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7)
- 2023(7880)
- 2022(6679)
- 2021(6109)
- 2020(4920)
- 2019(10507)
- 2018(10369)
- 2017(19350)
- 2016(10445)
- 2015(11002)
- 2014(10301)
- 2013(9842)
- 2012(8589)
- 2011(7872)
- 2010(7875)
- 2009(7350)
- 2008(6851)
- 2007(5870)
- 2006(5123)
- 2005(4551)
- 学科
- 济(36618)
- 经济(36583)
- 管理(29145)
- 业(25893)
- 企(20655)
- 企业(20655)
- 方法(15683)
- 数学(13325)
- 数学方法(13128)
- 农(12027)
- 环境(11195)
- 学(11011)
- 财(9348)
- 中国(9315)
- 业经(9079)
- 农业(8204)
- 地方(7074)
- 划(6869)
- 理论(6745)
- 生态(6652)
- 和(6628)
- 制(6563)
- 贸(6542)
- 贸易(6540)
- 易(6374)
- 发(6344)
- 务(6142)
- 财务(6128)
- 财务管理(6117)
- 银(5994)
- 机构
- 学院(140927)
- 大学(137040)
- 济(53281)
- 经济(52096)
- 管理(50021)
- 研究(48738)
- 理学(43687)
- 理学院(43168)
- 管理学(42154)
- 管理学院(41920)
- 中国(35831)
- 科学(33236)
- 京(28486)
- 农(28196)
- 所(25068)
- 财(24363)
- 业大(23678)
- 研究所(23248)
- 农业(22358)
- 中心(22231)
- 江(20515)
- 财经(19873)
- 范(18685)
- 师范(18434)
- 经(18121)
- 院(17913)
- 北京(17066)
- 经济学(16706)
- 州(16620)
- 技术(16296)
- 基金
- 项目(101558)
- 科学(79878)
- 基金(73946)
- 研究(71538)
- 家(66509)
- 国家(66033)
- 科学基金(55950)
- 社会(45540)
- 社会科(43169)
- 社会科学(43158)
- 省(40878)
- 基金项目(38650)
- 自然(37062)
- 自然科(36135)
- 自然科学(36124)
- 自然科学基金(35471)
- 划(34202)
- 教育(32555)
- 资助(29391)
- 编号(28168)
- 重点(23699)
- 发(22335)
- 创(21621)
- 成果(21426)
- 部(21298)
- 创新(20246)
- 科研(19908)
- 课题(19688)
- 计划(19469)
- 国家社会(19442)
共检索到197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荆克迪 钟荣盛 冯志轩 刘宜卓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探讨技术进步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维度和生态生产率维度的差异,并根据两种生产率的差异定义了技术变化过程中生态可持续性的标准,分析了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不可持续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马克思线性生产框架下提供了一个经济体生态可持续性的动态测量方法,并利用1990—2015年的Eora数据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8个经济体的碳排放和水足迹可持续性进行了测算,验证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的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存在系统性偏离的论断。在整个样本期间内,约有2/3的国家碳排放不可持续,一半的国家水资源利用不可持续;碳排放的可持续性在近年来有所改善,而水资源利用则没有类似的趋势。在这两个维度上,世界整体生态可持续性仍然不容乐观。就中国而言,尽管中国的水足迹和碳排放生产率进步速度在样本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劳动生产率增速给中国的生态可持续性造成了压力。不过,随着近年来劳动生产率和生态生产率的相对变化,中国的生态可持续性已经大幅度改善。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冯志轩 刘凤义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衡量经济效率的方法。本文引入全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并利用罗默定理及其推论,在马克思-斯拉法框架内构建了衡量全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使用由欧盟委员会资助建立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计算了世界40个经济体1996-2009年的全劳动生产率增速。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中国全劳动生产率增速处于40个经济体中的最高水平。由此可以推论,中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是高效率的。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娣 石磊
政府在对养老金缺口补贴时,必须维持公共债务低于警戒值。本文在世代交叠模型框架下考察养老保险和公共债务的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当人口增长率大于投资收益率,公共债务才能逐渐减少或收敛于长期稳态;而提高养老金则具有增加居民终生收入、提高出生率,进而间接地降低长期债务水平的效果。此外,假设中国公共债务分别收敛于不同的警戒值,模拟2010—2070年养老保险运行:均衡债务水平越高,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出现越早,赤字累积越大。同时,高债务还将提高未来利率和税收负担率,降低大多数世代的福利水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天尧 张衔春 洪世键 许顺才
我国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环境危机引发了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问题。基于2000年后西方学者对城市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的论述,从医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城市规划学3个视角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述评;并在现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健康维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理论基础,整合并重构健康与可持续性研究框架。我国应以广义城市环境系统为平台,以健康与可持续性的两重性为出发点,基于健康维度重构可持续性的研究框架,为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健康 环境 医学地理 公共卫生 城市规划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天尧 张衔春 洪世键 许顺才
我国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环境危机引发了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问题。基于2000年后西方学者对城市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的论述,从医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城市规划学3个视角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述评;并在现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健康维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理论基础,整合并重构健康与可持续性研究框架。我国应以广义城市环境系统为平台,以健康与可持续性的两重性为出发点,基于健康维度重构可持续性的研究框架,为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
健康 环境 医学地理 公共卫生 城市规划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凤义 计佳成 冯志轩
