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24)
- 2023(3915)
- 2022(3210)
- 2021(3088)
- 2020(2304)
- 2019(5103)
- 2018(4897)
- 2017(8841)
- 2016(4911)
- 2015(5479)
- 2014(5260)
- 2013(5075)
- 2012(4996)
- 2011(4611)
- 2010(4691)
- 2009(4362)
- 2008(4514)
- 2007(4127)
- 2006(3859)
- 2005(3218)
- 学科
- 济(19711)
- 经济(19571)
- 管理(10934)
- 业(10273)
- 企(9657)
- 企业(9657)
- 方法(8624)
- 学(7200)
- 中国(6417)
- 业经(6411)
- 理论(6392)
- 农(6391)
- 和(6074)
- 数学(5085)
- 数学方法(4954)
- 教育(4405)
- 社会(4081)
- 财(3997)
- 农业(3941)
- 经济理论(3698)
- 企业经济(3535)
- 制(3405)
- 地方(3348)
- 环境(2668)
- 策(2618)
- 工作(2599)
- 发(2594)
- 融(2541)
- 金融(2536)
- 划(2470)
- 机构
- 大学(79030)
- 学院(75970)
- 研究(29439)
- 济(27278)
- 经济(26671)
- 管理(25812)
- 理学(22561)
- 理学院(22187)
- 管理学(21547)
- 管理学院(21413)
- 科学(19927)
- 中国(19885)
- 京(16766)
- 所(15528)
- 农(15151)
- 研究所(14408)
- 财(13302)
- 范(13100)
- 师范(12958)
- 中心(12160)
- 业大(12022)
- 农业(11945)
- 江(11897)
- 师范大学(10807)
- 财经(10727)
- 北京(10180)
- 院(10141)
- 经(9715)
- 州(8900)
- 科学院(8899)
- 基金
- 项目(52860)
- 科学(42175)
- 基金(39543)
- 研究(37470)
- 家(35366)
- 国家(35059)
- 科学基金(29425)
- 社会(26070)
- 社会科(23232)
- 社会科学(23219)
- 基金项目(20580)
- 省(19897)
- 自然(18876)
- 自然科(18476)
- 自然科学(18469)
- 自然科学基金(18166)
- 教育(17864)
- 划(17596)
- 资助(14844)
- 编号(14608)
- 成果(13383)
- 重点(12351)
- 部(11872)
- 创(10787)
- 发(10755)
- 课题(10577)
- 国家社会(10562)
- 科研(10221)
- 教育部(10128)
- 创新(10041)
共检索到112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宫敬才 谷菁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命题:"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一命题内含经济哲学内容,概括性表述是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在马克思文献中,该逻辑存在于四种语境即原生态语境、一般性理论语境、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和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之中。不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样态各异,后人理解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其中有的内容被忽略,如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有的内容被主观性解读,如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农业公社命运的例外论。这种理论情势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问题: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什么关系?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例外论是马克思基本立场吗?如果是,该立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相冲突如何解释?为了维护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的纯正性,语境问题成为必须在自觉意识层面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研究不同语境中马克思原生态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思想,是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任务。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晓光
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大体经历了探索期、转变期、关键期、成熟期和发展期几个阶段。唯物史观的确立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分配思想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劳动价值论的态度由否定到肯定并扬弃是马克思分配思想形成的逻辑前提。实现经济范畴内涵的超越是马克思分配思想的产生的必要环节。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分配思想产生质变的理论节点。探究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形成逻辑可以使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分配思想的认识,正确运用马克思分配思想指导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分配现实。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建华
资本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理解现代社会的基石。马克思在肯定资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作用的同时,对资本和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他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内部,深入到资本矛盾的内在本质,将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等置于批判的核心,在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资本生产的基本规律及其财产分配关系。这对于我们认识资本的两重性,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有效地利用资本与规制资本,建构政府、资本、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逻辑 批判 当代价值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生平 张晶晶
资本逻辑是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内部联系,它不仅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本性在全球视域内的必然选择,是增值逻辑和扩张逻辑的内在统一。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通过对其实体形态、关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深度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这种悖论性的存在根源于资本逻辑本身,是资本二重性的必然结果,成为生产方式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弊病,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平等地享有。资本逻辑本身就蕴含着超越资本逻辑的潜在力量,这不仅是资本自反性的必然结果,也是扬弃资本、超越资本逻辑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本质,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和人文情怀,建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付文军
