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79)
- 2023(3557)
- 2022(3103)
- 2021(2761)
- 2020(2334)
- 2019(5259)
- 2018(5231)
- 2017(9990)
- 2016(5534)
- 2015(6195)
- 2014(6102)
- 2013(5864)
- 2012(5326)
- 2011(4809)
- 2010(4762)
- 2009(4472)
- 2008(4451)
- 2007(3883)
- 2006(3488)
- 2005(3217)
- 学科
- 济(22981)
- 经济(22957)
- 业(20527)
- 管理(18936)
- 企(17404)
- 企业(17404)
- 方法(10188)
- 数学(8952)
- 数学方法(8908)
- 财(8329)
- 中国(7468)
- 务(6345)
- 财务(6341)
- 财务管理(6336)
- 企业财务(6156)
- 农(6009)
- 地方(5272)
- 劳(5110)
- 劳动(5093)
- 学(5067)
- 教育(4728)
- 农业(4665)
- 制(4456)
- 技术(4427)
- 业经(4371)
- 贸(4075)
- 贸易(4074)
- 易(3916)
- 融(3447)
- 金融(3444)
- 机构
- 大学(77727)
- 学院(76905)
- 济(32329)
- 经济(31711)
- 管理(28674)
- 理学(25243)
- 理学院(24958)
- 研究(24472)
- 管理学(24438)
- 管理学院(24324)
- 中国(19101)
- 京(15446)
- 科学(15127)
- 财(15051)
- 所(12500)
- 财经(12444)
- 农(12150)
- 江(11370)
- 经(11346)
- 研究所(11281)
- 业大(11089)
- 中心(10937)
- 经济学(10651)
- 范(10130)
- 师范(10015)
- 农业(9532)
- 北京(9527)
- 经济学院(9500)
- 财经大学(9279)
- 州(9105)
- 基金
- 项目(51531)
- 科学(41049)
- 基金(38302)
- 研究(36920)
- 家(32834)
- 国家(32550)
- 科学基金(28375)
- 社会(24863)
- 社会科(23467)
- 社会科学(23463)
- 省(20320)
- 基金项目(20245)
- 自然(18184)
- 自然科(17819)
- 自然科学(17816)
- 自然科学基金(17519)
- 教育(17418)
- 划(16866)
- 资助(15498)
- 编号(14034)
- 成果(12001)
- 重点(11489)
- 部(11384)
- 创(11143)
- 发(10705)
- 创新(10459)
- 课题(10077)
- 国家社会(10043)
- 教育部(10020)
- 人文(9983)
共检索到114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峰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者拥有劳动力产权,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进行等价交换。但是进入生产过程后,资方取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劳动力产权残缺导致了工人没有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劳动者利益受损。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根源。劳动力产权残缺的思想对于中国调节收入分配,发挥工会作用协调劳资利益关系,健全劳动力市场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力产权残缺 支配权 劳资关系协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梅 宋春艳
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研究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所有,我国的私营企业还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因此,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和资本对劳动的强制。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因此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又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私营企业中资本占有劳动具有双重属性,私营企业中资本对劳动强制不会发展为社会的强制,私营企业主与工人之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为我们研究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性与对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秀丽
劳资关系经由市场上的等价交换扎根于生产过程之中,并通过再生产得以强化。马克思从生产和再生产领域考察劳资关系时遵从了三个重要假设,并形成基本的两阶级劳资关系理论模型。该模型具有合理性和理论价值,是分析今天丰富而复杂的劳资关系的逻辑基点。但两阶级劳资关系模型在当代阶级分化和分层的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拓展,赖特的阶级理论恰恰提供了某种借鉴。他提出的"矛盾的阶级定位"分析方法,对中间阶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经验验证,并提出确定阶级定位的依据和标准,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分析当代的劳资关系和中国构建和谐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滕越 肖广岭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蕴含着技术异化思想,技术表现为不受劳动者控制的资本生产力,作为科学技术实现的机器体系在资本关系下使劳动完全从属于资本,在机器体系的中介作用下劳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加剧。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为分析数字技术的异化现象提供了根本视角,在生产关系层面说明了数字技术与劳资关系在相互形构过程中产生的异化现象,批判技术主体性理论所呈现的数字技术“拜物教”的本质,从而将被资本颠倒的社会劳动形式本身纠正过来,进而将数字技术作为社会劳动解放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应用基础上实现数字新文明。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丽萍
劳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领域里较核心与重要的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劳资理论及其理论嬗变的研究,为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尽管马克思劳资理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玉敏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思想王玉敏在对马克思的产权思想研究中,人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他关于物质财富产权的思想,很少注意到他关于劳动力产权的论述。本文以为,在马克思《资本论》有关劳动力的分析当中,充分体现了他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思想。深入发掘和研究这一...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吕景春 李梁栋
