
经济学院(35735)
基金
项目(215728)
科学(169651)
研究(159460)
基金(156173)
(135171)
国家(134046)
科学基金(115329)
社会(101057)
社会科(95649)
社会科学(95626)
(84301)
基金项目(82849)
自然(74010)
教育(73295)
自然科(72241)
自然科学(72227)
自然科学基金(70900)
(70378)
编号(65410)
资助(63586)
成果(52900)
重点(47973)
(47092)
(46427)
(44831)
课题(44593)
创新(41759)
国家社会(41258)
教育部(40882)
科研(40881)
期刊
(146873)
经济(146873)
研究(94059)
中国(56258)
学报(48940)
管理(45455)
科学(44860)
(43040)
(42045)
大学(36533)
教育(35019)
学学(34391)
农业(29986)
技术(27181)
经济研究(24540)
(23391)
金融(23391)
业经(23171)
财经(22881)
(19669)
问题(18336)
图书(16759)
技术经济(16068)
理论(15103)
科技(14595)
(14556)
现代(14126)
商业(14072)
(13669)
实践(13606)
共检索到454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子凡  许承光  
文章以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价格量化的可行性以及当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马克思劳动力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最低工资模型、劳动力产权、教育为参考变量的劳动力定价模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文义  杨继国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有完整的劳动力供求理论,也称劳动力市场理论。然而,这一科学的理论却没有可视化的图形分析,这是马克思劳动力供求理论相比于现代经济学劳动供求理论的不足之处。本文在明确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不同概念、劳动供求与劳动力供求的不同内涵以及工资及其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力供求曲线模型。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玉梅  
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中蕴含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思想,为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形成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两大流派,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人力资本理论"和"新劳动力转移理论"为主要代表的经典劳动力转移模型。梳理国外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深化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还可以为解决中国的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家珉  林原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初次分配领域的不公平是导致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基于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和工资变动的理论分析,探寻经济转型期工资价值量变动和实际工资变动的规律,可以对目前在初次分配领域所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及其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有更深刻的认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英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商品,而西方经济学却认为是资本。劳动力究竟是商品还是资本,该如何认识劳动力的价值,以及劳动力的质和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差异,而且无论劳动力是商品还是资本,都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与自由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莎  
<正>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虽然能够对分工的演进进行动态分析,但其对当前国际分工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缺少对现代国际产业链分工的研究。由王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分工演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动态分析法梳理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的层次,分工演进的动态机制、阶段与过程以及分工演进与利润分配的关系。该书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的基础上,阐明分工演进的机制与过程,并且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阐述当今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演进过程以及不同环节的利润率情况。一、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的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受当时历史环境的限制而呈现其不足,即只是分析完整产业链条件下的分工演进过程,包括后来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研究也很少涉及产业链不完整的情况。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解释当前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产业链分工,从而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柳欣  
本文的分析是建立在本人所发现和证明的一个重要命题的基础上的,即目前人们作为经济分析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所有以货币量值表示的统计变量被认为是反映实物生产的技术关系,而本人所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统计变量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它们只是反映特殊的社会关系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由此可以得出,完全抽象掉生产的技术关系而把社会关系作为分析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完全可以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而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突出地表明了这种分析方法。以技术关系分析为基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不仅在逻辑上是错误的,而且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使人们误入歧途。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关系的分析对于建立能够解释现...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腾飞  霍然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种科学来判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显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理论语境,也应当成为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理论自觉。在马克思看来,正义不是基于抽象平等的绝对法权,而是由相应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现实,正义不仅关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也体现于人类个性自由的充分实现。纵观当前马克思理论研究趋势,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已成学界共识,但究竟如何在此语境下深入阐释马克思的正义观点、推动马克思正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仍有广阔的思考余地和论述空间。对此,由高广旭所著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一书作出了研究示范。该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切入马克思正义观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哲学研究,在深度还原马克思正义观思想本质的前提下,对中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正义批判问题的研究问题、成果、争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引导研究走向正轨的新思路,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再现马克思正义批判的思想内涵与真实意义,对于推进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建构具有明显的奠基意义。总体来看,该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色。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家珉  
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历史过程,认为以1857年为分界线可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尚未将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作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在后期阶段,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以及与资本相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工人出卖劳动能力与劳动本身以及与工资的关系。文章提出,研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注意对早期和后期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和劳动的论述及不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建锋  杨继国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的必然趋势,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视角下,劳动报酬的提高要求工资大于劳动力价值。在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劳动报酬的同步增长需要一个趋于稳态的、恒定的资本有机构成值,这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相违背。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求劳动者能分享剩余价值,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规律和分配规则相违背,从而也就证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实现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的一种思路是:劳动力和物质资料两种要素进行合作生产,并依据要素投入量的大小共同参与利润分享,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力产权的实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新宇  
中国经历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结构也不断趋向科学合理,"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不断吸收、借鉴的重要对象。这一切都源于我国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不断创新和现代化改革的现实需求,在踽踽前行中艰难地探索。创新是持久而非一蹴而就的,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持续保持着虚心向学的心态,一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咸怡帆  杨虹  
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来看,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沟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桥梁,工资理论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由此可见,"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涉及的主要论题包括: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批评与反批评、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责难与评价、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实际工资问题的论析。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及工资理论的批评或反批评,反映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认识倾向。梳理他们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对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定理  
一两种绝对的剩余劳动力——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和农业部门的绝对剩余劳动力在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力理论中,剩余劳动力只同劳动能力有关。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都有可能发生两种形式的绝对剩余劳动力。第一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绝对剩余劳动力。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会减少物质生产的一般劳动时间。物质生产领域中减少的一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咸怡帆  杨虹  
从《资本论》的总体结构来看,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沟通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桥梁,工资理论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延伸。由此可见,"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和工资理论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涉及的主要论题包括: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批评与反批评、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责难与评价、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实际工资问题的论析。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及工资理论的批评或反批评,反映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和劳动价值论不同的认识倾向。梳理他们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