马克思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社会批判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省察和现实体认,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实质性批判。然而这种科学批判图景并非一日之功,它有一个逻辑跃升的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巴黎手稿》,马克思直面现实的物质利益难题而展开了对社会的人本主义批判;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以分工和所有制为抓手展开了对社会的原则性分析;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聚焦于劳动和资本关系而展开了对社会的全面解剖。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再是单一的道义谴责,而是深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病理学解剖"。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依然是21世纪社会批判和革命的指导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应赓续马克思的批判传统而直面现实问题并回应时代之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旭
价值转形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社会生产发展演化的价值转形条件生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分析,蕴含其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历史分期。按照马克思对这一进程的历史分期,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经历了由商品按照个别价值(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交换向按不完全市场价值交换、按市场价值交换和按生产价格交换的历史转化过程。这一历史转化进程所涉及的市场价值、资本及其构成以及生产方式演化等范畴,构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不同的中介,借由这些具有历史规定的中介范畴,马克思完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的分析。因此,科学地把握价值转形理论,必须回到社会经济系统及各要素的生成历史,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中所遵循的历史方式与逻辑方式相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理解价值转形为什么是一个自洽的科学的论断,进而消除各种纷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元凯
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存在历史与道德双重语境。在历史语境中,马克思对公正及公正观进行了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本体论解读,即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历史与科学视角,回答了特定社会关系下"何为公正""公正的判别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在道德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非公正的批判,构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公正社会形态。对马克思公正思想的审视,不能简单地割裂历史与道德在马克思文本中的界限,应充分体现整体性原则,将两者融合,在历史分析与道德重塑的双重结构中彰显马克思公正思想的理论张力。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潘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守公有制这个硬核,才能避免游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维路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公有制 硬核 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文进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中存在着形式上结论与逻辑上结论之间不一致的矛盾。从资本本质及其内在矛盾的逻辑发展看,资本积累的结果不仅是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一定是劳动供给的不足和工人阶级的富裕化;而对资本家阶级来说,资本积累只是使他们得到权力与荣誉,但积累的主要成果却并不被他们所享有。因此,资本积累是对资本与资本主义的自我异化过程。
关键词:
资本 资本积累 竞争 市场经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顺 程东杰
马克思消费观具有三个逻辑层次:工具层次——作为社会产品的物质性消耗,消费是生产的手段;价值层次——作为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消费成为社会生产的价值评判标准;本质层次——消费推进人的需要的发展及满足,其本真意义体现为人本质的确证及实现。马克思消费观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对消费的作用、地位及本质的系统性、整体性认识,拓展并深化了消费的科学内涵,对当今诸多现实经济问题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消费观 逻辑层次 工具 价值 本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炳炎 向刚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既是辩证统一的又有各自的内涵。人的发展的逻辑是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不断地螺旋上升。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明桂
马克思公平分配思维具有追求整体公平目标、社会公平正义、政治解放下的分配权利、实然层面的现实幸福、工人阶级意志的分配规制等多重逻辑。新常态下我国分配遭遇新的突出问题,存在"资本贫困"和"按级分配"倾向、"收入崇拜论"和"分配性努力"倾向、"权力中心论"和"审批红利"倾向。据此,该文从传承公平分配新思维出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层面强化贫困者的资本能力和资本权利、社会层面谋求有质量的收入数量增长、政治层面保障底层人民实际上有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虎 竭长光
由于没有深入考察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的具体语境,国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存在严重误读。从恩格斯提出这一原则的原初语境来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既是研究方法又是叙述方法,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方法的唯物主义性质。它是指逻辑能够再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产生、发展、消亡以及被更高级的有机体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经济范畴的逻辑演进顺序与现实历史的自然次序的完全一致。回归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在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探索逻辑与历史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辩证关系,对于准确理解《资本论》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人骏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30年的初步探索和改革开放40年的创新发展两个阶段,通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我探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价值和当代价值。70年的演进过程中总结了诸多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话语的解释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蕴含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