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0)
2023(1891)
2022(1223)
2021(1141)
2020(860)
2019(1830)
2018(1840)
2017(2943)
2016(1780)
2015(2146)
2014(2146)
2013(1899)
2012(1792)
2011(1547)
2010(1646)
2009(1456)
2008(1511)
2007(1414)
2006(1231)
2005(1220)
作者
(5411)
(4414)
(4309)
(4199)
(2958)
(2146)
(2073)
(1720)
(1658)
(1654)
(1559)
(1536)
(1491)
(1461)
(1450)
(1440)
(1438)
(1280)
(1274)
(1241)
(1207)
(1174)
(1135)
(1114)
(1066)
(1036)
(1008)
(977)
(962)
(906)
学科
(5638)
经济(5626)
(4159)
管理(3853)
(3091)
企业(3091)
中国(2886)
(2725)
(2681)
教育(2621)
业经(2245)
农业(2095)
理论(2016)
(1833)
(1664)
政治(1515)
(1495)
银行(1487)
思想(1464)
(1415)
(1404)
地方(1355)
(1274)
(1208)
思想政治(1206)
政治教育(1206)
治教(1206)
金融(1205)
德育(1200)
(1164)
机构
学院(24754)
大学(24548)
研究(9365)
(7941)
经济(7698)
中国(7229)
科学(6524)
管理(5992)
(5661)
(5426)
(5088)
(4968)
师范(4889)
理学(4712)
(4698)
(4649)
理学院(4621)
研究所(4571)
管理学(4487)
农业(4478)
管理学院(4448)
中心(4056)
技术(4044)
教育(3818)
师范大学(3794)
业大(3684)
(3492)
(3435)
北京(3408)
(3281)
基金
项目(14571)
研究(11291)
科学(10993)
基金(9515)
(8441)
国家(8363)
科学基金(6636)
社会(6514)
(6216)
社会科(6007)
社会科学(6005)
教育(5825)
(5167)
编号(4908)
基金项目(4606)
成果(4495)
课题(4023)
自然(3811)
自然科(3703)
自然科学(3703)
自然科学基金(3625)
(3619)
重点(3599)
资助(3346)
(3193)
(3072)
(3007)
(2969)
项目编号(2944)
大学(2831)
期刊
(11916)
经济(11916)
研究(8896)
中国(7520)
教育(6482)
学报(5764)
(5743)
科学(4219)
大学(4060)
(3958)
农业(3790)
学学(3660)
管理(2907)
技术(2757)
(2663)
金融(2663)
职业(2070)
(1991)
业经(1940)
财经(1921)
(1868)
经济研究(1832)
(1672)
图书(1620)
技术教育(1433)
职业技术(1433)
职业技术教育(1433)
(1324)
论坛(1324)
科技(1305)
共检索到43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垠  
剥削作为一种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社会现象,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认真地区分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范畴和发展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项学术工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剥削范畴,需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含义;推导剥削范畴的现代形式,需要高度重视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不能将剥削的现代形式用于简单置换马克思本义上的剥削范畴;客观总结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变化的剥削范畴,是历史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重要任务。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王大超  
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也是存在数干年之久的历史现象,更是当今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目前,理论界对剥削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很大分歧。剥削应分直接剥削与间接剥削,主要剥削与次要剥削,私有剥削与公有剥削,我们应全面历史地理解剥削问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茂林  
马克思和罗宾逊的剥削理论范式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从本质和总体上来看,两者有本质和深刻的区别。两种剥削理论范式在立论基础、研究方法、剥削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等问题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观点分歧,甚至是相反的结论。罗宾逊的剥削理论以要素分配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理论,是对我国是否存在剥削问题进行解释的基础。由于各有侧重点,他们对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意义是不同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卫兴华  
近来,理论界在讨论劳动价值理论问题中。涉及到“剥削”问题。见解很不一致,有人说:剥削“指的是一种应当否定的负面社会现象,尤其是在我国,确认某人存在剥削,几乎等于宣判了该人政治上的死刑”。有人说:过去认为“一切非劳动的报酬都是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剥削,因而是不道德的,应当受到谴责。可是按照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就不能说存在剥削”。有的虽承认剥削,只是指在劳动力价值以下给付工资或以其他非法手段获取收入。有的学者持相反意见。讨论中事实上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看待“剥削”问题和怎样认识我国现实经济中的实际情况。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岳宏志  寇雅玲  
我们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所谓的“一般生产劳动”范畴。全世界经济学界对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百年误解都源于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误读。由此,可以得到三个“无关论:”(1)生产劳动理论与劳动价值理论无关;(2)生产劳动理论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无关;(3)生产劳动理论与三次产业划分理论无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志远  