本文旨在研究一个在中国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是否来源于其垄断地位。文章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视经济循环和再生产的特点,创新性地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线性生产分析框架,测量了行业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偏离程度的指标,该指标能够将行业置于国民经济的分工和循环过程中,在控制再生产过程中技术因素的条件下衡量不同行业利用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以此考察国有企业占比与行业垄断利润的关系。本文将中国的情况同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在内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对比,发现中国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相比于美国和日本,其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更低,而与德国和法国获取垄断利润的程度类似。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国数据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对国内国有企业占比与行业垄断利润获取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不仅没有通过自身垄断权力获取垄断利润,而且压低了本行业的产品价格,通过低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补贴了非国有企业,通过较低的价格水平提高了其他企业的利润。从国民经济整体循环看,国有企业不仅不存在依靠垄断利润“与民争利”问题,而且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积累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垄断利润 线性生产 生产价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顺铃 赵国艮 朱贵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部分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构成理论框架提出不同看法。文章结合现代劳动力价值形成过程的特点和对几种典型观点的分析,考察了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其开放性,从而得出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框架是经得起时代考验,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结论。
关键词:
劳动力价值 理论框架 现代劳动力价值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洪远朋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之一。可见,我们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社会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这一概念的提出,虽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但是,“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源泉理论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除了现有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外,还要重视生产力内在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 向度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覃志红
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这一"原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总体生产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坚持了一种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是总体",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总体生产 消费社会 生产的逻辑 金融危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黎家佑
空间生产是马克思主义审视资本运作并建构人类解放图景的重要维度,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发展的理论生长点。从自然空间的社会化改造到社会空间的生产扩张,到空间的资本化生产,再到资本空间的扬弃,空间生产正经历着朴素实践、初步探索、全面深化与扬弃超越的历史嬗变。对空间生产予以全面的历史考察并审理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将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当代深化与实践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新平
循环经济的经济理论基础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的核心问题。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探寻循环经济的经济理论基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应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原理、劳动与劳动过程的生态经济理论、生产过程理论和社会生产理论中的生态原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相统一的生态经济原理作为循环经济基础理论,作为探讨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熊婉婷 常殊昱 肖立晟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成为很多沿线国家的重要双边债权方。随着中国对外贷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围绕中国是否会损害沿线国家债务可持续性的国际争议愈演愈烈。因此,如何识别、管理和防范国家的债务风险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目前,在国际上最为权威和广泛应用的主权债务风险评估方法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所提出的债务可持续性分析(Debt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DSA)方法。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在这一框架下对外部公共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展开了系统性讨论。从DSA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我们对该方法提出了两点拓展性改进建议。第一,为了使现有DSA方法能够更好地为改善债务可持续性的政策实践提供参考,应增加政策有效性测试,对旨在降低债务风险的政策措施进行评估和比较。第二,为了促进债权方之间的国际协调,应增加债权方影响分析,以帮助债权方明确自身对债务国风险的贡献。本文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或主动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债务风险评估,推动现有评估规则的改良,进一步完善投资风险监督和管控体系,以及加强与其他债权方之间的国际协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冰洋 曾傅雯 涂海洋 李戎
财政可持续性关系到财政安全、政府职能履行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中国财政制度特点和经济社会核心问题,突破单一的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的局限性,建立分析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狭义和广义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财政可持续性综合判断框架,使其兼容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分析,兼顾历史判断与未来预测,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中国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发现:在狭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债务指标法、财政收支协整法、财政反应函数法检验结果均显示政府债务具有可持续性,但债务空间在缩小;在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法结果表明,财政大规模减收增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激进式绿色转型会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压力,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对此,本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宝贵
企业是一个不完全契约是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结论。马克思通过分析企业签约人的权力界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异同,构建了其不完全契约分析框架。这与西方主流企业理论的GHM分析框架在权力配置来源、不完全契约的原因解释和企业理论的演进逻辑方面存在分歧。相比较,前者更为完整和系统化。
关键词:
不完全契约 马克思企业理论 GHM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