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439)
2022(1225)
2021(1221)
2019(1938)
2018(2059)
2017(3340)
2016(2037)
2015(2473)
2014(2417)
2013(2374)
2012(2310)
2011(2322)
2010(2528)
2009(2496)
2008(2563)
2007(2559)
2006(2356)
2005(2266)
2004(2210)
2003(2420)
作者
(7064)
(5922)
(5591)
(5576)
(3696)
(2819)
(2620)
(2287)
(2273)
(2176)
(2091)
(2030)
(1982)
(1955)
(1951)
(1764)
(1732)
(1725)
(1699)
(1619)
(1601)
(1533)
(1482)
(1409)
(1363)
(1351)
(1349)
(1212)
(1206)
(1175)
学科
(7479)
经济(7462)
管理(5469)
教育(5364)
(4460)
(4287)
(4238)
企业(4238)
思想(3444)
政治(3338)
理论(3098)
思想政治(2930)
政治教育(2930)
治教(2930)
德育(2910)
中国(2833)
(2676)
(2480)
(2041)
业经(1994)
(1969)
(1858)
(1840)
银行(1832)
(1830)
金融(1826)
(1820)
(1783)
方法(1755)
(1754)
机构
大学(38254)
学院(36227)
研究(12513)
(11710)
经济(11390)
中国(9649)
科学(8516)
管理(8341)
(8326)
(8203)
(7250)
师范(7199)
(7127)
(6861)
研究所(6255)
理学(6186)
财经(6099)
理学院(6061)
管理学(5906)
管理学院(5834)
师范大学(5712)
(5708)
(5507)
(5371)
北京(5310)
教育(5002)
中心(4975)
(4549)
(4544)
农业(4465)
基金
项目(16767)
研究(13500)
科学(12228)
基金(11005)
(9346)
国家(9211)
社会(7886)
社会科(7226)
社会科学(7222)
科学基金(7076)
教育(7001)
(6783)
成果(6711)
编号(5867)
(5808)
基金项目(5251)
课题(4805)
(4415)
(4311)
资助(4178)
重点(3973)
(3899)
(3894)
阶段(3890)
自然(3760)
项目编号(3724)
自然科(3641)
自然科学(3641)
(3641)
大学(3619)
期刊
(18687)
经济(18687)
研究(15235)
中国(9290)
教育(9178)
学报(9026)
(7945)
大学(6503)
科学(6126)
学学(5879)
(5742)
财经(4885)
(4246)
管理(3974)
(3793)
金融(3793)
农业(3344)
图书(3009)
(2831)
问题(2581)
技术(2530)
书馆(2503)
图书馆(2503)
经济研究(2498)
(2239)
社会(2105)
业经(2020)
职业(2005)
(1945)
论坛(1945)
共检索到64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兰久富  周竹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完善论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他对劳动的目的、生活中最高的善以及衡量社会进步尺度的看法中。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有两种目的,即满足生存需要和实现本质力量,其中实现本质力量是高于满足生存需要的超功利目的。马克思认为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生活中最高的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作为善是完善论意义的善,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思想也包含这种善的观念。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社会的完善标准,用以衡量和评价各个社会的善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不是某种正义论,而是追求人的发展的完善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的。马克思和康德都对人的教育问题做出过深刻阐述,且有本质上的差异,其根源是理解教育问题的思想路径不一致。康德以理性人为假设,把道德教化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而马克思坚持人是现实社会主体的理论立场,断言人是在现实社会历史中生活、成长与发展的,人的生长、发展具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因而人的教育也有现实性、历史性特征,由此避免了对实践教育、自由教育等教育基本问题做出形而上的解释。以此为认识基础与思想前提来解读马克思与康德关于人的教育思想的异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当前马克思教育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灿  
西方产权理论风行中国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才开始马克思产权经济思想的研究,但由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阶级立场、基本方法、"范畴口径"等的不同甚至对立,使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问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祥松  
马克思产权理论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产权的含义和本质 :认为产权是财产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排他性、归属性的关系或权利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或经济权利 ;产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 ;产权的权能结构既可以是统一的 ,也可以是分离的 ;产权具有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的保障功能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马文奇   胡雄飞  
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的一个学派,我们将其称之为“中国学派”。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大致也就是中国学派的形成过程。我们认为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它确实具有中国的特色,既不完全相同于传统的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不同于西方的经济理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舒志定  
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龚志宏  
休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生产性思维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这一理论却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在人生过程中,休闲与劳动具有同样的价值,休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代在居民休闲消费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正确领会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卢一宣  
随着我国扩大内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策的提出,消费不和谐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和谐消费思想,对我们当前认识和解决消费不和谐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马克思的和谐消费思想着手分析,以期对解决当前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卢根源  
如何在我国既弘扬以《易经》为源的中华文化,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问题。考古发现,《易经》在三千两百多年前已传入希腊;文献记载,16世纪《易经》译为拉丁语及法文传入西欧;18世纪中国哲学已进入德国大学课堂,黑格尔讲授了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此时《易经》的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西方学术领域。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导致的"天灾"和"人祸"时,呈现出来的生态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是《易经》的哲学观念,而不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哲学观念。这有力证明了《易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杰  尹奎杰  
马克思从所有制的本质上分析和把握产权的内涵,揭示了产权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对产权的认识深刻而全面。马克思是基于"所有权—所有制—产权"这一理论逻辑来展开他的产权思想的。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既是关涉经济关系的理论,也是关涉法律关系的理论,更是关涉社会关系的理论;但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关涉人的问题的理论,一种关涉人的经济存在的理论。马克思产权思想为当前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更为多元的解释向度和分析向度,使得当前的改革体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理论论说结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义良  
马克思教育思想与卢梭教育思想之间存在着继承又超越的关系,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提出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观点,但在对人的理解上,马克思实现了从卢梭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超越;二是在教育理念上,马克思继承了卢梭所提出的人的自然发展观,但又把卢梭的个人自然发展观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观。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屈婷  
马克思城市化思想的深化和方法论的演进是同其哲学发展历程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的文本阶段,马克思先后提出"资本战胜地产""城市战胜乡村"与"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的核心论点,坚持从历史的观点、从城乡之间生产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而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来揭示现代城市化的本质。城市化是推动人类向现代社会形态变迁的历史环节,农村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化的内在组成部分。立足于马克思研究城市化的思想及方法论指导,有利于破解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之争,把问题焦点转移到人的城市化上来,从而确立中国下一阶段城市化的根本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江  
循环经济模式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模式。对于循环经济思想,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提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观点,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循环经济"概念,但是,他的循环经济思想已经十分清晰。马克思提出这一思想要比美国经济学家早半个多世纪。马克思经典理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生态、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霞  
生态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生产力思想、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技术观等方面。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