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在梳理学界对改制企业、私营企业劳资关系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强调国家(政府)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出发,探寻公有资本的内在逻辑,进一步申明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仍然是研究新时代中国劳动关系问题的基础理论和行动指南。最后,讨论"劳动平等"的相关理论及其与公有资本的作用机制,主张通过壮大公有资本构建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治理模式,从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伍旭中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立论之初就抓住了劳资关系的本质,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对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要加以发展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这一现实,必须发展时代化的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劳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金华 孙殿明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而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就必须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对劳资关系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目前阶段,针对不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和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的现状,我们必须强调公平与效率并重和统一,并以此为指导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而要做到将公平与效率并重和统一起来并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发展,需要政府、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要转变发展观念,劳动者要转变观念和提高能力。
关键词:
公平 效率 劳资关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小林
中国的劳资关系失衡,主要表现是雇主主导劳动市场,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劳资纠纷快速增加。同时,劳资协调机制滞后于私营部门和改制企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加快完善劳资协调机制任务的紧迫性在不断提升。解决这个问题,既需完善政府、工会、雇主组织的职能和组织建设,也需要调整或校正存在于政府和工会某些部位中的不当目标和行为。治理失衡的劳资关系,首先要完善“吏治”。发展企业外的区域/行业性集体谈判机制,对于完善私营部门工会的维权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该修改《劳动法》和配套法规的有关条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顾光青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制度下劳动关系的特质。本文从市场经济国家中劳资关系的冲突、对抗到合作、双赢的变动现象切入,提炼分析其背后理论认识的演进和制度变迁的影响,以启示当下应对中国市场经济实践中劳动关系的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猛
文章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解释政府负债率在全球范围内先降后升的"V"形走势。研究发现,劳资关系推动了政府债务的发展演变。在劳方地位强化阶段,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并不突出,并且"上层建筑"表现为"加强管制",政府负债率相应地由高变低;在劳方地位弱化阶段,劳动生产率飙升,而实际工资停滞,同时,"上层建筑"的体现是"放松管制",并诱使债务杠杆部分地从家庭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转化,政府负债率进而由低变高。文章还利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对政府负债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劳资关系 政府债务 收入分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猛
文章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解释政府负债率在全球范围内先降后升的"V"形走势。研究发现,劳资关系推动了政府债务的发展演变。在劳方地位强化阶段,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并不突出,并且"上层建筑"表现为"加强管制",政府负债率相应地由高变低;在劳方地位弱化阶段,劳动生产率飙升,而实际工资停滞,同时,"上层建筑"的体现是"放松管制",并诱使债务杠杆部分地从家庭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转化,政府负债率进而由低变高。文章还利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对政府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这意味着,尽管经济增长是很多政策手段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但从具体对应关系看,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不在于刺激经济增长,而在于改善收入分配。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劳资关系 政府债务 收入分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家珉
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发展中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也是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从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经济学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历史过程,认为以1857年为分界线可将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早期阶段,马克思尚未将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对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作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阐述;在后期阶段,马克思深入探讨了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分以及与资本相交换过程中的内在联系,论述了工人出卖劳动能力与劳动本身以及与工资的关系。文章提出,研究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要注意对早期和后期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和劳动的论述及不同...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 劳动力 区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