人们囿于马克思的部分论断,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范畴,这是不准确的。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剩余劳动主要以价值的形式存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范畴一般。剩余劳动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剩余价值,我们应鼓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罗雄飞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包含一般历史关系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关系两个维度,两个思维行程相统一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物象化、事后分析、概念即对象、把研究对象当生命有机体是马克思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原则。把握生产方式范畴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这些思想方法的指导。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生产方式范畴具有四种基本含义,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理结构”的不同侧面,判断生产方式各种样态与四种含义的对应关系,以及生产方式与社会整体的其他环节的关系。把握生产方式范畴,不仅是准确解读经典著作的必须,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助于理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成安  
马克思在不同场合对价值范畴内涵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别。应当从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中来理解价值范畴的内涵。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或者说价值创造理论是价值分配理论的逻辑前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云飞  
一、分配是产品的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一个社会的生产过程来看,产品是指当期(一般为一年)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看,产品也就是进入一个生产过程的全部生产要素价值(C+V)加上作为全部要素产物的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进球  
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再认识资本范畴,应把握三个层面:一是概念范畴,能否为我所用;二是运行规律,有哪些基本习性;三是内在功能,即资本具有哪些进步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闵乐  时家贤  
剥削学说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理论。现代金融学为理解剥削理论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提供了的一个新的视角。利用现代金融学的投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模型,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入手研究剥削,利用资本预算决策和凯恩斯经济学来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文章的重要尝试。通过分析专业化分工对投资风险的影响,能够从资本所有者要求回报率的角度来理解私有制资本的剥削本质;利用公司财务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结合,能够从私有资本投资决策的角度来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应该从分析不同资本的性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赵峰  陈诚  
本文从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三维剥削"视角出发,探讨了金融化时代的金融利润来源问题,将其来源归因于金融资本联合职能资本对全球无产阶级开展"超时间""超空间"和"超界限"的剥削。三个剥削维度是相互联系、互有重叠的有机结合关系。我们以美国数据为基础的经验研究表明,金融资本联合职能资本在金融化时代中对工人阶级开展得愈演愈烈的"超时间"维度的剥削、"超空间"维度的剥削和"超界限"维度的剥削,是这一时期金融利润不断增长的本质原因。但是,当前以"三维剥削"为显著特征的剥削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金融泡沫破裂和更大危机爆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段文斌  
对剥削的一种经济学解释──马克思与罗宾逊理论的比较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段文斌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几乎是不承认剥削的。萨伊的生产费用价值理论以及“三位一体”公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社会财富(价值)的创造是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工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光伟  
《资本论》工资由主体论所规定:工资不仅是外在的壳——工资形式,也是内在的瓤——针对资本的批判,突出阶级关系当事人对于工艺者的系统支配性。《资本论》范畴学取决于经济理论的两面性:“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和“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工资既是资本的经济结果,也是资本的统治前提。马克思抓住“资本工资”这个论证中心,工资一般的理解维度据此定格为“阶级—统治—剥削—拜物教”这一模式。由于马克思的理论努力,《资本论》实质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工资范畴学”,作为两重统一的规定性:算法工资(主体范畴)与雇佣工资(经济范畴)的统一以及阶级工资(劳动力社会价格)与市场工资(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统一。《资本论》工资的系统实现论从中得以确认。一旦从资产者的权利意识的束缚中走出,“工资拜物教”即被瓦解,围绕生活资料安排的系统规划将替代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单一追求。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谢璐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具有科学性和生命力,因而理所当然成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以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为指导,坚持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原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占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增强税收、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分配领域的调节作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在收入公平和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