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91)
2023(6111)
2022(5391)
2021(5029)
2020(4454)
2019(10328)
2018(10316)
2017(20256)
2016(11178)
2015(12907)
2014(13296)
2013(13317)
2012(12867)
2011(11636)
2010(11820)
2009(11161)
2008(11422)
2007(10718)
2006(9264)
2005(8151)
作者
(33910)
(28583)
(28359)
(27486)
(18021)
(13873)
(13312)
(11204)
(10643)
(10227)
(9657)
(9469)
(9121)
(9006)
(8964)
(8938)
(8931)
(8316)
(8279)
(8208)
(7190)
(7061)
(6927)
(6616)
(6532)
(6474)
(6410)
(6347)
(5821)
(5760)
学科
(51177)
经济(51018)
管理(29690)
(28437)
方法(26055)
(23265)
企业(23265)
数学(21557)
数学方法(21385)
(14599)
中国(12951)
(12489)
(11818)
业经(10501)
(10130)
地方(9243)
理论(9239)
农业(9079)
(9042)
(8779)
贸易(8779)
(8505)
(7350)
财务(7303)
财务管理(7278)
(6963)
银行(6939)
企业财务(6859)
教育(6688)
(6684)
机构
大学(170924)
学院(168740)
(70029)
经济(68453)
管理(62420)
研究(57524)
理学(53709)
理学院(53049)
管理学(52044)
管理学院(51731)
中国(42682)
科学(36119)
(36044)
(32325)
(31453)
(30093)
研究所(27302)
中心(26828)
业大(26358)
(25893)
财经(25774)
农业(24960)
(23474)
(23259)
师范(23255)
北京(22729)
经济学(22261)
(20206)
经济学院(20182)
(19721)
基金
项目(108619)
科学(84331)
研究(79364)
基金(77816)
(67359)
国家(66755)
科学基金(56164)
社会(51050)
社会科(47002)
社会科学(46980)
(42614)
基金项目(41411)
教育(37428)
(35926)
自然(35575)
自然科(34717)
自然科学(34703)
自然科学基金(34100)
编号(33223)
资助(32066)
成果(28139)
(24903)
重点(24575)
(23052)
课题(22699)
(21759)
科研(21303)
教育部(21223)
大学(20821)
(20400)
期刊
(77981)
经济(77981)
研究(48914)
中国(32996)
学报(28791)
(28696)
(26348)
科学(25190)
大学(21287)
管理(20372)
学学(19973)
教育(19084)
农业(18905)
技术(13963)
(13932)
金融(13932)
财经(13380)
经济研究(12647)
业经(12093)
(11472)
问题(10859)
(9979)
(9250)
技术经济(8810)
统计(8440)
理论(8410)
(8277)
图书(8251)
商业(7740)
实践(7530)
共检索到248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赵海珠  
马克思认为,人的不同层次需要在推动着历史前进,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满足人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为了追求公正分配和平等自由,社会保障也成为重要的社会调剂手段。马克思还论证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实质及其功能,同时也对最低工资制度做出了说明。马克思的社会保障观,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同时,诸多制度细节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完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连杰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描绘与构想,对新常态下中国政府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启发意义。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并在肯定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从根本目标、价值取向、基金来源和责任主体等方面界定了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原理。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化"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基于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新常态下中国政府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科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机制,尽快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并在充分保障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发展"新经济",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晨寒  荣现磊  
马克思高度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和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其著作中的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从单个的人和人的类存在角度指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的本质的需要;从实现必要劳动价值角度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从社会再分配角度指出社会保障对公平和效率具有独特调节作用;从社会贫困救济角度指出社会保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汪连杰  
第一,创新制度供给,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兜底性作用。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工人阶级应该把所有生产资料从资产阶级手中夺过来之后,所有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必须由国家主导完成,包括为防范自然灾害、不幸事故而建立的保险基金等。所以,国家主导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实行国家保险制是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核心理念。长期以来,建立与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小瑛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带来的劳资阶级矛盾激化,以及由此出现的深刻社会矛盾,但作为工业化及社会化大生产进程中的产物,它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马克思经济学中有许多涉及社会保障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认识社会保障的规律、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性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在我国更具有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性,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创新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形式,实现社会保障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一致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然  
社会保障是国家反贫困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其对于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管理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能够使市场经济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更多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二者的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最后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保障制度提出构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苗  
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和生态思想,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生态危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及其生产方式,并认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客观评析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于中国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胡家勇  
贵州大学洪名勇教授的学术专著《马克思土地产权制度理论研究——兼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由人民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它将散见于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等经典著作中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孟茹  
在经济金融化的今天,金融活动的影响已经深入经济发展各领域,小到个人理财、企业投资,大到国民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甚至国际政治关系,都有金融学的影子。因此,系统梳理、科学分析金融学理论,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代金融学理论研究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对西方主流金融学理论的盲目追捧,另一方面则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曲解或忽视。基于这一现状,由李济广著写的《当代金融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评析》(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一书将梳理、构建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纠正、完善当代金融学理论有机融合起来,在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澄清各界对马克思金融理论误解的同时,合理运用马克思金融理论,揭示当代西方主流金融理论的非科学性,并尝试从马克思金融理论的角度,赋予当代金融理论应有的科学价值。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长军  
在权利与利益再配置的改革深化过程中,打破了公有制经济大一统的局面,财产问题自然成为人们探讨的理论热点。因此,研究马克思财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梳理出以权利本位下的马克思财产理论体系,自然对化解社会风险、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态等发生着重大变革,此种社会层面的变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社会化实践与本土化发展,凸显着马克思社会观对我国社会建设与思想体系健全的深远影响。马哲涵盖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等理论基础,涉及人道主义精神、本体论、实践观等诸多内容,已成为研究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手段,透过对其深入研究,能够大体了解我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变迁走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钱家琪  朱旭东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民族国家的权力遇到了威胁,它们失去了一些曾经用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权力。同样,传统的教育观念普遍受到了怀疑。韦伯理论中的科层制(bureaucracy),曾经提供过大众教育和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佳  张惠敏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出现了各种社会不公正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已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因此,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从逻辑起点和理性目标两方面对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正义观进行了详尽比较,进而为解决现实中的非正义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智效和  
马克思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现了社会所有制 ,不存在商品经济、阶级和国家。这些预见是科学的逻辑结论 ,并无空想成分。马克思是从劳动者获得彻底解放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是以过渡时期完成了消灭阶级的任务为前提的。 2 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远未完成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 ,离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尚远 ,不能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角度 ,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 ,混淆、取代甚至否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邹传教  
文章在全面分析马克思社会必要扣除原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作者认为,从马克思整体经济思想来看,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原理应该是:"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产品"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对于我国当前在经济改革中更好地坚持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